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可可狮专家微课笔记
20190315-游戏育儿2——巧用游戏化解分离焦虑

20190315-游戏育儿2——巧用游戏化解分离焦虑

作者: 毛豆妈妈1 | 来源:发表于2019-04-09 08:42 被阅读96次

    课程名称:游戏育儿2——巧用游戏化解分离焦虑

    课程来源:可可狮育儿学堂

    授课时间:20190315

    主讲老师: 孟丽娜

    整理人:秋天的雪

    校对人:棉棉

    编辑人:毛豆妈妈

    点击查看“可可狮笔记公益输出团队”集体亮相介绍

    嘉宾介绍: 孟丽娜

    儿童心理学专家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美国NGH催眠治疗师

    AHa幸福学院毕生发展与亲子关系合伙讲师

    一道睿合联合创始人

    非常感谢各位收听今天的课程,由于运营的调整,可可狮育儿学堂的所有专家课程,将于4月1日,转移到可可狮APP上更新,大家可以在应用市场中搜索可可狮,下载可可狮APP,继续收听课程,非常感谢您的支持。

    课程内容

    今日课程主题:用游戏来化解儿童的分离焦虑。

    为什么选这个主题呢?

    一是身边有很多的家长有这个困惑;

    二是上次讲儿童认知发展的时候,提问的环节发现很多家长提问的内容都是孩子跟妈妈分离有分离焦虑,家长的一些困扰。

    所以,这次把分离焦虑作为一个单独的项目来讲,恰好,游戏育儿又可以给我们提供很好的方法去陪伴孩子,一同跟孩子度过分离焦虑。

    今天的课程内容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依恋。

    提到分离焦虑,是肯定要去提依恋的。

    会跟大家介绍依恋、依恋关系、依恋关系的分类以及它们是怎么影响我们的生活和人际关系。

    因为可可狮育儿学堂的学员,大多数都是0~4岁孩子,所以分两部分。

    第二部分:谈0~2岁儿童的分离焦虑。

    第三部分:孩子入幼儿园的分离焦虑(比较有代表意义的。)

    这两个阶段的分离焦虑是不太一样的,家长怎么跟孩子去度过,也是有一些区别的。因为孩子的年龄不一样,他们的认知发展水平不一样,游戏结构不一样,所以我们需要根据孩子的情况做一些调整。

    Part1:依恋

    1、 依恋和依恋关系

    依恋对我们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它影响着人们余生如何与他人建立关系。

    也就是说我们现在与别人建立关系,这个很大一部分是受我们小时候跟照料者的依恋关系的影响。

    做一个比喻:依恋关系就像搭一个金字塔一样。

    最底层是依恋关系。依恋关系搭得好,这个是基础。

    第二层是孩子的同理心、自信心、心理韧性。

    再上面是孩子的认知的发展,智力的发展。

    最上面是学习成绩,这个是比较容易看到的。

    所以,依恋关系是最底层的,安全依恋对儿童是非常重要的。

    如果孩子的依恋是比较安全的,那么他的分离焦虑相对来说就会轻一些。

    分离焦虑不是没有,都会有的,我们大人也会有的,这是正常的。但是安全依恋的孩子,他的分离焦虑就是可控的,轻度的。

    依恋关系,是婴儿期在社会发展方面最主要的任务。

    也就是说婴儿期最主要的就是依恋的形成,是可以信任他人、内化安全感,这个是最重要的任务。

    依恋,就是儿童和照料者之间形成的一种正性情绪的连接。

    也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是最早的自我和他人关系。

    如果形成这种依恋关系,那么跟这个人在一起会感到很愉悦,难过的时候只要这个依恋的人出现(大多数是母亲),儿童就会感到很安慰、很舒服。

    大家听到这里,有没有感觉很像谈恋爱?

