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奥马哈的天才少年
导读
主要介绍巴菲特家庭的历史,同时也介绍巴菲特投资想法的形成因素:
祖辈经营的信念:保护好你的信誉,因为这比金钱还要重要
家庭因素:父亲将巴菲特带到股票及债券的世界
个人因素:
• 巴菲特记忆力强
• 艰难岁月让巴菲特迫切地想要变得非常非常富有,所以不断冒出赚钱的想法
• 巴菲特做任何事都要找到数据支撑而且讲求逻辑严谨,早年就不断储备知识,而且他能够用一种理性的方式把知识转化成创造财富的能力;
• 巴菲特的母亲性情多变使其内心渴望离开这个家
第2章未来的股票经纪人
导读
巴菲特离家出走的经历,回来后却自我改变,认真学习的同时,更加努力做大送报的生意,另外跟他父亲同事的儿子丹利合作开弹子球机生意,也介绍了巴菲特的政见,还描述了巴菲特的大学的选择、投资、感情、交际生活。
第3章格雷厄姆打开的大门
巴菲特成为了本杰明·格雷厄姆的学生,改变了巴菲特的投资理念。
格雷厄姆看重的是那些股价被严重低估的股票,或是那些便宜得近乎免费的股票,他称其为“烟蒂”,就像抽过的香烟一样,也许你捡起来点上火还能再抽上几口。巴菲特还学会了如何阅读财务报表的每个细节,并发现其中的猫腻。实际上,格雷厄姆教会了他如何从上市公司公开披露的信息中得到对股价的客观评判。
巴菲特毕业回家收获爱情,尽管他未来的妻子已有了意中人,但苏珊还是听从她父亲的安排嫁给了巴菲特。
巴菲特在自己父亲开的证券公司做经纪人是错误的,因为他不管研究的结论多么准确,所能做的不过挣着微薄的佣金收入。
巴菲特还去学习公众演讲技能,而且他能够像他老师一样快速地浏览报纸上一栏栏的数字,然后从中挑出一个错误。
巴菲特虽然向崇拜他的老师但也有意见不同的时候。巴菲特喜欢让一家企业变得蒸蒸日上,他也愿意为此付出巨大的努力。但是,格雷厄姆对公司管理层往往持不信任的态度,因此并不赞成巴菲特去公司实地走访。
第4章异军突起的投资奇才
巴菲特向他人筹措资金,做起私募,通过出色的投资成绩,吸引众多的投资者加入。成功的男人,思维缜密严谨但是内向,而他的妻子跟他性格互补,成为巴菲特最好的贤内助。
巴菲特遇到跟他的想法高度相似的芒格,通过芒格的介绍认识到了哈里,后来哈里帮助巴菲特投资的企业力挽狂澜获得成功。
投资哲学中的一条准则:永远不要指望在转让时能卖出好价钱,而是要让自己的买入价低得诱人,这样最后的售价即使不高也能让自己赚得盆满钵满。
第5章多元投资方式
巴菲特不仅会用格雷厄姆偏爱的量化角度来考虑问题,还会从品质的角度去评价一家企业。
大多数投资经理往往不管价钱是否合适,都会买上一堆名头响亮的股票,但巴菲特的投资组合是坚决反传统的。
另外,巴菲特与格雷厄姆在投资做法上也有不同:格雷厄姆坚持认为在相当程度上(哪怕不是在很大程度上)应该进行投资多元化,巴菲特则认为不让篮子里的鸡蛋过于分散,同样也可以保证它们不被磕坏。
巴菲特在事业上很出色,但作为父亲以及丈夫都显露出非常多的缺点,只过分关注事业,而没有关注到妻子的感受及孩子的成长。
第6章急流勇退
巴菲特尽量避免对股市进行盲目预测,尤其不会按照人们的预期来买卖股票。与之相反,他更愿意逐一分析每家公司长期的盈利前景,因为他习惯于依靠自己的逻辑思维做出判断。
很多人捷足先登比巴菲特提前买入他想买的股票,在这样一个疯狂的大牛市下很多股价的大部分波动,并非来自公司本身营业状况的改变,而是来自公众认知判断的改变。但巴菲特依然坚持自己的原则,认为自己的直觉是对的,市场先生是错的。当牛市掀起一波波高潮时,1969年5月他却准备隐退了。
第7章接手伯克希尔·哈撒韦
哈撒韦制造公司是由霍雷肖·哈撒韦于1888年创办的,刚起步是纺织厂。
巴菲特对哈撒韦公司的定位是认为完全没有必要把伯克希尔·哈撒韦只看作一个纺织企业,而是要看作一个资本支出应该取得最大收益的公司。
第8章回归股市
巴菲特总是尽量对自己的富有保持低调。
他的女儿可以买很多好衣服而不会有任何经济障碍,也许这就是唯一的区别。可连一辆车都没有,16岁的时候他女儿就得去外面打工,在商店里当销售员。
在苏珊的鼓励下,巴菲特也开始涉足公益事业。每年为五十多名黑人大学生提供奖学金。
在股市泡沫膨胀的岁月里,他的灵感慢慢地干涸了。但现在,股市陷入低谷,他却像一匹欢蹦乱跳的小马驹一样充满了活力。巴菲特之所以如此成功,也是因为他身上具备一种常人所不具有的能力,那就是能够做到不感情用事,他不会因为道琼斯指数影响到自己的判断和投资策略。巴菲特早在1969年告别了股市,但当市场处于当前的低潮时,再次回归股市。
