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畫】清平樂·宋·王安國

作者: 半暇 | 来源:发表于2019-03-05 05:59 被阅读10次

    半暇·得半日清閑,抵十年塵夢

    | 臨硯·清平樂·宋·王安國

    留春不住,費盡鶯兒語。滿地殘紅宮錦汙,昨夜南園風雨。

    小憐初上琵琶,曉來思繞天涯。不肯畫堂朱戶,春風自在楊花。

    | 譯文·註釋

    想留住春色卻留不住,黃鶯兒費盡唇 也說不服。滿地裏落花雕殘像彩錦染了法汙,原來是昨夜南園遭到風雨淩侮。小憐她初抱琵到始弄 ,曉來情思繞遊天涯。不肯委身畫堂朱戶,只願像春風裏綜放的自在梨花。


    (1)宮錦:宮中特用的錦緞。這裏用來比喻昨夜被風雨摧殘的落花。

    (2)南國:泛指園囿。

    (3)小憐:北齊後主高緯寵妃馮淑妃名,善彈琵琶,這裏泛指歌女。

    | 賞析

    此詞交叉地寫聽覺與視覺的感受,從音響與色彩兩個方面勾勒出壹幅殘敗的暮春圖畫,表達了詞人傷春、惜春、慨嘆美好年華逝去的情懷,寄寓了作者深沈的身世感慨。全詞融情於景,寫景中融進了自己的生活,寫出了自己的性情與風骨,堪稱壹首出類拔萃的傷春詞。

    詞題為《春晚》,顧名思義是寫殘春景象。“留春不住,費盡鶯兒語。滿地殘紅宮錦汙,昨夜南園風雨。”作者壹起筆就寫由於“昨夜雨疏風驟”,南園今朝滿地殘紅了。詞人面對這萬花雕謝的景象,自然不勝傷感。此時耳邊傳來了黃鶯兒不停的啼唱,於是,他仿佛感覺到多情的鶯兒也正為落花發愁,苦勸春天不要歸去呢。“留春不住,費盡鶯兒語”,好象詞人嘆息。寫鶯語的“費盡”,實是襯托出詞人的失落感,因為花開花謝,春去秋來,是自然規律與鶯兒無關。妙詞人賦予禽鳥以人的感情,不直說自己無計留春之苦,而是借鶯兒之口吐露此情,手法新巧而又饒有韻味。

    開頭從聽鶯聲寫起,轉而便訴諸視覺。壹夜風雨過後,園花雕謝,殘紅敗蕊,滿地飄零,狼藉不堪。百花盛開時,燦爛本如宮錦,可惜如今給糟塌得不成樣子了!“滿地殘紅”自是殘春時節的典型景色,比之美好宮錦之被汙損,詞人痛惜之情可見。

    下面又從視覺轉到聽覺上來:正當詞人目睹這如花似錦的春天匆匆消逝,心中無限惆悵之時,仿佛從遠處傳來歌女小憐之輩彈奏琵琶的聲音,“弦弦掩抑聲聲思”,那弦弦聲聲正是惜春惜花之情。小憐,即北齊後主高緯寵幸的馮淑妃,因她“慧黠能彈琵琶,後代詩人常用以借指歌女。本詞中”小憐初上琵琶“,是從李駕《馮小憐》詩”灣頭見小憐,請上琵琶弦“句化出。這琶琶之聲哀婉動人,當此即將逝去的春宵,有多少閨中佳人長夜不眠,那剪不斷理還亂的情思飛越千裏關山,追尋天涯遊子。這裏,作者抒寫的是由春天的匆匆歸去而引起的年華虛度之感,隱隱寄托著壹種美人遲暮、英雄末路的悲慨。

    最後,詞人寫到眼前觸目皆是的楊花——這壹暮春特有的風光:只見那如雪的飛花飄揚,是那樣的自由自,可始終不肯飛入那權貴人家的畫堂朱戶。

    古來傷春愁秋的詩詞多得不可勝數。這類被人嚼爛了的題材,卻是歷代不乏佳篇,非但不使人感到老壹套,相反,永遠有新鮮之感。王安國這首《清平樂》就是這樣的好詞。

    | 作者

    王安國(1028年-1074年)字平甫,王安石大弟。熙寧進士。北宋臨川(今江西省東鄉縣上池村)人。北宋著名詩人。世稱王安禮、王安國、王雱為“臨川三王”。王安國器識磊落,文思敏捷,曾鞏謂其“於書無所不通,其明於是非得失之理為尤詳,其文閎富典重,其詩博而深”。

    註明:原文、賞析、背景等均轉載於古詩文網。

    半暇·謝謝賞閱!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心畫】清平樂·宋·王安國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uamcy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