婆婆是我的外婆,小时候父母没空带我,跟着外婆和大姨长大的,从两三岁到六七岁开始念书,然后到每一年的寒暑假,最重要的性格养成期,应该是来自于我勤劳、善良、干净、又自尊心超强的外婆吧(她很像电影《明月几时有》中叶德娴饰演的那位母亲)。
《明月几时有》剧照压抑了大概三个小时,伴随着《海边的曼彻斯特》这部电影的开头以及结尾后的大半个小时,虽然看的很平静,但是情绪压抑的程度却一直在波涛汹涌。
想想觉得有点像我在面对婆婆的去世的那种不知所以的情感表达。
本来这是我生命中最重要的一段情感体验,也是想要记录下来的,加上今天这部电影又把我带入到这压抑又清醒的情绪中,就去记忆中搜寻一下婆婆去世那一年的自己,一起诚实地面对、书写吧。
先上几张小时候成长的外婆家的环境图吧!
小时候就在这个大山里长大的 竹林、瓦房 小时候和同伴们的玩具之一---大石头 不记得小时候有没有和小鸡小狗们玩了,但是给母鸡孵鸟蛋这事是真的婆婆是我最重要的人了,可是我想不通为什么在我高三那年她去世的时候,我居然没有心碎到无法自已。当年的我在接收这个信息的时候也很难过,但是想得最多的是,婆婆去世了,我应该要悲伤了。然后我要逼迫自己想到这件事实,告诉自己这是一件事实,告诉自己我应该很难过,然后我才能觉得难过,但其实我好像并没有想象的那么悲伤。
日常的生活不但可以顺利进行,而且似乎还有一切依旧的感觉,照常学习、吃饭、聊天、甚至还能和载我的陌生司机聊一路。我很自责,我觉得我应该是肝肠寸断才对的呀。
更过分的是,那个时候,刚满18岁,内心居然还在想,所有人都知道我跟外婆的感情是最好的,如果我表现的不够悲伤,亲戚们可能不会说什么,但是,我应该是悲伤才对的,别人也应该要看得见我的悲伤才对。
是呀,18岁的时候就是这么愚蠢,这么没有主见,这么自以为是地在乎别人的想法。
但是,我又真的是悲伤的,这种悲伤可能会伴随我一生吧,即使到现在为止,外婆已经去世很多年了,我一想起她还是会觉得无法弥补的遗憾,那种遗憾是很新鲜的痛彻心扉的那种遗憾,没有一点时间的味道。这甚至让我觉得有些惊奇,数数日子,转眼间都已经过去8年多了,我虽然不觉得她去世这件事像是昨天的,但至少也像是去年、前年的事情。
弗洛伊德说梦是愿望的达成,如果是这样,我梦的最多的场景就是婆婆还没有去世,然后又在梦中思考和自问,婆婆不是已经去世了吗?是不是现在是她去世前的那些日子,太好了!我要好好珍惜和把握住这一点点时间呀。
在生活中只要看到某些能让我联想到她的事情,我都觉得想要抓住,因为我想要沉溺于那种感情中,想要,至少在我的感觉中能够多跟她待一会,至少能够多回忆一些关于曾经我和她在一起的点点滴滴,她的身影、脸庞、声音、黑白相间的头发、发型、爱吃的食物、喜欢的东西,走路的步伐,每天要做的家务,尤其在这些场景中,更年轻一些、更健康的她。
现在想来,如果“这种悲伤可能会伴随我一生”,觉得这是我的幸福,只要一想到婆婆,我还能自然而然地有这么深的感情体验,那就是我不可多得,并且从任何感情体验中都不可能得到一样的体验了,我是一个靠感觉活着的人,或许我更应该害怕的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有一天我再次想到婆婆,内心已经归于平淡,没有任何波澜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