    恋爱的时候,在恋爱关系中,很容易就会退到0~3岁的母婴关系,其实在恋爱关系中也是一种依恋关系。

    2、与依恋相关的两个著名的实验。

    实验一:恒河猴的实验

    心理学家哈里•哈洛,他们把出生6~12小时的恒河猴,从它的母亲身边带到实验室里饲养。

    实验室做了两个替代母亲,一个是用一些铁丝网编的妈妈,它上面有奶水;另外一个是没有奶水的,用一些厚厚的绒毛衣服做的一个妈妈。

    如果让恒河猴自由的去选择这两个替代妈妈的话,这个小猴子跟图片上一样,它会抱着那个暖暖的、有厚绒衣服的母猴替代妈妈。然后它要喝奶的时候,就跑到另外那个替代妈妈那喝奶,再马上跑回来。

    所以,我们能看到,其实喂养不是唯一的,甚至不是从母亲那里得到的最重要的东西。它还包括身体接触的舒适感和亲密感,对依恋的这种内部需求的满足。

    人类婴儿长大,也是需要跟恒河猴一样。

    他不仅是需要吃,更主要的是这种连接,被抚摸,被关注、被回应,这个部分跟人产生内在的连接,可以帮助孩子能够健康的成长,形成内化安全的依恋关系。

    这些猴子做了大量的实验,又把它们分开抚养(都是跟妈妈分开的),和这两个替代妈妈一起,这些猴子就一直这样抚养(这个实验是连续做的,稍微有些残忍),长大之后,它们很难去跟别的同伴建立安全的关系和生育孩子。

    曾经强制去让一些母猴怀孕,生小猴,结果母猴生下来小猴是不知道怎么去对待它的,是不去理它的,有的还会去攻击小猴。

    实验二:陌生情境实验

    这也是非常出名的一个实验。

    根据8个步骤,观察婴儿的状况和表现,对依恋关系分了4类。

    8个步骤为:

    ①母亲和婴儿进入一个不熟悉的房间。

    ②母亲坐下来,让婴儿自由的玩。

    ③一个成年人进入房间,先和母亲说话,再和婴儿说话。

    ④母亲离开房间,留下婴儿单独和陌生人在一起。

    ⑤母亲回来,和婴儿打招呼,并安慰婴儿,陌生人离开。

    ⑥母亲再次离开,留下婴儿独自一人。

    ⑦陌生人回来。

    ⑧母亲回来,陌生人离开。

    受测试的婴儿是一岁左右。

    婴儿对这个陌生情境不同方面的反应是有巨大差异的,这个差异取决于他和母亲依恋的情况。

    通常有4类:安全型、回避型、矛盾型和混乱型。

    2、婴儿依恋类型分类

    1)安全型

    安全依恋的儿童,他会把母亲当作他的安全基地。

    就是他只要跟这个安全基地在一起,在安全的范围之内,他就会觉得安全。

    在陌生的情境中,只要母亲在场,婴儿就会很安心,他就开始探索这个环境,然后偶尔回到妈妈身边;如果妈妈离开了,他会表现得不安,但是只要妈妈一来,他会马上到妈妈身边寻求接触,要抱抱,等他接触够了,他又会下来自己去玩。

    注意:即使是安全依恋型的儿童,妈妈走开的时候,他也会觉得不安,这个是正常的。

    有些妈妈提问说:“较小的孩子,妈妈走,孩子会哭。”

    这个是正常的,并不是说他不是安全的依恋。

    离开他的依恋对象,孩子都会哭的。关键是妈妈回来之后他的表现,他可以抱着妈妈呆一会儿,他就可以自己下来玩。

    2)回避型

    回避型依恋的孩子,他并不寻求接近母亲。

    在母亲离开后,他好像没什么感觉;母亲回来的时候,他看上去好像也是没什么感觉,他所作所为好像就是一种漠视,好像母亲对他来说,走开不走开都无所谓。

    这一类的孩子,有的可能会被误解为这个孩子很有安全感,妈妈走他没有反应,妈妈回来他也没有反应。其实,如果测这个孩子的脑电波的话,其实波动是很大的。妈妈走和离开,他会选择不表现出来,他就压抑掉、回避掉了。

