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 西 油 泼 面
说起陕西的油泼面和臊子面,就不得不先说说陕西人的性格。八百里秦川,黄土飞扬,三千万人民,吼唱秦腔。秦腔是陕西最有群众基础的一种地方戏,它的特点就是昂扬高亢,它的境界就是放肆怒吼,要求用他们自己的生命来唱,要求用他们自己的生命来践行。不像是越剧那样,绵绵婉转,不像是楚剧那样,凄惨悲凉,也不像是京剧那样,悲喜交加,而秦腔就是震天动地,奔放热烈,这大概是就是陕西人的性格吧。
陕西人给我留下最初的印象,是他们的民歌信天游,民歌改编的东方红;是他们腰鼓上飘着的红绸带,头上包裹着的白毛巾;也是罗贯中油画中的那位老人,脸上刻满了岁月沧桑的年轮。当然更多的还有那口口相传的民谚;房子半边盖,面条像裤带,说话吵架分不开,烙的锅盔像锅盖,家家吃饭蹲门外,吃辣子不吃菜,帕帕头上盖,村里的姑娘不对外,腰项塞个旱烟袋,男人唱戏吼起来。还有米脂的婆姨绥德的汉,说的就是陕西的男人和女人,天下四大美女之一的貂蝉就是出自于陕西的米脂,天下第一好汉的吕布就是出自于陕西的绥德。有几句歌词形容得好;光格堂堂的眉眼,墩格实实的身,黑油油的发辩,忽闪闪的眼,自古以来就有陕西出美女与美男的美誉。
陕西人的豪放热烈,不仅体现在性情性格上,也体现在饮食文化上。黄土地上的陕北汉子,憨厚朴实,开朗粗犷,炽热欢快。黄土地上的陕北饮食,裤带一样宽的面条,锅一样大的碗,把大西北高原那种博大精深的文化和饮食文化表现得淋漓尽致,一目了然。
我们在书籍里和影视剧里经常能看到一群老人吃饭的时候或是晒太阳的时候,都喜欢蹲在村口或是墙角下,一蹲就是个把个小时,脚不软,腿不疼,你不用请他们去上座。
陕西的油泼面是一道色香味全的富有地方特色的一种面,用一种很普通的面粉用水糅合,并将手工制作的面条,在开水的锅里中煮熟后捞起放入碗中,再撒上菠菜,蒜花,花椒,盐等配料和厚厚一层的辣椒面平铺在面上,用烧至十成的滚烫冒烟的菜油,都浇在面的调料上,顿时热油沸腾,香溢四出,将辣椒面与菠菜烫得满碗红光,碧绿生翠,一碗恰是好闻好看的油泼面就端到了你的桌上。有人曾很形象地比喻说,油泼面里的每一根面都与佐料有染,雨露均沾,面条在你的手里不断地扭动,辣子和蒜的香气在你的鼻腔里横穿直撞。它使你的身子有了反应,先是一触即发,后是忍无可忍,仿佛每一根面条都是那么的活色生香,让人吃得欲摆不能,吃得酣畅淋漓。
所谓的油泼面,油泼辣子是它的灵魂,尽管面里的配料不会超过三五种。但却能给人带来舌尖上的满足,心灵上的慰籍,就跟陕北的民风一样,豪迈不羁,却也颇有情义。许多陕西出去的人,每次回到家里,第一件事就是吃上一碗油泼面或是一碗羊肉泡馍,来解解馋,来过过瘾。
记得张嘉译在一部《白鹿原》的电视剧里,演的一个角色在吃油泼面的镜头,他吃得是那么的传神,吃得是那么的舒适,一眼一神,一举一动,一嘴一呼噜,把一个陕北的汉子简直是演活了。张嘉译这个小子是陕西人?一查资料,果不其然,就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土生土长的陕北人。难怪只有生长在这块黄土地上的人,也只有淫浸在这块黄土地上的人,才能真正演活陈忠实小说里的白嘉轩的那种传神和舒适。
我们都知道,陕西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也是中国远古文化的摇篮之一。到了唐代时,陕西度过了中国历史上最辉煌的时期。无怪乎,时至今日,世界各国有华人聚居的地方,都被称之为唐人街。黄河,黄土地,黄色人种,就在这博大精深的黄河里,就在这历史遗存黄土地上,也就在这闪烁智慧勤劳的黄种人身上。有人说,在这三秦的大地上,你随便在地下挖出一个东西,都有可能是一块秦砖汉瓦,都有可能是一件某个皇帝的古物器物,也都有可能是一处某个皇宫住址的遗址。历史的辉煌留在了陕西人的记忆中,就像是一首首黄土高坡,一首首西北风都是我的家,也就像是一碗碗油泼面,一碗碗羊肉泡馍也都是我的家的美肴。
我每一次听到那一首陕北的信天游,都会把我听哭了。因为是我听到了它对生命抗争的悲凉,因为是我闻到到了它对黄河滋味的过往,也因为是我看到了它对祖国山河的寄冀。歌中是那样唱道;天晓得,天上黄河几十几道弯,几十几道弯上,几十几只船,几十几只船上,几十几根竿,几十几道弯上,几十几个艄工,来把船儿板。
当然了,陕西的面与江浙的面有所不同,江浙的面细,有时细如发丝,陕西的宽,有时宽如裤带。这种宽如裤带的面,吃起来耐饥,吃起来上瘾,再泼上那油辣子,呼噜呼噜几声就进了肚子里,再打上一个个饱嗝,浑身就有了使不完的力气。
也当然了,走在陕西的西安回民的美食街上,也会让莫名而来的食客们,吃的不仅仅都是油泼面,臊子面,还有那历史悠久的,享有盛名的,市井气浓郁的肉夹馍,饺子和粉汤羊血等。真期待着再去陕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