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则这道菜,五味杂陈,相信,刚刚看完食色《原则》的你已经迫不及待要动筷子了吧?慢着,让香气飞会儿,咱们先看看怎么下筷子才合适。毕竟,一筷子下去,想一口是吃下整只皮皮虾,难。
那么,我们要怎么吃才能吸收有价值的精华? Ray告诉我们,我们要用我们现有的那一点点的「原则」进行对照,并找到切入点,然后才能,庖丁解牛。
I. 这是道什么「菜」?
仅从字面上的理解,原则是做一些事情的底线。有些原则是不可触犯,有以法律的形式出现,有以道德约束形式出现。而在此之上,人们为了避免犯错,还总结出来很多原则,有为了金钱,有为了人品,有为了爱情,有为了良心。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原则,不同的底线,即这道「菜」基本的味道,是酸,是甜,是咸,还是辣。
所以,原则其实是对个人有较大概率帮助避免犯错,或较大概率帮助成功的,一些个人准则。
2. 第一刀该从哪里切开「原则」这只皮皮虾?
先上个例子。区块链,想必大家都非常熟悉,或者说每天都能听到人们在讨论它。当我们刚听说区块链,或者出入区块链唯一的一个应用场景币圈的时候,我们可能听到很多老韭菜跟我们说不要看线。这个时候,你现有的「原则」告诉你,看线才能剥开这只皮皮虾,历史的经验告诉你,明明能准确预判到涨跌,通过做波段,可以多赚3%,再过几天,假设再分析一次线,又可以赚3%啊,他们不看是因为能力不行。
于是,你们觉得还是要自己看盘,做波段。的确,有些时候你是赚到了,但是,随着看线的次数的增加,越来越停不下来的时候,你发现不是每次判断都正确的,有些时候是对的,有些时候是错的,所以有些时候赚一点,有些时候亏一点。
这个时候,不服,继续分析线,再有一段时间后,忽然你发现,做来做去也没赚多少钱?甚至是亏的?哦,原来做对6次判断挣得钱,被那做错4次判断的亏的钱抵消了。又或者,原来我们不是每次都判断准确,做波段真的是太伤神伤人,整天盯盘耗费大量时间,得来的却是亏损。
于是得出了结论:老韭菜是对的。
因此,你们有了一条作为自己的投资「原则」:不要看线。然后,你们又告诉那些新进场的小白们,像当年老韭菜们告诉你的那样,一字一句的说:不要看线。
因此,原则可能来源于我们或者其它人犯错后的总结,我们不断地打磨这个总结,这个底线,从而形成避免犯错的「原则」。
III. 吃法也分「对错」?
这事儿就好比,小孩会问你为什么不能用手直接抓着吃饭相似。原则是基于法律和道德之上的那些原则,既然这些原则没有被列为法律,道德之内,那说明它们本身就没有对错之分。比如,上面说的投资的一个原则,不要做波段,你能说它是错的吗?
不能
所以,原则应该是站在我们自己的立场上,结合自身具体情况下,能够较大概率避免我们自己受到损伤或者帮助我们自己成功的一种准则,这里强调的是概率,不保证每次都对。长期来看,正确的概率比较大,有时候有些原则也会不对,因为如何制定一个好原则看起来至关重要。
既然原则不一定每次都对,我们为什么还要坚持?
这里,我想到了查理芒格。最近在看那本《穷查理宝典》,颇为感慨。我发现,阿芒(抱歉,不是调侃,这样比较好码字)的成功依赖于两个非常重要的「原则」:
1. 翻转:什么是翻转?其的意思在于,如果你想知道怎样成功,那就先去知道怎样就会失败。老芒不学习成功,而学习失败,从各种各样的失败决策中寻找教训,翻转过来获得好决策的线索。
老芒说,“告诉我会死在哪里,我就永远不去那里。”乍一听像是打趣,其实已经公示了学习秘诀。
2. 跨界: 这一条和上一条密不可分联系。老芒喜欢从反面入手,蠢人和愚蠢对他来说就是宝贵的学习材料。蠢人和愚蠢哪哪都有,他们在哪里,老芒就跟到哪里,仔细观摩。不知不觉就跨越了行业壁垒,学科鸿沟。
人跟人不一样。有些人做事靠工具,比如更好地建模型,量化,更快更高更强。芒格是另一种人,他做事靠琢磨人。
“还没想好,棋就下了”,这句话就是思维定式起作用的后果。我把他们直接理解为「原则」,就是说,一拨这些东西你就有反应。
根据老芒说的,结合Ray提出的那洋洋洒洒的原则,我试着总结出了17个盲点,我们随后会细聊。
书接前文。从长期来看,坚持这样的准则,得到的好处要高于坏处,这样的差值越大,越代表这个原则是可以坚持的,而如果差值是负的,那这个原则可能不适用你,因此是需要做出调整的。
所以,对于那些被证明适用我们的原则,我们应该坚持下去。虽然偶尔会有损失,但好处更多。而那些不适用于我们的原则,也就不应该成为我们的原则。
怎么证明这原则适不适用?
没有标准答案。多思考,多实践,多总结
4. 如何形成自己的吃法?