    3)矛盾依恋型

    矛盾依恋型的孩子,他会表现得既积极又消极,他的动静会比较大一些。

    •刚开始他会紧紧的挨着母亲,基本上不去探索环境;

    •母亲离开前,他就会有些焦虑了;

    •母亲离开的时候,他会非常难过;

    •一旦母亲回来,他会表现出矛盾的反应,一方面去寻求母亲的接近,另一方面又踢又打,就是十分生气。

    4)混乱型依恋

    混乱型依恋的孩子,他们的行为是不一致的,很矛盾的。

    母亲回来的时候,他可能跑到她身边却不看她,或者是原先很平静,然后又很愤怒,就感觉他好像要往前走去找母亲,然后又要后撤。所以他的行为是相对比较混乱的。

    在恋爱关系中会比较明显。

    有的人在恋爱关系中,就特别喜欢黏在一起。如果一会儿见不着人,他就要给他发微信、短信,如果对方没有回,他就特别着急。

    而有的人特别需要个人的空间,要是一直黏在一起,他就受不了,就很想独处。

    那么这种,就一个有点矛盾依恋,一个回避依恋。

    矛盾依恋跟回避依恋很容易相互吸引。相互吸引,然后就会出现矛盾,一个追一个逃。

    网上可以找到测依恋类型的题,大家可以测一下自己的依恋类型。

    因为自己的依恋类型是很可能会传递到孩子身上,你也尽由此来了解自己的依恋类型,在照料孩子上面做一些调整。

    4、如何建立安全的依恋关系

    安全依恋关系对孩子如此重要,那么我们怎么样能够让孩子获得一个安全的依恋关系呢?

    对照料者的要求是:要敏感的,积极回应的。

    一方面不能忽视,另一方面也不能过度去回应。

    其实,母亲先天的就特别容易做到这一点,这也是自然的一种反应。

    对孩子的愿望和需求是相对来说比较敏感的。如果孩子需要吃奶了,她就会马上去喂奶,很温暖地看着孩子,然后很温柔地回应。

    所以说到这里,我们不建议定时定量的给孩子喂奶。

    他有需求的时候,就去满足他(婴儿)。

    母亲沟通、互动的方式,与照看婴儿的情绪状态是匹配的。

    1)安全依恋型婴儿的母亲,她会快速而积极的回应,比如说孩子哭了,妈妈会快速做出拥抱和安慰的回应。

    2)非安全依恋婴儿的母亲,过度回应和回应不足,都可能造成非安全依恋。

    •有些孩子哭,担心马上抱把孩子惯坏了,就没有马上抱。孩子就一直哭,结果母亲不理他,那孩子就会经历一种绝望,他很容易形成回避型依恋。

    •孩子想睡了,家长还一直逗孩子。其实孩子挺累了,他还要再去调动起来回应家长,这个也是容易造成孩子不安全的部分。

    母亲对孩子的反应,很容易是基于他的依恋风格。

    如果你知道自己是这种偏矛盾焦虑型的,那对于孩子的照顾方面就要有一点空间。如果是回避型的话,就要更积极一点去照顾孩子。

    刚才提到了母亲,那么父亲也是非常重要的。

    其实孩子可以建立多重的关系,包括家里帮助照顾孩子的老人。如果孩子跟多个人建立依恋关系,这样妈妈去上班,孩子还有别的依恋关系。

    Part2:0-2岁的分离焦虑

    1、分离焦虑是孩子正常的一个发展规律

    刚才提到,如果是依恋关系比较安全的,那么孩子的分离焦虑会轻一些;如果他本来就属于不安全依恋关系,那么分离焦虑动静可能就大一些。

    先看一个故事。

    这个小朋友叫豆豆,他之前是一个很友善的婴儿。看见陌生人会微笑,有人走近还会咕咕咕叫。所以,有的大人经常会说:“你看,这孩子不怕人。”

    到了8个月的时候,突然发生变化了。

    陌生人走近的时候他会害怕,妈妈离开的时候会难过,想要妈妈。然后家长就会说:“这孩子怎么越大越害羞,越大越怕生了,这怎么回事儿?”

