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之所以能成为这个世间最究竟圆满的理论,是因为它站在生死的角度看待人生,站在出世间的角度看待世间。
既然一切都是无常的,我们就要接受它,接受它才能面对它,面对它才能解决它,解决它才能放下它,放下之后心便能收获一片空灵。
人的内心其实就像一面透明、清澈的镜子,要“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让自己的心保持纯净,不落污垢。
观自己的心,修自己的心,修到最后我们的心中便没有了自己,彼时便能够站在众生的角度去看待众生,而自己不过是众生中的一员而已。
此时,我们便有了普度众生的大爱与大悲之心。
佛教中菩萨上求佛道、下化众生,是最有大悲心的。菩萨是佛的因,佛是菩萨的果,她在度化众生的同时实现了自身的成长,每度化一个人即是一种蜕变。
读者们最熟悉的观世音菩萨的度人方法便是“应以何身得度者,即现何身而为说法”,她可以通过无穷的变化度不同的人。
观世音菩萨为什么能千手千眼、循声救苦、随机应化?
因为她是悲智双运,有大悲心还有大智慧。有大悲心就无我,有大智慧就无执,做到了无我、无执,她无边的力量便能施展出来。
如果我们始终执着于某个角色就会把自己框住,就不能千变万化,不能随机应变,亦不能做到究竟圆满了。
故而,想要修行首先要学会观照,或者说觉察,然后再转变,转变的过程即是打破执见的过程。
等到真正做到空的境界,心中空空如也的时候,就会无见可执,又何须打破?
可见修行的最高境界就是锲入“空观”,不即不离、不住不着,住空而不落空。
更多关注妙用堂公众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