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蓑烟雨
论文摘要: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关键环节。阅读教学的有效和高效一直是教研的重要课题。如何在有兴趣的氛围中提高阅读的实效,也有很多策略和方法。采用微写作的丰富形式,鼓励学生深入阅读,开拓思维,提高阅读能力和语言表现力。
关键词:阅读 微写作
教学第24年,第N次与《济南的冬天》相遇。
这是一篇充满诗情画意的散文。老舍先生说,上帝把最美的夏天给了瑞士,把最美的春色给了西湖,却把秋冬给了济南。所以,作者是用温情的意象来描绘济南冬天温晴之景,营造出一种温婉的语言气氛。语言层面写的是济南的“温晴”,所要表达的是济南冬天的温情,实际要传达的又是一种温暖的感受和赞美之情。想象着老舍先生写作此文时的那份温情,就不由得想领着刚踏进初中校门的孩子们用心触摸这篇美文的温度,可是用什么办法最好呢?
用微写作吧!
丁卫军老师说, 微写作就是一种阅读感受的表达,形式多样。相关资料也有很多关于微写作的说明和研究。简单说,“微写作”是一种角度多样的片段式写作方式,灵感来自微博。全国统一高考命题时引用这种形式并称为微作文,顾名思义就是微小的作文,以前乌鲁木齐市中考试卷分AB卷,其中也有小作文的考查,如解说图画内容或者应用文写作。因为形式灵活,很大程度上减少了学生写作的畏难情绪。随着教改,微写作的外延不断扩大,并被广泛的运用到了阅读教学中。大到课文改写、读书心得、个性化解读,小的如作家标签、细读批注、妙点赏析、佳句仿写等等多样的形式。
针对初一学生的学情,首先我尝试着用了“文意概括”的方法。
文意概括是对文章的内容要点、主旨进行总括归纳。要求删繁就简,提取精华,用最精练的语言,全面、准确地表述。一般我们概括文意的方式就是“写了什么,表现了什么,表达了什么”。一目了然但是失去了许多。在带着学生熟读课文, 整体感知,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后我针对第一自然段尝试着写下这段文字:
济南的冬天是柔和的,因为与北平相比,她是没有风声的;济南的冬天是晴朗的,因为与伦敦相比,她是没有大雾的;济南的冬天是舒适的,因为与热带相比,她是没有毒日的;济南的冬天是温柔的,因为与乌鲁木齐相比,她没有刺骨的冰雪。
进行了简单的指导之后,孩子们开始自己写了。不想讲太多,害怕他们刚刚闪现的思维火花转瞬即逝。
害怕错过某一段的精彩,我分了任务。要求写完规定段落,可以再写其他段落。我把孩子们的只言片语汇总起来,于是有了下面的文字。
这是一个慈善的冬天。因为小山像摇篮,济南城像婴儿。
这是一个安适的冬天,因为整个老城全在天底下甜甜的睡着。
这是一个妙不可言的冬天,因为山上有秀美如日本看护妇的矮松,有羞赧如少女的微微薄雪。
这是一个风景如画的冬天,因为远山与村庄构成了一幅小小水墨画。
这是一个绿意盎然的冬天,因为水藻们拿出了终年贮蓄的绿。
这是一个令人如沐春风的冬天,因为她的水不但不结冰,反而冒着点点热气。
…………。总觉得还少了点儿什么,于是我又补充两句算是结尾:济南的冬天是多情的,为了回馈水藻绿的精神,为了长枝的垂柳能照个倩影,她的水都不忍心结冰;济南的冬天是多彩的,因为有碧绿如翡翠的河水,有空灵如蓝水晶的天空,有红屋顶,黄草山,有小团花般的小灰色树影……我爱这冬天的济南!
