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舆论战?
什么是话语权?
舆论战是通过对立场思想和价值观破坏,为实现敌方内部意识形态扭曲分裂以及保卫自我意识形态稳定的意识对抗,是根据“说谎100遍即成真理,而自己知道真相又不沉迷其中”“99人说慌,1人说真话,对于1人而言,99人的话即真理”的错误引导,激发潜在的舆论同情和支持,从而实现战略目的。本质上来讲属于一种“指鹿为马”“强权即理”“人多即理”的衍生的意识形态扭曲术。它主要应用于敌方成员的集体意识形态的扭曲领域,往往配合宣传攻势、造谣和文化战,以达到敌方内部精神思想分裂的战略目的。它是精心设计的战术策划,是精神扭曲操控的一种技术。
舆论战不仅是争吵或打口水仗,而且这个争吵是希望施加于敌方内部的,而不是用于自我组织。说的简单点就是造谣和说慌,然后让敌人相信,而营造出符合自己战略利益的环境,包括获得潜在第三方的支持,敌方战略拖延,敌方内部分裂等指标。舆论战有施加者和反施加者的形式,施加者往往是“错误命题”“谣言”的故意吹捧者和传播者,然后请君入瓮,实现敌方内部意识形态分裂的目的。反施加者往往采用就事论事、真相揭露、将计就计、移花接木(偷换概念)、倒打一耙、立意推新等战术进行反击。正所谓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
无论舆论战如何进行,都是想改变人的思想,因为思想决定行为,通过对信息正确属性的扭曲操纵,来实现改变人的思想,从而改变行为。它是作用于敌方内部的,所以反施加者内部最好的方式是谣言止于智者和真相大白,或者权威声音联合表态以定军心。
案例:楚汉相争的历史事件中,有一则“四面楚歌”的典故,话说范增死后,项羽急于结束战争,遂急于讨伐刘邦,在一次作战中,项羽军安营扎寨于外,恰巧端午节,刘邦团队就制定了以吹楚曲、烘托节日气氛(端午节)、造谣水有毒、粮草危机、人才危机等战略方式令得楚军军心大乱,士气低落,甚至者出现逃兵。如果范增在这种局面可能就不会产生。
同样的道理,舆论选题、谣言选题往往都是以针对对象内部的事物进行策划设计并传播对于内部的,对敌方的舆论战是瓦解和扭曲对方的内部共识和意识形态。对内舆论,则主要是为了安抚人心或愚民策略。
针对此次的“核弹扩充”舆论,首先其选题是中国内部事物,应用推广也是在中国内部,网民一边倒的支持“扩数”(说明有力量推动),而专业军事专家的声音却被庞大的网络舆论淹没,最终实现了内部共识分裂,如果政府采用此次舆论结果,那么战略上对敌方是有益的。这也是“民意国家”的一个缺陷。
什么是话语权?
话语权可以理解为影响力,无论是个人还是国家组织,影响力越大,话语权越大。那么什么是影响力?影响力是一个主体的综合实力的显现,它包括经济实力、军事实力、文化实力、共识圈子(盟友/领导力)实力、知识科技创新实力、仁德认可等方面,当然以上实力并不需要全部拥有,往往拥有经济和军事实力就基本具备庞大影响力。但影响力是一种软实力,是一种无形的威慑力和认可度。没有全面的综合实力,威慑力往往都是会打折扣,会有人反对和不认同。话语权是平等共识的交流行为,是需要通过在尊重各方真理意识形态前提下而提出的,具有说服力的主张。比如这次疫情中国倡议“放下对抗,共同抗疫”“病毒是人类共同的敌人”“继续支持世卫组织”等主张就得到了国际社会的认同。所以话语权是提出的主张、理论、原理能够信服于人。当然也不排除造假实力的宣传,那就属于舆论战范畴,但如果要长久之计,假的终会纸包不住火。
《自学》木林原创 2020.5.13 09:35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