    其实,这个是非常正常的,我们要去了解孩子的一个发展的规律。

    在之前,孩子其实是分不清楚谁跟谁的,所以,他也分不清楚陌生人,他的认知发展水平还不到这个阶段,他的依恋也不到这个阶段。就是跟妈妈还没有形成比较深的依恋情感,所以他看见陌生人是会笑的。

    到7、8个月的时候(有的孩子早,有的孩子晚),孩子差不多开始能够认出陌生人和自己经常见的照料者之间的区别。这是他认知发展到了一定程度了,他就开始对陌生的东西本能的会焦虑、害怕,这是正常的,这是人类自我保护的一种反应机制。同时,也有了分离焦虑。这个时候,重要的依恋的人走开了,他就会觉得难过,会不开心。这个会在14个月(不同孩子也有不一样)达到一个顶峰。

    有的家长说:“孩子一岁多,妈妈每天去上班,孩子就哭得声嘶力竭的。”然后家长也很焦虑。

    这个是正常的。峰值之后,他会慢慢降低,这其实不仅是正常的,也表现了一个孩子在社会性方面一个非常大的进步,他的认知发展,还有他跟照料者情感依恋关系的建立。

    首先,要认识到这个是正常的。

    所以,妈妈要淡定一些,这不是孩子有问题,是孩子正常的一个发展。

    2、怎么帮助孩子去度过这个阶段?

    首先,在平时的时候,我们就要跟孩子有一些往安全依恋这个方向上靠的一些行为,比如给孩子积极的回应,陪伴孩子,这样对孩子是比较好的。

    同时,在熟悉的环境中,让孩子逐渐适应陌生人,让孩子有一个慢慢接触的过程。

    第二,有替代照看者(比如老人帮着照看)时,妈妈一样可以积极回应婴儿的需要,这样婴儿会减少这部分的焦虑。

    第三,替代照料者的稳定性是比较强的。

    比如一直是外婆照顾的,外婆跟孩子的关系也是一直稳定的,会陪伴孩子、积极回应,这些就不会经常去变换。

    爸爸妈妈走的时候,一定要跟孩子再见。

    千万不要因为受不了孩子哭,就自己偷偷地跑了。

    或者说:“妈妈去买个菜,一会就回来。”,其实是一天不回来,这个其实是非常不好的。

    我们要跟孩子说:“妈妈要走了,妈妈还会回来的。”然后跟孩子拜拜,安抚一下孩子的情绪再走。这是孩子要学习的一个过程,家长要淡定,hold住自己,帮助孩子去面对这个部分。

    回来的时候要去陪孩子,孩子比较粘,也陪着他。有的孩子可能会生气,打妈妈,不理妈妈,这个一定要有耐心。

    要读懂孩子背后的语言,就是:我很生气,我很爱你,我想要你陪。然后就去陪陪宝宝。

    3、可以用到的游戏

    1)孩子相对比较小,躲猫猫是非常好用的游戏。

    跟孩子玩躲猫猫,不断地练习“不见了,又出来,不见了,又重逢”这种感觉。

    2)再大一点的孩子,可以玩捉迷藏的游戏,让孩子去主导这个过程。

    比如孩子可能会一直藏,让妈妈找,或者是要找妈妈,这个都OK,然后就去帮助孩子。

    3) “你好,再见”游戏。

    把很多的小娃娃排成队,一个个对孩子说:“再见”,就把它藏到你的背后,然后很快又拿到孩子面前说:“你好”。

    这样就帮助孩子去适应分离的部分。

    4)“你是我最特别的鞋子”游戏。

    有的孩子会抱着妈妈的腿,这个时候,就可以跟孩子玩这个游戏。

    妈妈假装穿了一种甩不掉的鞋子,“唉呀,我穿上了一只世界上最特别的鞋,我简直是走不动,这只鞋好沉啊,而且就只有这一只。”

