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系是指人与人之间,人与事物之间,事物与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
人际关系是人与人之间在活动过程中直接的心理上的关系或心理上的距离。人际关系反映了个人或群体寻求满足其社会需要的心理状态,因此,人际关系的变化与发展决定于双方社会需要满足的程度。人在社会中不是孤立的,人的存在是各种关系发生作用的结果,人正是通过和别人发生作用而发展自己,实现自己的价值。
要素
人际关系(交往)其实质是一种特定的社会现象,一般具备以下几方面要素。
1、交往的主动性:人们在交流沟通的过程中,不是一方领导另一方,而是双方都是活 动的主体。这就是说在人际交往过程中,每一方都是积极活动着的主体,所不同的是所处地 位有主次而已。但即使处于次要地位的一方,也不是被动地接受信息,机械地做出反应,而 是根据自己的要求,兴趣去理解和分析对方的信息并做出反馈,调整自己的言行,达到信息 交流之目的。
2、交往的互益性:单个个体的各种活动,虽然可能与外界有密切的关系,但不能称之 为人际交往。人际交往必须是在两个以上的个体之间进行的相互作用的活动。一方发出信息 会引起另一方在心理和行为上的反应,这种反应反过来成为新的信息作用于前者。
3、交往的条件性:在人际交往中,首要的条件是双方所使用的符号必须相同或相通, 这是交往发生的必备条件。可以是语言符号,也可以是非语言符号。如符号不同可闹出许多 笑话。例:一个外国人与本国人交往时,必须使用同一种或彼此都能理解的语言,或其他符 号,否则易产生歪曲、误解。
良好关系
1、如何与人建立良好人际关系?
沟通是人际关系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它是人与人之间传递情感、态度、事实、信念和想法的过程,所以良好的沟通指的就是一种双向的沟通过程,不是你一个人在发表演说、对牛弹琴,或者是让对方唱独角戏,而是用心去听听对方在说什么?去了解对方在想什么?对方有什么感受?并且把自己的想法回馈给对方。沟通过程中可能因沟通者本身的特质或沟通的方式而造成曲解,因此传送讯息者与接收者间必须借着不断的回馈,去澄清双方接收及了解到的是否一致。
除此以外,还有很多轻而易举的事就能帮助我们和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深度自我认识及接纳。常持诚恳的态度。谦卑温柔的心。适度自我表达。尊重别人并欣赏自己。寻求共同价值观之伙伴。 除人际障碍。服务之人生观。遵守团体规则。积极人际成长。
2、如何维系良好人际关系,和谐相处?
人际关系之外在表现即是伦理,而伦理是人与人之间合理的分际与职分,论语颜渊篇:“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说明君臣父子各守分际,各尽职分的意思。人际关系便是以此为基础,让每个组成分子均能按其角色、职责、位子而有适当之思想、言语、行为模式及价值观而达良好之组织气氛,进而提高组织效能。增进与他人进行有效沟通的能力,是维系良好人际关系的首要条件。
以下几项通则提供参考:站在对方立场设想,将心比心,并且用温暖、尊重、了解的方式去沟通。了解沟通的障碍并且尽可能去突破。得有与人沟通的意愿,以一颗开放的心灵倾听,千万不要立即下价值判断,而最好以对方的立场和观点去设想。当一位好听众,用我们的心灵去听听对方的想法与感受,而不只是字面上的意思。然后要坦诚地告诉对方,我们听到了什么?有什么样的感受和想法?善解人意,我们不一定要赞同他人与我们不同的意见,但是如果我们能了解他人,我们自己也会快乐无比。加强对自己的了解,知道自己会说出什么样的话,也是能与他人维系良好人际关系的技巧之一。要善于处理自己的情绪,不要让不好的情绪影响了与周围的人的关系。
形成发展阶段
奥尔特曼和泰勒对人际关系进行系统研究后提出,良好的人际关系的形成和发展一般要经过以下四个阶段:
1、定向阶段
