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图是关于上海“名媛”群的对话。起因是前同事转发朋友圈一文感叹开眼界,我做了简单回应交流。
原文是一个大三学生因女友要500元加入能结识有钱人的“名媛”群而感觉三观不合、跟女友分手。但他自己交了500入群卧了个底,发现此群实际是这类要结识有钱人的女孩为包装自己的拼团群,拼高端酒店住宿、拼租名车名包等等……
之所以现在我会从过往更多的社会学视角转向后现代的思维去看这类社会现象,跟我接触了更多个案以及自己近期的督导体验相关。
个案体验是:我接触过这个“圈”中的来访者或者其他一些小众边缘群体的来访者,我了解一些他们的背后故事,我会少些预设和评判,更愿意从个体角度去理解她们的人生故事。
督导体验是:当我将我最近的困难个案报告给督导,同时也陈述了我的反思——是在哪类个案上感觉困难,而这类个案中有多少我能跨过障碍接下去,又有两三个没接住,老师引导的仍然是继续反思我的卡点,当时我有被评判、被质疑的感受,过后想起,如果老师能用后现代叙事的提问引导我反思那些成功跨过障碍的个案,我会更舒服、也会更有收获,我自己要补上这一部分。
强化了这个体验后,相信自己也会在今后的咨询中更有信心和擅于调用后现代的风格和技术。
我在工作中的体验跟这段对话分享有什么关系呢?我想说的是,用后现代的视角和态度去理解个案也好、社会现象也好,不带预设、标签和价值评判,保持建设性的好奇,尊重和关注个体的独特性、尊重和关注边缘性群体的生存,理解其选择对其生存的意义,理解主流文化与边缘文化的关联和冲突,是更有意义和建设性的。
作为正式入行两年多的咨询师,我之前没有着急将自己定型哪个流派,是希望能博采众长加以整合,结合进一步的自我探索和个案实践,形成个人风格。现在,我可以说,我要成为以后现代为主导的心理咨询师,这跟我的哲学理念和个人信念更吻合。
陪伴和见证来访者用正念化的叙事去解构、去改写,同时也保持自己的正念化关注和感受。假如来访者并不适合做正念化叙事,我仍然可以如其所是理解他、调用可能合适的方法。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