    这样就会让孩子觉得很好玩。

    “哎呀,我一步都走不出去呀,我要喊救命。”

    这种感觉,让孩子看到了,也能够表达出你的无奈的部分。

    如果孩子要爬到你的背上,“哎呀,我有一个最特别的背包”,基本上也是这样子的。

    要记住:这是孩子发展的一个阶段,他要去学习和面对的,我们去陪伴他,跟孩子一起度过这个阶段。

    5)如果替代照料者跟孩子在家,妈妈还没有回来,孩子想妈妈了,可以跟孩子一起画画。“我们一起画画,等妈妈回来的时候,给妈妈看我们这个画,好不好呀?”。

    等他情绪稳定一点的时候,还可以跟孩子玩“妈妈在哪里呀”的游戏。

    “妈妈是不是在冰箱里?”

    “妈妈是不是在被子里?”

    “然后……?”

    妈妈快回来时说:“我觉得妈妈在门后面。”

    妈妈就回来了。

    这些游戏,其实都帮助孩子去意识到“妈妈不见了,又出现了”,不断地让孩子去感知,又有助于缓解孩子的分离焦虑。

    Part3:化解入园分离焦虑

    入园,是孩子第一次从自己身边熟悉的照料者到了一个陌生的环境,所以,孩子去幼儿园有分离焦虑是非常正常的。

    想一想:我们大人去一个陌生的地方,自己一个人去,你是不是有点焦虑?

    这是正常的。

    所以,我们要理解孩子这个方面,给孩子一些时间,我们也要相信孩子,他其实是可以度过这个阶段。

    1、 正确理解孩子的入园焦虑

    孩子入园焦虑可能的表现就是哭。

    跟妈妈分开那一刻会哭,然后不好好吃饭,不好好睡觉。可能有的孩子会很愤怒、很生气;有的孩子就很悲伤;有的孩子在幼儿园就不怎么讲话。

    这确实是孩子要经历的。

    我们发现,孩子成长的过程,就是一点一点地跟妈妈慢慢地分开,去面对社会的一个过程。

    爸爸妈妈永远是安全基地。

    他可能走得越远,如果这边是安全的,他可以回到这里,有能量再走出去。

    爸爸妈妈这个安全基地,会内化成他内心的一部分。

    2、如何化解孩子的入园焦虑?

    1)在情感上要去同理孩子。

    比如妈妈去理解焦虑的部分,“妈妈知道,你很不想去幼儿园,都是陌生的。”

    但是你焦虑的频率不能跟孩子是一样大的。

    比如孩子特别的焦虑,家长也特别的焦虑,“哎呀,孩子好可怜,去幼儿园怎么办呀?”如果家长这么焦虑,也会跟孩子同频共振的,孩子就会更焦虑。

    所以,有个标准,就是30%的匹配,然后还有忍耐镇定的部分。

    让孩子觉得:妈妈好像很镇定嘛。

    示范的部分,好像这个事情就没有那么严重了,孩子会感受到妈妈这个镇定的部分。

    2)去引导孩子。

    等孩子情绪相对稳定的时候,“幼儿园有好玩的玩具吗?有没有小朋友跟你一起玩啊?”这个幼儿园好玩的部分。

    3)刚开始就要先做一些准备工作,提前让孩子去熟悉幼儿园的环境。

    在家去练习怎么适应幼儿园的环境,比如吃饭、上厕所、拒绝、寻求帮助,这部分都可以通过过家家的方式。

    因为两岁的儿童,已经开始有这种象征性的思维了,那么就可以玩过家家。

    在家里可以让他练习独立吃饭,上厕所,过家家的时候也可以扮演,帮助、需求都可以渗透在游戏中。

    家长平时要注意说话方式。

    “你这么不听话,让幼儿园老师批评你(让老师说你)。”

    “再不听话就把你送到幼儿园。”