第9章共生的合伙人
在多次收购活动中,巴菲特都聘请芒格做自己的律师。芒格还拥有巴菲特控股的多元零售公司的一些股份。巴菲特不擅长唱白脸,总想避开与人说话时不愉快的尴尬场面,但是芒格可以作为互补,另外他们的投资理念有惊人的相似,所以,芒格能够成为巴菲特理想的合伙人。
第10章投资新视角
巴菲特投资《华盛顿邮报》,政府雇员保险公司的经历。
总结:买入公司股票时要考虑价值原则,要有充分考虑公司股票安全性的稳健态度以及不为每日市场行情涨跌所动的超然。
第11章报业大亨
巴菲特买下的《晚报》挤掉同城的《信使快报》成为报业大亨的过程。
第12章股东利益至上
巴菲特与苏珊性格炯异各有各的兴趣爱好,苏珊忙于发展自己的事业,更让她觉得与巴菲特相处的不合适,尽管在外人眼里他们是模范夫妇。在分开期间,通过苏珊介绍给巴菲特的艾丝翠在生活上能够帮助到巴菲特,艾丝翠找到了一个伙伴和一种安全感,巴菲特则多了一个家人和一起吃牛排的人。
对于通胀最好的办法是投资于那些对通货膨胀抗跌性强的公司
在当时的美国,股票的高换手率不仅常见,公司高管还鼓励这种做法,但巴菲特希望股东以后每年都成为回头客。
股东们要求巴菲特进行拆股,因为低价股对投资者似乎更有吸引力但巴菲特在1983年的信中拒绝拆股,因为拆股并不会增加它的实际收益。他坚持一点:凡是与“股东利益至上”原则相抵触的方法他一概不用。
第13章地毯夫人
巴菲特与内布拉斯加家具商场合作的经历,这是截止1983年做的最大的一笔收购案。
第14章收购交易
巴菲特收购美国广播公司的经历
第15章公与私的两面
巴菲特在工作中游刃有余,但在家庭却捉襟见肘。巴菲特也承认自己在公众生活和私人生活中有着双重人格。
第16章大崩盘
伯克希尔·哈撒韦则不同,它之所以敢接任何大的保单,主要得力于它雄厚的资金规模和巴菲特的“心理判断”
1987年他找不到便宜的股票,那时的股市正值牛气冲天除了“永久”保留的大都市公司、政府雇员保险公司和《华盛顿邮报》3只股票之外,巴菲特已经悄悄地卖掉了其他股票,但他很难找到可以重新投资的地方。
巴菲特遵守两条宝贵的原则:第一,永远不要亏损;第二,永远不要忘记第一条原则。
第17章有效市场之争
巴菲特的职业原则是,理性的分析(尽管很难且带有主观性)是挑选股票的前提条件。有时候,一些股票的价格往往会低于它们的实际价值,精明的投资者只要买入就能获利。
有效市场理论与巴菲特的这种投资理论不同,这种理论认为,不论在什么时候,一个公司的所有公开信息都可以从它的股价中体现出来。当关于某只股票的消息披露后,股票交易者会迅速采取相应行动,或者买入或者卖出,直到它的价格达到一个新的平衡点。前提是,股票原来的价格是基于股票交易商“聪明的”相机抉择,因此,股票以后的价格变化也会变得合理。在这种理论体系下,股票交易商就扮演了亚当·斯密那只“看不见的手”。
巴菲特对公司和个人行为的观点则更加全面。首先,巴菲特认为价值并没有这么精确,另一个理性的投资人可能会出每股130美元的价格来购买IBM公司的股票。而且,投资者并不总是很理性的。有时候出于从众心理,他们可能会出价每股160美元买入,或只是以每股80美元卖出。
第18章投资可口可乐
人们很快就能总结出巴菲特购买股票的要诀:
• 不理睬宏观经济环境的趋势和他人的预测,也不理睬人们对未来股价变化的预测。只注重公司的长期价值,即关注股票在未来可以带来的收益大小。
• 永远只买自己能看懂的股票。对巴菲特来说,他的专长就是分析那些针对固定消费群的连锁公司。但是,总体而言,规则是一样的:如果你对某个领域的公司不熟悉,不管是报业集团抑或是软件公司,你就无法进行准确的估值。
• 要找对待股东的钱像对自己的钱那般认真的管理者。要非常详细地研究股票的招股说明书和竞争对手的前景。巴菲特说,要相信自己的大脑,不要道听途说、轻信其他分析人士提供的报告。
• 如果用这样的方法来分析,大部分股票仍不尽如人意,那就不要理会它们。美林证券公司几乎涉足每一种股票,但巴菲特不会。投资人一旦看中某种股票,就要坚决果断地买入,而且要大单吃进。
第19章控制财富
巴菲特要求自己的儿女、亲戚都自力更生,从不徇私。他不太关心慈善事业,但对核裁军以及人口控制很热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