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国学与传统文化
崇德、修慝、辨惑

崇德、修慝、辨惑

作者: Love_0916 | 来源:发表于2018-06-06 21:19 被阅读0次

    樊迟从游于舞雩之下,曰:“敢问崇德、修慝、辨惑?”子曰:“善哉问!先事后得,非崇德与?攻其恶,无攻人之恶,非修慝与?一朝之忿,忘其身以及其亲,非惑与?”——《论语》顔渊第十二

    解释:樊迟陪孔子在舞雩台下闲游,樊迟问:“请问如何提高自己的品德、清除自己内心的邪念、辨别迷惑?”孔子说:“问得好!先去做事而不谈收获,不就是提高了德行了吗?批评自己的过错,而不去指责别人的过错,这不就是消除邪念吗?一时的墳恨,而忘记了自己的身份,忘了亲人甚至连累亲人,这不就是惑吗?”

    在这一段话中讲了三方面的内容,分别是崇德、修慝、辨惑。

    崇德:就是先事后德。在生活中,我们要去做一件事情通常都会去想得失,去想我做了会有什么好处、什么收获,如果有,就会去做,如果没有可能就不会去做。甚至是要求要有回报才去做。但是在这段话中,孔夫子告诉我们的是:不管做什么事情,先去做,不要问得失,时日久了,德行自然就提高了。但是在我们日常生活中,还有一种情况是:对于同一件事情,在熟人面前或是有人的情况下可能会去做;但在陌生人或无人的情况下可能就不会去做。这种虽然表面上也没有计较个人得失,但却非真“崇德”。这让我想起《朱子治家格言》中的一名话:善欲人见,不是真善;恶恐人知,便是大恶。在《荀子》的修身篇中有这样一段话:良农不为水旱不耕,良贾不为折阅不市,士君子不为贫穷怠乎道。说的都是不计收获而付出。

    修慝:就是去除自己内心的邪念。这个“邪念”不是我们现在说的什么歪门邪道,而是一切是非。孔夫子说的:“攻其恶,无攻人之恶”,意思是说:只说自己的过错,而不去指责别人的过错。而我们现实常常是:自己说的做的都是对的,都是有道理的;有问题了、出错了那都是别人的责任,都是别人的过错导致的。显然这是不太可能的,人无完人,每个人都有可能会犯错误。那么我们就要“修慝”,就要不断的反省自己的言语行为,发现自己的不足和过错,并不断地改过,用自己的行为去影响身边的人,而对于别人的过错,则要以原谅和反省的态度来对待。《弟子规》中就说“见人恶  即内省  有则改  无加警”。

    辨惑:就是明辨是非。那什么是惑呢?惑就是因自己一时的墳恨,而忘了自己的身份,把自己的亲人也都抛到脑后,去说一些过份的话,做一些过激的行为。最后甚至是连累了亲人。这都是因为内心不够明白导致的——这就是惑!如果内心足够明白,那还会有什么过不去的呢?比如在我们小区有一段时间,我见到过几次出现的同一个场景:因为我们小区有的道路是单行的,物业会在路上画上行车箭头。有时有人会因为图个方便而逆行。但当碰到两车交汇时,自然就过不去了。如果正常行车的那一方稍微倒下车或是方向稍微转一下,逆行的车还是可以过去的。但这个时候,可是他偏不,就是要逆向的给他让路,但逆行的车又觉得你稍微让一下就可以过了,为什么不能让一下呢?于是双方就僵持在那,甚至下车吵起来。当然我不会站在边上看“热闹”,也知道以自己的能力在当时的情况下不可能改变他们。当然最后的结果肯定还是有一方要让的。但是如果在一开始双方都能想到这一点,都主动退让一下,几秒钟就可以解决的事情。但他们都想着要对方给自己让,所以双方就都耗在那等,甚至还争吵。我想,这应该也是“惑”的一种吧!先不说争吵伤神又伤邻里间的和气,最基本的就是双方浪费了自己的时间,在“耗”了别人的同时也“耗”了自己。俗话说:“与人方便,与己方便”,说的应该也是这个道理吧!

    当然,关于这三个方面的内容,孔夫子也还有其它的见解,比如:在《论语》中,孔夫子对他的学生子张说的“崇德”、“辨惑”则是:“主忠信,徙也,崇德也。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是惑也。”这就需要我们不断的学习探索。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崇德、修慝、辨惑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tymis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