    这样的话,会把幼儿园就变成了一个惩罚的地方,让孩子更害怕上幼儿园。

    3、巧用游戏化解焦虑

    孩子大一些,玩的游戏就可以稍微复杂一些或者更抽象一些。

    1) 《魔法亲亲》绘本

    这个绘本是专门针对孩子分离焦虑的,可以跟孩子一起读。

    妈妈走的时候(跟孩子分开的时候),有一个亲亲,叫魔法亲亲。把“亲亲”亲到孩子的手里,让他收好,放在身上。如果想妈妈了,就去摸一摸魔法亲亲,妈妈和他一直在一起。

    2)让孩子带一点他自己喜欢的过渡客体。

    比如孩子喜欢小玩具,带去,好像妈妈在身边一样。

    这些都是让孩子觉得安全的部分。

    3) 躲猫猫、捉迷藏

    如果孩子想要玩,都可以跟孩子去玩这个游戏。

    有一些大孩子,9岁、10岁的也要玩捉迷藏。孩子有这个需求,他自发的通过游戏在调整不安全的部分。

    这个孩子确实存在分离焦虑的问题。他在很小的时候,跟妈妈有分开过较长的时间,他的依恋关系等于是相对来说不安全的,所以就通过捉迷藏的方式一直在做,就陪他做这个游戏,他慢慢地就会越来越恢复过来。

    4)假装游戏、过家家

    也是非常好用的,跟孩子玩在幼儿园的,就是让孩子去当老师,家长当宝宝,跟他假装着玩儿。

    这个也是非常重要的,以孩子为主,让孩子去主导。

    5)“我就不让你走” 游戏

    有一些特别喜欢黏人的孩子,可以跟他玩这个游戏。

    大人跟孩子互换一个角色,大人一边缠着孩子不放,一边说:“我就不让你走,就算我不吃饭、不洗澡、不上卫生间,我也不管,我就不让你走。”

    语气一定要轻松、好玩,不要让孩子觉得你在嘲笑他。

    一般孩子就会咯咯的笑,他就会扭身要逃走。他逃走,你就去追他。

    可以根据具体情况来决定什么时候结束,是要死皮赖脸的黏着他,还是差不多了。

    这个其实满足了孩子连接的需求,他找到了需求的平衡点,他就会去独立。

    其实,越是黏人的孩子,可能在安全感方面需要再增强,你就让他黏好了。

    越推开他,他就越要黏你,这证明他这方面有需求,可以通过玩这些游戏的方式来满足他。当他满足了之后,妈妈成为他的安全基地之后,他就去探索了。

    如果他没有安全基地,是危险的,他就要先把安全基地这个基础打好。

    还可以玩前面说的“特别的鞋子”、“特别的背包”这样的游戏。

    6)“把妈妈撞出门”游戏

    有的妈妈送孩子去幼儿园的时候,妈妈特别焦虑,跟孩子分离的过程好像就很困难。

    老师特别有创意,“你把妈妈撞出门”,然后抱着孩子撞妈妈(以合适的力度),妈妈就假装被撞出去。他们就会觉得很好玩儿,都笑起来了。

    这种身体接触的游戏,其实也可以缓解紧张,让孩子不再缠着妈妈。

    告诉孩子,哭是跟妈妈说再见的很好的方式。哭是被允许的,也是被理解的,也是跟妈妈再见的一种。

    7)“秘密任务”游戏

    年龄大一点的孩子,可以在家里玩秘密任务找东西,就是在一个房间里给东西拍照之类的。

    这时候,家长要做一个安全的大本营,每当孩子需要的时候都可以过来加油充电。

    每完成一个新的任务,就给孩子一个奖励,然后根据孩子自己的需求奖章他有多勇敢。

    这个游戏是在模仿安全基地这样一种思路,就是爸爸妈妈是在这里的,这里是安全的,你永远可以回来加油充电,你还可以出去完成任务,独自完成任务之后就给很大的鼓励。

    8)牵绳游戏。

    两个人拿着一个绳子,然后慢慢地分开,去量一量妈妈走开多远,孩子会伤心。

    先是紧紧地抱着孩子,然后跟孩子说:“这么远,开始伤心了没有?”

