优胜劣汰,物竞天择,本来是属于自然界的特有规律。但在人类历史的进程中,却也存在着同样的现象。
我们都知道,明朝末年的整个权力集团已经到了最风雨飘摇的时候。
崇祯皇帝在一些重大决策上昏招频出,导致朝政分崩离析,经济每况愈下。而且明末官员的腐败堪称令人发指,各级官员巧立名目变相压榨,致使百姓苦不堪言。
而小冰河时期的出现,更是加重了底层百姓的苦难。
最终,忍无可忍的他们被迫揭竿而起,开始反抗明朝的黑暗统治。
这一切的一切,无不证明当时的最高统治集团已然无法平衡国内的各种利益诉求,也无法驾驭国内复杂的政治经济局势。长此以往,不仅国力会日渐没落,而且百姓的生活也必将更加苦难。
因此,从国家层面分析,当时的中国需要一个更强力的统治者来安定天下。
本来,李自成是更适合这片土地的统治者,他既是汉人,又来自于底层,显然比满人拥有更强大的群众基础。
但非常可惜的是,自攻取大明的政治中心之后,李自成便被短暂的胜利冲昏了头脑,以致昏招频出,使自己在政治、军事、民心上都陷入了被孤立的境遇。
所谓,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
因此,李自成对当时的中国而言,显然并不是那个对的人。
而最终,历史选择了满人。
当然,这是优胜劣汰的必然结果。
事实证明,历史从来就没有做过错误的选择,有时候,我们以为它错了,那是因为我们的格局还不够高远。
而从国家层面分析,满清不仅拥有强力果决的统治手段,而且政治开明,重用汉人,以汉治汉。更重要的是,他相对比较体恤下情,懂得让百姓休养生息。
因此,没过多久,满清便彻底收服了那些受尽大明官员欺压的底层百姓之心。
虽然在满清执政前期,也有很多人打着反清复明的口号,企图以怀旧牌来拉拢百姓推翻满清政权。但却因为得不到太多底层百姓的积极响应,最终都一哄而散了。
因为,当时的百姓早已厌倦了战争,在他们看来,反正都是被狼虫虎豹统治,谁能让他们更舒服一点,谁能让他们平平安安地吃上饱饭,他们自然就支持谁。
显然,仇恨和反抗并不能让他们填饱肚子。
而满清却恰恰抓住了百姓最迫切的这个需求,也很好的解决了这个需求。
因此,百姓们便渐渐地淡忘了对大明的忠诚和对‘汉奸’吴三桂的仇恨,反而开始膜拜满清这位新主子。
而除了以上提及的政治清明以外,满清执政期间,中国的疆域面积竟然扩张到了1300万平方公里。而在明末,这个数字却仅有区区350万平方公里。
因此,事实胜于雄辩,满清政权取代由汉人自己统治的大明王朝,无论是对国家利益还是对群体利益,都是历史最优的选择。
那么,这就牵扯出了另外一个问题——群体的思维惰性问题。
群体在某种既有的状态中沉浸太久,便会过于依赖这种状态,甚至会出于对未知的恐惧而选择去保护这种既有状态,也可以理解为群体性的斯德哥尔摩综合征。
而明末的很多百姓便属于这种群体性的斯德哥尔摩综合征,他们即便受着汉人统治者最残酷的压榨,却仍然会拿起武器来抵抗满清的‘侵略’。
但他们的抵抗,于满清而言却更像是一种考验。
考验满清是否有足够的力量与智慧,来驯服这群自诩血统高贵的汉人们。
考验满清到底是掠夺式的侵略,还是长治久安式的统治。
最终,满清经受住了汉人百姓的考验。
而如果吴三桂顺应部分汉人的狭隘民族情结,与李自成合作,暂时赶跑满清。但以李自成集团的能力与尿性,显然承担不起复兴中国的大任。
其最终结果,还是会由满清再次来收拾残局,并承担起历史赋予的重任,带领中国走上复兴之路。
因此,满清政权的成功既是历史的抉择,也是汉人群体自己的抉择。
而‘大汉奸’吴三桂的抉择,则无疑走在了群体的前面,并超前的顺应了历史潮流。
他虽然背叛了自己群体的意志与信念,但最后,整个群体却也都背叛了他们自己最初的意志与信念。
他虽然伤害了汉人们狭隘的民族情感,但却间接成就了群体的强盛。
他虽然伤害了群体内某些人的短期利益,但却成就了群体更远大的利益。
他以背叛群体的方式,换来了群体更长久更美好的未来。
而若没有吴三桂‘英明’的‘汉奸式‘的抉择,没有他无意间顺应历史潮流,并间接推动历史潮流。恐怕明末的百姓还不知要继续忍受多少痛苦煎熬,而康乾盛世也不知要延后多少岁月。
由此可见,在一些历史性地抉择中,群体的思维惰性往往会导致他们裹足不前,从而限制群体的快速发展。
而精英的高瞻远瞩却能推动群体走出某种舒适区,从而引领群体抵达一个更高层级的区域,成就群体更长远更伟大的目标。
但可悲的是,群体却大都是乌合之众,反倒会给超前顺应历史潮流的精英扣上汉奸的帽子。
但最终,群体却实际上也都成为了他们自己口中的所谓的‘大汉奸’。
(作者:谁佐清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