在这个阶段,主要是初步确定要交往并建立关系的对象,包含对交往对象的注意、抉择和初步沟通等。人们对人际关系具有高度的选择性。生活中,人自然而然地特别关注那些在某些方面能够吸引自己兴趣的人。但究竟把谁作为自己人际关系的对象,常常还要根据自己的价值观做理性的抉择。选定交往对象后,就会利用各种机会和途径去接触对方,了解对方,通过初步沟通,人们可以明确双方进一步交往并建立关系的可能与方向。定向阶段通常是个渐进的过程,但也不缺乏戏剧性的发展。比如两个邂逅相遇却一见如故的人,其关系的定向阶段就一次就完成了。
2、情感探索阶段
在这个阶段,双方主要是探索彼此在哪些方面可以建立真实的情感联系。尽管已经有了一定的情感卷入,但还是避免触及私密性领域,表露出的自我信息比较表面,因此仍然具有很大的正式性。
3、情感交流阶段
在此阶段,双方的人际关系开始出现由正式交往转向非正式交往的实质性变化。表现在彼此形成了相当程度的信任感、安全感、依赖感,可以在私密性领域进行交流,能够相互提供诸如赞赏、批评、建议等真实的互动信息,情感卷入较深。
4、稳定交往阶段
这是人际关系发展的最高水平。双方在心里上高度相容,彼此允许对方进入自己绝大部分的私密性的领域,分享自己的生活,成为“生死之交”。但是实际上,能够达到这一层次的人际关系的人很少,人们在与自己的亲朋好友的关系大多都处于第三阶段的水平上。
人际交往的一般原则:
(1)平等原则。在人际交往中总要有一定的付出或投入,交往的两个方面的需要和这种需要的满足程度必须是平等的,平等是建立人际关系的前提。人际交往作为人们之间的心理沟通,是主动的、相互的、有来有往的。人都有友爱和受人尊敬的需要,都希望得到别人的平等对待、人的这种需要,就是平等的需要。
(2)相容原则。相容是指人际交往中的心理相容,即指人与人之间的融洽关系,与人相处时的容纳、包涵、宽容及忍让。要做到心理相容,应注意增加交往频率;寻找共同点;谦虚和宽容。为人处世要心胸开阔,宽以待人。要体谅他人,遇事多为别人着想,即使别人犯了错误,或冒犯了自己,也不要斤斤计较,以免因小失大,伤害相互之间的感情。只要干事业、团结有力,做出一些让步是值得的。
(3)互利原则。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离不开互助互利。可表现为人际关系的相互依存,通过对物质、能量、精神、感情的交换而使各自的需要得到满足。
(4)信用原则。信用即指一个人诚实、不欺骗、遵守诺言,从而取得他人的信任。人离不开交往,交往离不开信用。要做到说话算数,不轻许诺言.与人交往时要热情友好,以诚相待,不卑不亢,端庄而不过于矜持,谦逊而不矫饰作伪,要充分显示自己的自信心。一个有自信心的人,才可能取得别人的信赖.处事果断、富有主见、精神饱满、充满自信的人就容易激发别人的交往动机。博取别人的信任,产生使人乐于与你交往的魅力。上述这些人际交往的基本原则,是处理人际关系不可分割的几个方面。运用和掌握这些原则,是处理好人际关系的基本条件。
(四)影响人际关系的因素影响人际关系密切程度的因素:
空间距离的远近是影响交往的重要因素。人员在空间位置上越接近,越容易形成彼此间的亲密关系。空间距离的接近使双方相互交往、相互接触的频率不断增加,彼此间更容易熟悉。
关系的保障
物质基础是人际关系的商业基础保障,感情基础是人际关系非利益的延伸。
深度
1.自我暴露的范围与深度(Freedman,《社会心理学》,220-224,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4中译版)
社会心理学的大量研究发现,我们对于陌生人、熟人和亲密朋友,在自我暴露的广度与深度上是明显不同的。但人都有不愿暴露的领域,特别是自我最深层的隐私。 自我暴露不能太快、太强烈,否则招人讨厌。而且自我表暴露中相互性原则决定者喜欢,我们最喜欢那些和我们有着亲密关系的自我暴露水平相同的人。
2.人际距离与人际关系:“空间也会说话”(Hall,1959)
一般来说,当我们和他人交往时,距离的大小取决于具体的情境及双方的关系。当然,文化及习惯的影响也不容忽视。Hall(1959)将人们互动时的空间由近及远分为四个层次:亲密区、个人区、社交区和公共区。人之所以要与他人保持距离,原因何在?对人际空间的需要。领域性是动物也是人的本能。心理学家发现,任何一个人,都需要在自己的周围有一个自己把握的自我空间。他人的闯入会被认为是一种严重的侵犯,使人感到压力、产生焦虑,从而调整与他人的距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