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上《原生家庭》一书,所有快要遗忘的记忆,以为自己不在意,且对自己没有影响的记忆铺面而来。
原来曾经那个没有长大的小孩,一直在哭泣。
我不重要
有记忆以来,除了妈妈,家人的关注都在哥哥身上,而有了小妹妈妈的注意力被分散,主内又主外的她有限的精力、浅薄的学识,能给与的爱,到我这里寥寥无几。
小时候又黑又瘦小,时常做一些不讨喜的举动,企图得到家人、亲友的关注和爱,但得到更多的是被否定、谩骂。
特别是奶奶,我做什么都会被否定,总是挑剔我做的任何事,并将负面反馈挂在嘴边。
无形中就形成了我是多余的,什么事都做不好,而又不被喜欢的思维模式。
这种隐形的想法伴随我三十多年,而不自知。
我渴望和过去的记忆和解,于是随着一些书籍的指引,回想过去,每一次都让自己泪流满面。
方知,曾经对我隐形的伤害那么大。
我以为一切都放下了,过去了,可一些隐形的、深入骨髓的思维模式一直如影随形。
《原生家庭》让我看清家庭的相处模式,长辈们的、父母的,也看清了目前的感情正在顺着父母的相处模式发展。
我是多余的
上小学时,耳边时常听到:家里那么困难,不要送我读书了。这些声音有亲人(爷爷、奶奶、外公)、奶奶的亲友团、好心的隔壁邻居……
不曾读多少书的妈妈,背负爸爸欠下的外债,咬牙还是送我上完了小学。
小学毕业,妈妈试探着问我,不能送我继续读书了……家里两个初中生确实是家里不能承受之重担,而这一切的担子都压在妈妈身上……
哭过,闹过,于是上了心心念念的初中。
内心其实已经知道,上完初中,已经是家里能承受的极限。
上完初中,家里实在承担不起两个高中生,于是哥哥出主意,让妈妈联系小姨,送我去打工。
渴望被需要
哥哥再世时,我是多余的想法和感受那么清晰,清晰到无法被忽略。
哥哥离开后我和妹妹成了家人感情的寄托,特别是奶奶,我终于有了被需要的感受。
于是又一次我忽略自己的感受,去做他们认为对的事。因为我渴望被需要,被重视。
他们的需要让自己有存在感。
该如何爱自己
一直以来,不被重视、感觉自己多余,因此不管处于何地,都不曾有归属感,无法轻松融入群体。
不知不觉我熟悉的模式变成了我不重要,我是多余的,我不被需要。
内心深处,渴望被关注,更害怕被关注,因为在记忆最深处,被关注不是出于爱,而是责备和谩骂。
因此年过三十,渴望被关注,可依然怕被成为做错事而出丑的焦点。
成长的历路,从未被肯定过,所以一直处于自我否定和被否定的模式。
因被否定是我熟悉的模式,偶尔被夸奖反而浑身不自在,也不觉那是自己的功劳。
为了验证这种思维模式,常常做错事,被一次次打击、一次次否定,因为那是记忆深处熟悉的模式。
可是一切近乎自残的想法,对自己产生怎样的影响,我竟从未觉察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