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研究史概要》摘记(6)

作者: 金台望道 | 来源:发表于2018-09-21 05:10 被阅读14次

    十二、民国以来的《诗经》研究

    1、胡适

    胡适是《诗经》现代研究的开山人。专题论《诗经》的文章有:《论<诗经>答刘大白》《诗三百篇言字解》《谈谈诗经》;在《国学季刊发刊宣言》《白话文学史》《中国哲学史大纲》等专著中也有论述。

    关于《诗经》,他较早打破“经书”等概念,提出《诗经》不是圣贤遗作,也未经孔夫子编著,是“慢慢收集起来的一部古代歌谣总集”,要推倒经说,当作古代歌谣重新研究。他认为,两千年的《诗经》研究史“一笔糊涂账”,应该进行一次清算,从异文校勘、音韵研究、字句训诂、见解序说四大项来总结。

    2、古史辨派的研究

    胡适在二十年代后期提出“整理国故”,顾颉刚领导的古史辨派取得较大成绩。关于《诗经》,提出“《诗经》诗古代诗歌总集,包含着大量的民间创作”,古史辨派支持孔子非删诗说。顾颉刚进一步论证三百篇全部入乐,否定宋儒说法。对风雅颂的分类和编排体例,也有贡献。

    关于颂,“颂”“庸”古字通假,“庸”即“镛”,一种大钟,其音庄重,颂由“镛”伴奏,配合舞蹈,是诗、歌、舞三合一的宗教性祭祀乐歌。

    “雅”释为正,古今“雅”“夏”通用,周王畿本是夏人旧地,周人有时自称夏人,其言称为正声,雅言就是标准话的意思,雅乐就是宫廷贵族的正乐。

    “风”的含义,长期争议。顾颉刚考证,“风”就是乐调,“所谓《国风》,犹之乎说‘土乐’”后学术界一致认为:风的本意是地方乐调,国风就是各国的土乐。

    三百篇一部分是由王廷乐馆制作,一部分由公卿列士献诗,一部分由各国采集,集中加工。其用处,一是典礼仪式演奏,二是公卿列士陈诗进谏。这是一直以来公认的说法。顾颉刚进一步对三百篇在春秋时代的应用做了论述:春秋时代诗三百广为流传,应用范围超出最初目的,列国人士普遍“赋诗言志”,成为社交场合表达情意的工具。

    3、郭沫若的研究

    1923年郭沫若出版《卷耳集》,是《国风》四十首情诗的今译,也是第一本《诗经》今译。

    1930年出版《中国古代社会研究》,广泛利用诗、书、易及甲骨文、金文等材料探讨古代社会形态。《诗书时代的社会变革与其在思想上之反映》,比较系统研究了《诗经》所反应的社会及意识形态的变化。

    1945年的《十批判书》《青铜时代》普遍征引《诗经》作为论证。

    1952年的《奴隶制时代》对《诗经》对史料价值和文学价值作出全面评价。

    4、闻一多

    闻一多是现代《诗经》研究大师。其《诗经》研究著作已有十种:《风类诗抄》《诗经新义(二南)》《诗经通义》《诗新台鸿字说》《高唐神女传说中之分析》《姜嫄履大人迹考》《说鱼》《歌与诗》《文学的历史动向》《匡斋尺牍》等。

    关于《诗经》等总论,闻一多屡有新见,从文学史等广阔视野来考察诗歌的起源,认为诗与歌本是不同的,两者合流产生了《诗经》,在中国发挥的巨大的作用。

    他提出要把《诗经》当作文学作品来看。认识《诗经》真面目,一是要读懂文字,二是要带读者到《诗经》的时代,三是用文学的眼光看待。

    他还创始了《诗经》新训诂学,认为“训诂学不是诗”;主张用民俗学的方法研究《诗经》。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诗经研究史概要》摘记(6)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ubcon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