    这样孩子肯定会笑的。

    这个游戏就是利用孩子的好奇心。

    好奇心,其实是焦虑的一个天敌,利用这一点,慢慢地让孩子去缓解焦虑。

    这个线,就是孩子跟妈妈在一起的连接。然后慢慢分开一点,再分开一点,让孩子喊停,停下来的时候,就去量一量,这一轮这个最大的距离是多少,然后可以继续。

    注意:在这个过程中,要适度的拉紧孩子,让孩子觉得你是在的。

    每次孩子刚好找到可以承受的那个临界点就停下来,然后量量距离,拥抱,亲密接触。

    如果孩子逃避,你就拖着绳子,追着他满屋子跑,让他笑出来。

    这个绳子就是你们之间的连接,它就代表了分离、连接,但是你们这条绳子是不断的,是在一起的。

    这就是你们跟孩子内在的连接的部分。

    注意:家长平时惩罚孩子的时候不要用分离的方式。

    比如 “你再不听话,妈妈不要你了。”

    比如孩子在外面不听话的时候,就转头假装要走,孩子就在后面哭。

    这样,孩子其实是特别恐惧和害怕的,他会觉得妈妈可能不要我了,不爱我了。

    还有不要关小黑屋(对孩子伤害是非常大的)。

    这么小的孩子不要用这种方式,让孩子对分离产生恐惧,这样他内在就很难内化安全的部分。我们要帮助孩子把内在安全的部分打造好,然后他才能够去独立的探索。

    Part4:问题答疑

    A ら? 浅安时光 问:怎样可以让小孩不那么依恋母亲,可以让别人带也一样?

    解答:

    首先,不知道这孩子多大?

    小一点的孩子相对来说是比较依恋母亲的,特别是母亲从小带起来的这种。

    我想可能妈妈会比较累一些,可能孩子一直黏着妈妈。这个时候,可以让爸爸,还有其他的替代照料者,慢慢地参与进来。

    孩子可以有多重依恋关系,并且妈妈可能也要外出或者是工作的部分,慢慢地让其他家人参与进来,可以用一些游戏的方式让孩子更亲近一些。

    因为不了解具体的情况,还要看一下孩子是不是之前跟妈妈有过分离?

    如果跟妈妈有过分离,有的孩子就会特别依恋妈妈。

    如果他相对来说是比较安全的依恋关系,他粘一会儿妈妈,他可能就去做别的事情了。

    如果一直很黏妈妈的话,之前可能还是有一些在关系上不太安全的部分。如果是这样的话,就要想办法让孩子在这部分满足。满足之后,他就可以更多的一个空间,更多的独立的部分。

    所以最根本的,其实就是跟孩子的安全依恋关系。

    如果这个部分是安全的,那么他们就更容易适应陌生环境,更容易与他人建立良好的关系,然后在认知方面,情感方面,社会性方面都会有较好的发展。

    •安全依恋的学步期的儿童,他会拥有更大的一个词汇量,更容易被同伴接纳,互动更积极,情绪更稳定。

    •3~5岁的孩子,会有更强的好奇心、能力、同理心、心理韧性和自信性,并且能够与其他儿童相处会更好,然后跟父母、老师、同伴之间的互动会更积极,更有效的去解决冲突。

    •也不是说过了两岁的孩子,这种依恋关系就不可逆了,其实发展心理学的一个角度就都是发展的,所以家长任何时候开始跟孩子连接都不晚。

    通过跟孩子的陪伴,课上讲了很多的方法一起跟孩子去修复这个依恋关系,都会对孩子的发展是大有裨益的,也会帮助孩子去化解分离焦虑的部分。

    希望各位家长,加入我们的游戏大队,然后跟孩子们快乐的一起玩耍,让游戏使我们的生活充满快乐。

    20190315 游戏育儿2——巧用游戏化解分离焦虑(课程直达 点击立即学习)

    再次感谢“可可狮笔记公益输出团队”认真细致的整理!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20190315-游戏育儿2——巧用游戏化解分离焦虑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uakpi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