如果你是一个比较自律的人,能够像Ray那样坚持一辈子总结并写出来,那其实你可以凌驾于任何方法论了。
如果你不是,也无所谓,即便不写出来,也应该时常打磨,形成一个一个小的习惯,反复问:
为什么要这样做?
这样做是成本是什么?
概率有多高?
一段时间的积累,可以把众多「小习惯」整合成一个「大原则」?
制定这样的原则到底是为了什么?
一段时间反思和实践后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吗?
点点滴滴,终究能形成对你有益的「原则」。
书到此处,原则五味其实你们已经尝到了,对吗?凯撒这里补个坑,给大家指出那影响我们五味的「盲点」:
1. 激励。不管是Ray也好,还是老芒,他们都认为我们永远都不要低估激励的作用,其重要性怎么强调其实都不为分,这也说明了,用利益而不是道理来说服人
2.爱。我们都渴望爱和被爱,因此,对所爱者的缺点会熟视无睹,听从其意志,偏爱其所爱,甚至不惜扭曲事实。爱既能带你上天堂,也能带你下茅房
3.恨。正如爱的两面性,恨也一样。我们为此会无视所仇恨者的优点,乃至一切与之相联的事物,同样不惜扭曲事实
4. 对不确定性的憎恶。我们常常不愿意陷入怀疑和不确定中,相反,我们想立即作出决定。不立即行动的那些猎物早就在进化中被猎食者吃干抹净,是进化的结果。与困惑和压力有关,困惑和压力越大,人们越想尽快摆脱怀疑
5. 一致性。讨厌前后不一,总想前后协调起来,这是我们的本能好恶。这反衬出习惯的至关重要,后果也显而易见,好习惯事半功倍,坏习惯纠正起来事倍功半。如果这与上一条对不确定厌恶合起来,可能导出可怕的后果:过快地下判断做决定,然后永不改变
6. 好奇心。人类的好奇心远胜任何动物,这是一面。事物都有两面,好奇心害猫
7. 妒嫉。巴菲特说,推动世界的不是贪婪,而是嫉妒。可想而知,它的作用有多大
8. 以牙还牙。没有它,人类不可能进化出合作。但它也可以被利用来操纵人。给你小恩小惠,你油然而生感激,于是掉进陷阱。大脑本能地就想投桃报李,但却不擅长计算数字。多少人栽在这里
9. 否认现实。人们会拒绝承认现实,如果它太令人痛苦
10. 过度自我为中心。人们总是认为自己拥有的东西更好,喜欢与自己相似的人,好处是安全,坏处是形成同类的小圈子,锁死在互相欣赏但逐渐衰败的螺旋里
11. 过度自信。这跟上一个「过度自我为中心」密切相关。一个过度自信的人还往往会高估自己对其他人的判断能力,结果就是在面试上花了过多时间,其实把这些时间用在简历上更有效。
怎么办?少想自己这个人,多想这件事的概率,即先不急想自己能不能做成一件事,想想这件事以前的成功率是多少?
12. 寻找认同。在认同感的驱使下做出不可设想的事情,比如,在集体中普通人能够对他人施以不可想象的暴力。人们在面临困惑和压力时最有动力寻求认同感,所以传销和邪教组织的第一步便是将人隔离。
13. 对标。凯撒最近越来越有这样的体会,那就是,我们其实是不擅长对孤立的事情做判断的,需要有参照物来比较,做判断。举个例子,如果你要用10元买一个东西,相信你不会有选择困难,如果你是要用100元买一个东西,我们就会出现犹豫了,开始难以判断是否划算,同样一个同质商品,90元和100元,选哪一个?如果是1000元,10000元,犹豫的成本会变大,更难去判断这是否划算
所谓温水煮青蛙,因为每一刻都只跟上一刻比,觉得没啥变化,直到沸腾。我们作判断总是长于找对标作比较,也就是相对视角,非常不擅长于绝对视角。
14. 重视易得的东西。一句话,兔子总吃窝边草。
15. 服从权威。领导比普通人更容易显得英明神武,尽管他们除了位子之外就是普通人。对权力的崇拜不是哪个民族的特性,这件事全人类共通。所以,不要对希特勒,对霓虹民族的人有偏见
16. 万事有理由。让别人做事一定要告诉他为什么,因为人人都想知道为什么。这点非常的重要,重视到什么地步?只要加两个字“因为”,不管后面说的是什么,别人都会多让你一点(做BD的经验告诉我,你们不妨也试一下,效果会很明显)
17. 组合拳。如果把前面的每一个盲点和其他两三个组合,避之,效果会更为强效。因为厌恶损失与一致性结合起来,使人不停地往失败的事情上追加下注,直到全部输光
《原则》的内容真的非常非常的多,我们怎么可能每一件都先预习,再对照?所以,让我们有了初步的目标和预期后,可以再拿来学习参考。前提,仍是自己有意愿去制定自己的原则,在脑子里有意识去总结归纳,即不用从头开始看《原则》这本书,而是哪天发现需要整理某一原则的时候,直接跳到那一章节,比对照,升级?
以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