庭院深深深几许。
感月吟风多少事。
这是选自李清照的《临江仙》其中的两句,并不相连,但是如今却刻在南京市秣陵路21号民国建筑群的入口的两边作为门楹联。
《临江仙》其中还有两句“春归秣陵树,人老建康城”。这是李清照晚年的作品,写尽了繁花世锦末世的苍凉。是时代,也是自我。
第一句“庭院深深深几许”是欧阳修的《蝶恋花》里面的句子。《清平乐》里有欧阳修续弦三小妹,和娶二小妹的王拱辰是连襟,从王的哥哥变成了弟弟,而王拱辰便是李清照的外公。
想来,同样的词章里也是李清照对欧阳的一种延续吧。后来,琼瑶阿姨也用了这句,作为那本著名琼瑶体小说的名字,后来拍成了著名的《庭院深深》,成就了秦汉和刘雪华。
“感月吟风多少事”的旁边还刻着一句:李清照暂居于今朝天宫街道街区。而秣陵路21号正隶属于朝天宫街道街区。300米开外,便是著名的道场、府学及文庙也曾在朝代的更迭中沦为火药库的朝天宫。而朝天宫写着万仞宫墙的那面红墙脚下是千百年来依然在流淌着的秦淮河。
这便是二楼南书房的地理方位。离我在宁城的写字楼步行不到500米远。要不是雯前几天跟我说过这个地儿,我也许还不知道原来这周围有这么多藏龙卧虎的好地方。
如果不是要为枫秋筹划他头脑风暴的事儿,我也不会这么早就前去二楼南书房探路。但是后来事实证明,二楼南书房不是个头脑风暴的好去处,却是个学习、读书、自习、码字、发呆等干自己事儿的好地方。
二楼南书房如其名,真得在二楼,而且只有二楼。整条木质楼梯上都搭有风雨棚,以抵抗自然的侵袭。木质楼梯的尽头,是一扇木门,要不是木门上用民国字体写着“正常营业”,我都不知道该是不是要推开这扇门。而门里却别有洞天。
两间书房,几张自习室桌椅,中间四人座上铺着蓝色白花的粗布,一间卫生间贴着方格瓷砖种着小植物,外面二楼木质楼梯上来是个临时搭建的雨棚,用作前台,前台后面有个小小的操作间,用来沏茶冲咖啡。
四面墙壁所见之处都是书,很多都是很老的书,纸张泛黄,书页散落又被修复。没有像诚品、文华等商业书店的主展区展示的都是畅销书籍,这里的书以学术、历史、传记为主,也汇集了这座城市最多通过其他人视角介绍南京的书籍,是外人想要更快了解这位城市的最好的方式。很多我都没有读过。我想,有时间一定要好好泡泡这间书房。雯推荐的没错,是符合我的调性。
紧靠里面的房间外面有个小阳台。阳台上有桌椅、绿植,可以俯瞰这片整个民国建筑群落。其实说俯瞰用词有点冒昧。这一片建于20世纪初的民国建筑群落经过20世纪的连年战乱及21世纪的城市大焕新,已经所处无几了。
要不是高德导航指向这里,我都快找不到这个位置了,都走过了30多米。建筑群落是破败颓废的三五栋建筑,有单层的,也有双层的,有飘出的准备晚餐的香气、外有空调外机,门口有门帘,有人间烟火的气息。我探过头去,有点类似北京的老胡同和上海旧存的石库门,居住的多是老人。毕竟,哪怕改造后的今天,这里的生活条件依然不便也不好。
所以,二楼南书房的存在便有点大隐隐于市的感觉。我觉得这里的应像合肥的中隐于市一样被开发成宁城的中隐于市,迁出住户,整体包装成文艺的怀旧复古街区,才不枉二楼南书房在这里一枝独秀。
前台处有一位女孩子两位男孩子在安静地聊天。也向我热情地介绍书房的使用标准及盈利模式,两种方案写在前台的水牌上,一种偏书籍售卖,是关于会员预存买书折扣的,一种偏空间运营,是关于会员充值使用空间读书自习的,有点类似城市自习室。
书房的两个房间,已有散落的三三两两的自习爱好者终生学习者们。参观的时候,大概目测了一下,有高中生备考的、有成人备考的,资格证或职称或学历提升、也有单纯读书的、也有刷手机的,也许是手机APP学习或上课之类。每一个人对我的出现漠视,有一种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姿态,自己该干嘛就干嘛。我很喜欢这种姿态,不以物喜亦不以己悲。
有温度适宜的空调、有网速不错的wifi、有安静的环境及平行空间里一起努力的小伙伴。和前台姑娘互加了微信,姑娘介绍说老板本来在这座城市有四家书店,结果因为疫情其他三家都关了,现在且仅剩下这家。
晚间,对于我想包场的需求很快恢复了我,说老板觉得不太方便,毕竟书房里面的读者都是付费会员,不能中途把他们赶走,希望我体谅。我很体谅,如果我是会员,我需要泡一天,我也不希望自己中途被清场赶走的吧。没跟老板打过照面,但这仅剩一家的书店,应该算是老板后期重振江湖的那颗蚕茧吧。
位于新街口闹市以南,秣陵路21号的“二楼南书房”曾经是国民党高官要员刘峙的住宅,沧海桑田,昔人已逝,如今这座在闹市高楼包围下宁静古朴的民国建筑在书香的氛围下显得愈加的安谧和文艺,真有些“大隐隐于市”的感觉。有人陆陆续续地来,有人陆陆续续地走。不变的,是这里迷人的书香。
艾默生说:“读书时,我愿在每一个美好的思想面前停留,就像在每一条真理面前停留一样。”
一间好书店则甚至成了一座城市的地标及灵魂归处。而二楼南书房,便成了这座城市惹人心驰神往的地方和灵魂的归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