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作者尽量让人和事成为一个整体,以便表现心中的意境。传统的作文观念认为,需要编制情节,串联故事,最好是设下伏笔,几条线进行,如此达到布局谋篇的目的。这是很陈腐的不求甚解的观念,仿佛一堆人物被作者玩弄于股掌之中,写作的艺术变成了一种复杂的裁缝手艺。这种观念指导下的写作有一个成果:作品完成了,好不好它是不负责任的。
“文章本天成”“胸中有丘壑”,说的都是作者心中有了心相,用克罗齐的说法“直觉即表现”。作品在作者心中业已表现而成,需要做的是物理化的工作——写出来。
我理解的“直觉”,并非说一个画卷在作者心中,而是说他觉得有把握了,能抓住一段生命的体验,逐渐凝聚成形。博尔赫斯的《环形废墟》里写道:他有点伤心地感到,他的儿子快要诞生了——也许等不及了。我们可以将之看作写作的孕育过程,既开心又难过。最终,作品在纸上展开,作品作为一个整体活了起来,它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有生命了,不再属于作者。
这个创作过程,作者是创造者,作品是创作物。作品有眼耳鼻口有四肢五脏六腑,还有一颗心,这些都来自于作者生命体验的的分裂。
如果作者没能力分裂出这些血肉精气神,就不该提笔写。
如此多的头绪,假如直奔主题,必然不成形;假如简单化处理,必然站不起来;假如不是从心里分裂出去的,必然活不成。
比如最常见的题材:反腐败,为什么都写得很糟糕呢?
因为都是直奔主题,抖一个包袱,结束了。事实上,一个腐败分子的生活是有很多侧面的,他也有他的四肢五脏六腑,比如亲朋好友爱恨情仇,需要全方位刻画才行。当然,这种刻画需要选择裁剪,需要取舍轻重缓急。
假如写作者只是将一个典型形象从血肉中抽取出来,就变得非常干巴,和说教无异。
一个腐败分子,他可能有求学,有坎坷,有婚姻恋爱,起起落落,心路历程是非常复杂的,这些和他的命运都是关联的,不能直接抽取一个单一的故事,那样是无机物,不会是有机体。
如果读者您的作品概念化,脸谱化,简单化,图解式样的,是否需要反思一下呢?表现层面,看似和谋篇布局的写作手法有关,其实和作者对文学的理解有关。
在写作的初级阶段,我们应坚持写任何东西,都当作品为自己的创造物,不做所谓“练笔”。爱文学空喊没有用,每一次写作都怀着爱,才是真的爱。
孩子是自己生的,有自己的基因,这才是布局谋篇的真正含义。立意是尊重它的意,那是一个生命,凝视它呵护它,它正在成形,它早就在心中,否则何来?
布局谋篇和立意都是虚设的观念,不是它本有的样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