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大宝的口头禅是“我很生气”,往往我们还不知道怎么回事,他已经开始生气了,我们总是一不小心就得罪了他。问他生气理由的时候,他还生气地说“就不告诉你”,所以最近在引导他试着说出来理由。
下午我俩录音的时候,不知为何,他又生气了,录完第一遍,平铺直叙,没有任何感情色彩,于是简单地说了他存在的问题,后来看他情绪不高,就抱着他问了问,经过反复鼓励后他终于说出“妈妈提醒太多”的理由,最后经过协商,我把嘴巴捂住,他再读一遍。
细究我们与孩子之间生气的原因,大概有下面三个原因:
1 信息差
在《父母效能训练》一书中有一个概念叫“行为窗口”,行为窗口即是我们看待世界的“模式”,我们沟通中的的生气和愤怒,不是因为孩子行为的对错,而是因为我们自己“行为窗口”的接纳度不同,换句话说,就是我们的看法不同。所以问题的本质不在于论对错,而是在当下这个时刻,谁的行为窗口没有被满足?谁的感受很糟?谁需要对方的帮助?
在我与大宝初相遇的几年,我并没有现在的耐心,有好几次我狠心惩罚他,任小小的他陷在自己的情绪和妈妈的管制下。现在想想,并不是他做错了什么,而是他的行为没有在我的接受范围内。
我以一个大人的无知单方面关闭了与孩子链接的通道,因为我的行为窗口无法接纳孩子,所以我感觉很糟,我需要通过强硬的方式来满足自己。
大宝现在有一套自己的行为窗口,他也期望其他人的行为都按他的模式走,当有不同时,他便会生气,其实这中间没有对错,需要的是沟通,让爱和理解流动,满足需求之杯。
大人与孩子之间有信息差,大人已经忘记了怎么用孩子的方式认识世界,而孩子还没有办法了解大人的视角。
冬天玩雪,孩子是“打雪仗,享受雪的触觉和释放的激情”,而我是“呀,待会浑身要湿了,感冒了怎么办,衣服脏了还要洗”;抽屉里东西全巴拉出来,孩子是“满足了手部动作,享受自己掌控的感觉”,而我是“我刚收拾的,又乱七八糟了,孩子太淘气了”……
你看,我在孩子面前像一个傻瓜,努力想要他成才的人其实一直在做阻碍他成长的事情,所以信息差让孩子低落,让我们抓狂。
2 无效沟通
无效沟通提高了父母与孩子的交流壁垒,让彼此都更加生气。
王博士与大宝常常谈崩,因为王博士的开头语是“我刚才已经告诉你了,你现在又……你不要………”,大宝觉得自己受到了管制和挫败的双重打击,所以反抗得更厉害了,最后只能谈崩。
《父母效能训练》书中提出“我信息”的概念,即当我们遇到问题,需要孩子协助解决,要避免使用直接命令、建议、威胁、说教的方式,而要使用“我信息”,“我信息”是更能够客观不带指责的、坦诚的、尊重孩子的沟通方式。
就拿王博士和大宝的例子来说吧,有天,大宝又在王博士工作时乱拍他的键盘,王博士若能把“我和你说过好几遍了,不让你拍,你偏要拍,以后不要再拍了,要不我收拾你”换成“你拍爸爸键盘,爸爸很生气,因为会影响到爸爸工作”,不但可以避免争执,还会激发孩子的同理心,是一种良性的沟通方式。
与孩子沟通时,主动提供自己的信息,让孩子知道可以和我们平等沟通,用威吓的语气会让孩子觉得自己受到了侵犯,只能让沟通陷入僵局。
3 外界因素的影响
这几年我一直处于独自育儿的状态,虽然有公婆帮忙,但教育方面一直是自己,难免会觉得孤单无助,觉得自己付出太多等,这些情绪偶尔会映射在我的亲子陪伴中,因此大宝也承受了一些他不该承担的情绪。比如我情绪低落时对他会很不耐烦,无助时会加强对他的管制,愤懑时会冷落他,我把对王博士的一部分情绪转移到了他身上。
后来我逐渐觉察自己情绪的失控,努力在陪伴大宝时更加耐心,不再在他身上强加任何不适当的感情,全心全意爱他。
除了当前环境的影响,我们的原生家庭也会带给我们一些影响,一些原生家庭的记忆在潜意识里开始指挥我们。
爸妈小时候要求我懂事、别乱发脾气,我就非常喜欢隐藏自己的情绪,很多情绪都是自己消化了,而今对于孩子,我喜欢他表达他的感受,但当我处于情绪失控时,我就会要求他控制情绪不外露。
因为我自己不曾被教过表达情绪,从小到大都是控制情绪的。所以一旦情绪失控,就会切换到自己最熟悉的模式,这就是所谓的应激反应。
我不喜欢控制情绪不外露,但不自觉地,面对孩子,我也成了那个自己讨厌的人。
通过觉察自己,减少外界对自己的影响,让孩子像孩子一样成长。
我坚信,减少孩子与父母间的信息差,减少无效沟通,并注意察觉并剔除外界因素对自己的影响,我们的亲子关系会越来越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