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ber的“幽灵车”事件
前段时间,打uber的用户被吓出一身冷汗,为什么呢?因为刚下单就被秒接,自己都没上车呢,车就已经接人跑远了,而接单的司机又个个长得跟鬼一样……不是形容词,是真的跟鬼一样……你们感受一下:
大半夜的会被吓出病来啊!
这些“人”当然不是鬼,是有人搞鬼而已……原来是uber的拉新奖励吸引了刷单者,靠伪造GPS定位来刷单。那头像是怎么回事?是为了对付uber的认证用计算机算出的平均人脸罢了。
为什么刷单者可以毫不费力地模拟接单呢?首先当然是GPS定位可以靠技术手段伪造,其次,与uber的接单与付款机制分不开。
uber司机只要到了用户定位点附近,就能单方面操作“接到乘客”,进行计价,跑一段距离后,又可以单方面操作“送到了”,扣乘客的款。在这个机制下,从头到尾,无辜的用户只是点了“叫车”,除了取消叫车,基本后面的流程都没他什么事。
对比下滴滴的打车流程:用户叫车-司机确认接单-计价-用户确认付款。差别就在最后付款这步,uber的体验是懒人体验,用户让出了一切权利,只为少动手;而滴滴是主动体验,用户牢牢把握着付款的主动权。
曾经我认为uber的懒设计很得我心,因为打完车就不用管啦,不像滴滴还要自己去付款。甚至我想过,如果滴滴用户打了个大单就弃号了,那滴滴公司不就亏了?我记得爸妈第一次叫车,回来跟我说“司机让我们回来付款就行,你付下”,我一脸懵逼“你们不是打的uber吗?uber自动扣款的啊。你们是不是上错别人的车了?🐶“后来才搞清楚他们叫的是滴滴……
但看到这次的幽灵车事件,我反思了之前的看法。
中国是个神奇的野蛮生长国度,不知道uber的设计者有没有想到过竟然会有人靠钻制度漏洞来刷单赚钱,我倾向于相信他们设计的初衷是因为相信这是个诚信的世界……为他们默哀三秒……
滴滴的设计当然也是有漏洞的,如果说人都不可全信,那肯定也有乘客为了省钱而不付款,但是这种漏洞危害比uber的低,因为造假成本高啊,新手机号毕竟不是无限有,而一个新手机号最多也只能造假一单。
所以比较起来,滴滴在付款上增加门槛,是经过了深思熟虑(不信你们)的。
障碍设计是啥呢?我们先从最简单的说起。
防错设计
设计原则里有一条:要为用户容易误操作的选项,增加难度。
比如删除的二次确认,紧急制动的玻璃防护和警示标语,都是典型的防错设计。
他们的共同点都是要么当唐僧:“你确定吗?你真的要做吗?要吗要吗?你清除后果了吗?”要么捉迷藏:“你看不见我你看不见我你看不见我你看不见我哎呀怎么被你发现啦!”
防错设计背后的深邃原理是:人实在是太容易犯错了,大多数人做事都不考虑后果的。
障碍设计的种类
我总结的障碍设计有三种:
1)防错设计——增加操作难度,防止防错
2)拖延设计——增加操作时间,不让你走
3)反盗设计——增加操作成本,防止破解
拖延设计
第一种前面解释过了,第二种是啥呢?都去过商场吧?知道为什么商场的自动扶梯都设计得七歪八扭,电梯永远找不着吗?就是为了让你多逛逛啊~同样的,还有国内一些下载站的下载地址藏在很多级之后,视频网站广告越来越长,只要是在用户进行最想要的真正操作之前,给他塞的那些杂七杂八的东西,都被我归类成拖延设计。
拖延设计背后的深邃原理是:走过路过,不要错过~只要9.9,全都你拿走~
反盗设计
最后,就是uber与滴滴打车体验的区别——需不需要用户主动付款了,我把它归类于反盗设计。
反盗设计不仅仅是指付款这步,而是整个体验流程/设计机制是不是反盗,有没有可能被一些不怀好意的人破解而影响安全。
常见的网站验证码、手机验证码、软件序列号,都是典型的反盗设计。
反盗设计背后的深邃原理是:人类是不可信的。
总结
我们一般讲体验设计,都是想让用户体验更顺滑如丝,除了防错设计是为了保护用户,面对拖延设计和反盗设计,用户一般是拒绝的。
反盗设计的初衷是为了保护开发商,但是,也确实间接保护了用户。
障碍设计的关键,还是在于适度、适合。怎样才有效,又怎样才让用户不反感甚至乐意配合。
回到“幽灵车”事件,正是反盗设计这层障碍设计,一定程度上保护了滴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