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墨无声清
01
【书摘】
向外求不如向内求,让自己变好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
【分析】
一个人的认知水平和能力、看世界的角度,决定了他会看到怎样的世界,进入怎样的世界,会遇见、吸引怎样的人。
当自己提升了,周围的世界也会发生质的改变。只有向内求,才能真正将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中。
【案例】
年纪还小时,总想从别人那获得确切的答案。有时候要问很多问题,其实只是为了一个“确定性”。
想要更精确的信息,想要别人给出答案,想要偷懒,想要省去中间的曲折……都是人之常情。
但是,后来会发现,根本没有那么确定的“确定性”,而且别人永远给不了自己想要的标准答案,真正的答案都是由自己给出的。
换而言之,“求什么”“如何求”都是自己的课题,其实都绕不过“认识自己”这条路。
“向内求”便是让自己去认识自己,提升自己,从自己身上找原因,把改变的关键与主动权都掌握在自己手上。
当自己能够坦然接纳自己,了解自己,甚至改变自己,给出自己的答案时,才会发现世界与之前大不相同,体验到自我梳理与改变的好处——最终会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行动】
凌乱时依然保持在纸上涂鸦的习惯,越是无顾忌、不在意零碎形式,越可能“我手写我心”,将困惑、灵感都诉诸纸上。
通过别人、通过书找答案始终是辅助,偶尔能获得质的点拨那是万幸,更重要的是问自己,自己给答案,去修正,去探索。
涂鸦、写日记都是一种好方式。
额外思考:关于“让自己变好”这个问题,首先要清楚什么叫“好”,自己想成为哪种“好”,在哪个赛道“好”。
是遵循世俗旧历,还是开辟个人新知?其实这是比喊口号更重要的问题。
02
【书摘】
有这种“等我……就好了”的思想的人,不仅很难抵达幸福的彼岸,这种想法还表露出了他们深深的挣扎。
【分析】
“等我……就好了”意味着将虚拟的希望寄托到未来,而放弃对当下的掌控。
这份焦灼会使人陷入恐惧之中,而忘了我们真正拥有的时间只有当下。
有一种忧伤叫“身在福中不知福”。因为无法专注于眼前,对某个追逐的目标过于执着,反而限制了视野,同时忘了已经拥有的东西。
【案例】
这两年发现自己尤其容易焦虑,从恨不得与世隔绝到逼自己浸泡在一堆信息里,我体会到了被信息流席卷后的另一种极端——耳边声音太多太杂,似乎都对,又似乎都不对。
再叠加开放包容去理解的心态,就更容易处于选择困难中,反而失去自己曾经的尖锐,更个性化与明确清晰的观点与表达,显得“中庸”。
有时也会把希望寄托在未来,以推动当下的自己去行动。确实会有一段时间动力十足,为了不让flag倒下,但其实是阶段性的,后续动力会有问题。
信息多了同时也意味着进入的观摩的不同圈子也多了,很容易受到别人的成绩的干扰,生出一些内耗和自我怀疑。
尤其是自己对于所谓的成绩无感的时候,会有失真感与有没有自嗨的疑问。
去等待,是一种拖延,有时也是一种不自信,一种不确定。有时候行动力不强,只是目标不明确而已,明确后却能一往无前。
执着于某个目标,有时候并不是具体的目标,当“明确目标”本身成为一种目标,它的焦灼感和撕扯感翻倍。在迷茫中更丢掉了可以更简单的快乐。
回头再看时,其实也可以不那么惨。很多时候,是想得太多,过于善于思考与分析,沉迷于理论,而缺少对具体生活的感知。
【行动】
1.写幸福便签、感恩日记,列出自己已经拥有的东西,记录平常琐碎中的小确幸,低落时拿出来看一眼。
2.也许也需要寻求外援。很多时候觉得无力或无感,其实是因为缺乏正反馈。需要至少找到一个积极乐观正能量的同频,互相赋能。
3.想得停不下来、睡不着的时候,还是起来看书吧。前人的智慧,不仅能用来赋能,或许还能用来催眠。(微笑脸.jp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