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浅谈SPC(九):Xbar-R控制图的子组大小(Subgroup

浅谈SPC(九):Xbar-R控制图的子组大小(Subgroup

作者: AnYiming | 来源:发表于2021-03-15 12:00 被阅读0次

上次讨论里Xbar-R控制图的取样频率,今天我们讨论取样的另外一个问题,子组的大小(Subgroup Size)。这个问题相对于控制图的适用性、取样频率的设定等要简单一点。

首先我们介绍一下不同的子组大小n如何影响过程控制的?在控制图上是如何体现出来的?不同的子组大小主要影响的是平均值的控制界限。我们先看一下控制界限的计算公式:

从计算公式来看,控制界限的宽度与子组大小n的算术平方根成反比,n越大,控制界限越窄,如下图所示。而且有着严格的数学关系。n=4的控制界限的宽度n=3的控制界限宽度小13%,n=5的控制界限宽度比n=3的控制界限宽度小23%。

控制界限的宽窄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控制图的灵敏度,也就是探测到最小过程偏移的大小,这容易理解。控制界限越窄,那么就越容易超出控制界限,也就是越灵敏。这儿的灵敏度对应的失控模式是均值偏移超出了控制界限。下表所示,当n=3时,可探测的最小过程偏移是1.7σ, n=4时,可探测的最小过程偏移是1.5σ,当n=5时,可探测的最小过程偏移是1.3σ。也就是说,控制图灵敏度的角度来看,n=5 的灵敏度 > n=4的灵敏度  > n=3的灵敏度,这些数据不一定十分准确,供大家参考吧。

第二,我们如何选择子组的大小呢?没有统一的公式或规则,这取决于我们允许的特殊原因的大小。只有一些经验分享。

1. 在过程能力研究时,因为控制图是用来分析检验过程是否受控,尽量探测出较小的特殊原因变差,所以子组大小n=5。

2. 在进行正常的过程控制时,当过程绩效要求较高时(Ppk>1.33或1.67),那么需要探测出小的特殊原因变差,这时候子组大小n=5;当过程绩效要求不高时(Ppk>1.0),子组大小n=3即可。

3. 另一方面,从产品特性的重要程度来看,与安全和法律法规有关的特性(比如CC),子组大小n=5;如果是普通重要特性(如SC),子组大小n=3即可。

总之,需要综合考虑目的、成本和风险,来决定子组大小。

2021-3-11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浅谈SPC(九):Xbar-R控制图的子组大小(Subgroup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ubqnql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