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早听国外一些电影人抱怨NETFLIX的正在推进的1.5倍速播放功能,说这简直是对他们的作品的羞辱。
其实,国内早就悄无声息的实行了起来,弹幕、倍速都能让一些让人打瞌睡的无聊片段化做一缕青烟,跳过那些无关紧要的镜头,直击故事的核心内容。
不知道你会想起那部又臭又长的电视剧呢?有些琐碎的重复,想要弃剧又渴望知道结局,没有倍速的时候,只好心不在焉的忍受,有时候转一圈回来仍然是一样的镜头、同一个人物、酝酿着她的情绪,与此同时,你的耐受力也在练级。
更何况,现在人们精神聚焦的时间变得越来越短,想要在没有干扰的时候,聚精会神、一心一意的做一件事情,太难太难。
多少人一边工作一边听着音乐?
多少人一边开会一边刷着微信?
多少人一边开车一边通着电话?
我们或许可以怪罪各种媒体无缝插入、数码异化虚拟与现实生活的无缝衔接,但是不是也有一些干扰信息是来自于我们内心,从我们内在引发的。
去年一个佛罗伦萨的地下剧团在一个小时内从David Foster Wallace到一场车祸真切的体现了在信息超载的今天,一切的始作俑者其实是我们自己,我们不允许自己的大脑有片刻的消停。
人类与生俱来的好奇心与贪婪让我们总是要想知道更多、想要拥有更多。
所以我们搜索、购买、再搜索、再购买。
无脑循环中,我们误以为无限接近着理想的生活的状态。
这就是为什么现在的广告商测试下来,视频广告最高效的是三秒钟。
在这三秒钟里,不断闪现着品牌和回播着那句洗脑式的广告标语。
其实广告人有时候很奔溃,洞察了消费者需求、分析了行业、品牌、产品,创意了想法,可最终出街的敌不过客户的一句话,logo要大!大!大!
不需要内涵,没必要展现需求,有时候连使用场景都可以忽略不计,记得,我们只有三秒钟的时间,而客户又是什么都想要。
通常砸钱来4A的客户不外乎几种,国外的品牌想要借4A国际化的手继续他们的品牌殖民理念,他们坚信在国外可行的在中国一样玩的转,所以为了一个品牌的archetype可以吵上一年半载,届时那些玩social的已经把12重人格玩了个遍,更何况对这些千变万化的品牌印象,大部分的消费者反馈压根没留下什么印象。
最多见的brief就是任谁都想要成为行业的第一名,让消费者一想起这个产业闭着眼睛就能自动链接到他们的品牌,而支撑他们伟大幻想的不是他们NB的产品本身,甚至也不是销售通路,比如,有一些老牌子,客户直言不讳,我们的产品不会升级。但是已经换新高大上的包装,打通了线上线下的渠道,帮我们做个传播策略,希望能以最少的预算无数次的出现在消费者的视线中。
而自己也是消费者的他们却不知道,如今跻身于在消费者视线中的何止千万个品牌,而最终走入心里的,很抱歉,绝不是那些浮于表面的夸夸其谈。
所以呢,如今的奢侈品其实是难得一求的静心,但求一颗心静下来,可以什么都不想,心无旁骛,已是福祉。
敢不敢打赌,就在这三秒中里,你看这篇文章的时候,或许就已经有几十个念头涌上心来:
你或许同时在想着,下一秒要做的事情,要买的东西,要说的话,要找的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