实践证明,通过这样的学习,学生对文章内容的感知和把握远远比简单的概括要有趣深入的多,收获也更多,同时也能影响学生的语言表达习惯,对提高作文语言的表达力有好处。
大量使用比喻句是老舍先生文学语言的特点之一。《济南的冬天》中的比喻句,有的形似,有的神似,因为这些魅力的句子,济南的冬天仿佛一幅流动的图画,使人难以忘怀。
所以,我把比喻句、拟人句的赏析作为第二个学习任务。
我让学生把句子找出来,但不仅是找出来,而是再做一个归纳,在此基础上进行佳句赏析。
如:
原文:
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它们安静不动地低声地说:“你们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
归纳:阳光下的山像“小摇篮”,老城像是睡在摇篮里的“婴儿”。
示范赏析:“小摇篮”不仅写出了小山像母亲一样慈爱与体贴,呵护和怜爱着济南城,还写出了小山与济南城亲密依偎的情态,令人不由得想起母亲在摇篮边低唱催眠曲时的安详情态,突出了小山对济南城的诚挚之情。
学生根据老师的提示进行训练,课堂上闪烁着思想的火花。其他可赏析的句子还有如:
下点小雪后,山上的矮松像日本看护妇,显得端庄秀美。
山坡上那点儿薄雪微微露出点粉色,好像娇羞的少女。
城外的村庄和小小的雪山映衬,仿佛一幅小小的水墨画。
济南冬天的水绿的像颗蓝水晶。
只要对这些文字产生了情感,我们基本不需要给学生提供什么赏析的套路。我还建议孩子们用自己喜爱的不同色彩的笔把自己的文字写在积累本上,用自己最喜爱的方式读给身边的人听。课后我给学生印发了老舍先生《济南的秋天》。练笔作业是《乌鲁木齐的冬天》。
看到这样的尝试很好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我根据课文特点,又继续做了更广泛的实践。如《雨的四季》。作者笔下那或飘逸或缠绵的雨,把它们曼妙的身姿深深印在读者的眼眸中,而那清新、纯净的雨之心,雨之魂,却飘飘洒洒滴落在读者心海上,掀起阵阵波澜,荡起层层涟漪。怎么学习更有趣更有实效呢?我借鉴了一个老师的做法。
把握基本内容的方法是汇报五个问题:我最喜欢的一个画面是......,我最喜欢的一种声音是......,我最喜欢的一种气息是......,我最喜欢的一种氛围是......,我最喜欢的一种感觉是......。这五个问题不难,全文到处都是美丽的画面动听的声音美好的气氛丰富的感受......学生梳理完这五个问题,对内容的知晓率达到百分之八十以上。
深入学习理解语言技法之美的方法是再汇报五个问题:我认为最妙的一个词语是......,我认为最美的一处句式是......,我认为最巧的一种修辞是......,我认为最细致的观察是......,我认为最精彩的侧面烘托是......,我认为描写角度最丰富的段落是......。这五个问题不仅是摘出相关的句子,还要写出理由,即进行赏析。画面美,情感美,语言美,技法美,在讨论交流中深深的印在学生的心里。课下我印发了《雨的抒情》,用同样的方法学习积累,效果也很好。
《植树的牧羊人》篇幅很长,为了让学生充分的知晓内容,我用“换角度改写课文”的方法激发兴趣,也就是“以物眼看人事”角度。
改写也是换个方法解读文本,我们常用的是把诗歌改为散文(或小说),把散文(或小说)改为诗歌;把小说改为剧本(课本剧)……改写的基本原则是“从文本中来,到文本中去”,理透文本旨意,遵从文本基调,有解读者的“自我意识”“自我建构”,同时要合情合理。
我建议学生用“橡子”的口吻改写课文,开头可以写成:我是一颗.........的橡子。没想到学生给了我更多的惊喜,他们的“物眼”有牧羊犬,荒原,一座老屋,一眼泉,一颗沙砾,一粒纽扣,一只铁棒,一棵白桦树......我布置的第二个任务是给本课写一个简短的推荐语。做了简单的辅导后,学生的推荐语写得很有温度。引两个在此,供大家欣赏:
(1)是谁将荒地变成了绿洲?是谁数十年如一日的种下数十万棵橡树?又是谁为了别人默默奉献?当干涸的井里有了泉水流动的声音,棕黄的土地染上了绿色,废墟变成了农舍,而白发却悄悄爬上了您的鬓角。他创造了奇迹,做到了上天才能做到的事,他是人们的救世主。他,就是艾力泽.布菲。想知道牧羊人是怎样创造奇迹的吗?那就去《植树的牧羊人》中寻找答案吧!
(2)不得不说,这是一个美丽的故事。一次次的失败,一次次的战乱无法阻挡他实现梦想的脚步。35年的坚守,他把荒漠变成绿洲,他把废墟变成乐园。这美丽故事的主角是谁?请看——《植树的牧羊人》。
课后,我把学生的推荐语收集整理好,制作了一个文档,共享给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能看到,取长补短,共同进步。《皇帝的新装》《猫》这些课文我也用了这些方法,这两课的微写作还有大家常用的续写,学生的写作态度很积极。学生对课文的兴致高涨,在深入的学习,语言能力在提升,思维深度在扩展,我的语文课有了生命的灵动感。
叶圣陶先生说:“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倾吐能否合乎法度,显然与吸收有密切的联系。”我理解这句话就是教师应该最大限度地合理利用教材,在阅读教学中有序推进阅读、写作同步进行。微写作这种形式既有利于深入解读文本内涵,促进对文本的理解与消化,又能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兴趣。这种以课本为基点的“微写作”,搭建了阅读教学和写作训练的桥梁,使读写相得益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