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讲人: 傅宏
(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教授)
课程介绍:
主讲人介绍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的制订背景图阐述了如何把握该文件的精神合理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通过对文件的解读,尤其是对儿童青少年心理发展特点的深度分析,强调了要立足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强化预防教育,多途径并举,逐步形成心理健康服务体系。
第一部分: 前言—为什么要发布《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
一、时代需要更加重视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成长
1. “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习近平,十九大报告)
2.“要加大心理健康问题基础性研究,做好心理健康知识和心理疾病科普工作,规范发展心理治疗、心理咨询等心理健康服务。”(习近平,2016)
3.“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期盼孩子们能成为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习近平,2012)
4.(教师要)“自觉增强立德树人、教书育人的荣誉感和责任感,学为师行为示范,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习近平,2013)
5.2019年7月29日,李克强总理就基础教育改革发展作出重要批示:强调着力在提高质量,促进公平上下功夫,努力办好人民群众满意的基础教育。
二、为了更好服务中小学校教育质量提升
1.学校品质提升就是:“让儿童站在学校的正中央。”(王定华,2015)
→_→针对“基础教育被升学考试牵着鼻子走”的教育现状提出
2.2015《教育部工作要点》:“推动学校特色发展,提升学校品质。” (“人”才是关键)
→_→重视儿童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
三、关于儿童中心说: 从儿童观说起
1.此前“小大人”观:
→_→自17世纪,人们相信儿童只是小一号的大人,可以给予大人同等的要求。1693年,约翰·洛克(英) 提出“儿童是一块白板”(《教育漫话》)
2.挑战: 自主学习
→_→18世纪80年代,康德提出图式概念,并提出个体道德发展是经由个体与同伴互动形成的,与权威人物无关。1907年,蒙特梭利建立了第一所蒙特梭利学校,该学校尊重儿童天性,鼓励儿童通过动手操作和同伴讨论等途径自主学习。
3.反思: 爱弥儿的启迪
→_→1762,卢梭论著《爱弥儿》,阐述了他那独特而自由的教育思想。
4.聚焦: 以儿童为中心
→_→皮亚杰认为儿童的心智和成人有着根本的区别,不同发展阶段儿童有着不同的学习任务。皮亚杰认为儿童学习是一个主动探索过程,应该以儿童为中心。在这种课题中,教师的角色是顾问和推动者,而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指导者。教师应该把焦点放在学习过程上,而不是最终结果或成果上。(孩子的习得方式: 模仿,感染,影响)
→_→20世纪80年代,很多西方教育体系都采纳了以儿童为中心的观点。
四、学前儿童应该多学习还是要多玩耍?
1. D.Ekind (2001) 《不再错爱孩子》
(1)近期研究证据,长期追踪对比研究(4-22岁):
<1> A组(学习导向的学前儿童组): 更低创造性,更少自信,对考试紧张程度更高对学校缺乏热情。
<2> B组(游戏和儿童自发学习组): 更好的社交能力和沟通技能,更好理解规则和惯例,更好过渡到小学班集体的学习生活。
2.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
(1)感觉运动阶段(0-2岁): 与照料者、玩具和物体一起进行的感官练习性游戏;
(2)前运算(直觉)阶段(3-6岁): 以假装为特征的象征性游戏(受自我中心思维影响,儿童往往从自己的观点出发来说话);
(3)具体运算阶段(7-11、12岁): 受规则制约的、以小组活动为主要形式的规则型游戏(儿童已经形成了量和数的守恒,并且能够对实物加以排序和分类)。
→_→同伴:游戏活动中的认知复杂性变化(从婴儿到幼儿)
格式:(游戏类型) (出现的年级) (描述)
<1>平行游戏:
→_→6-12个月
→_→两个儿童进行相似的活动,彼此不关注
<2>平行意识游戏:
→_→大约1岁
→_→儿童进行平行游戏,偶尔互相看看或监控彼此游戏
<3>简单假装游戏:
→_→1岁-1.5岁
→_→儿童进行相似的游戏,同时谈论、微笑、分享玩具或互动
<4>互补互惠游戏:
→_→1.5岁-2岁
→_→儿童在追跑游戏或躲猫咪得游戏中进行行为的角色调换
<5>社交假装游戏:
→_→2.5-4岁
→_→儿童玩互补的假装游戏(如扮妈妈和婴儿)
第二部分: 如何把握《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精神,合理开展“心育”工作?
一、心理健康教育的总目标(总体要求)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规定,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总目标是:
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他们积极乐观、健康向上的心理品质充分开发他们的心理潜能,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可持续发展,为他们健康成长和幸福生活奠定基础。
→_→(最终目标: 面向孩子的成长,让孩子顺利融入社会,幸福生活)
1.特点与理解:
(1)关于总目标,《纲要》强调:
<1>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
<2>培养学生乐观、健康向上的心理品质: 保持乐观的态度既有助于避免抑郁,又有助于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并且乐观品质可以通过教育而改善。
<3>充分开发学生的潜能:
→_→学生的潜能是普遍存在的;
→_→潜能的充分开发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
→_→潜能的开发能够有效地促进心理健康。
2.解读与思考:
(1)强调面向成长,放眼未来 (生态观)
→_→儿童发展生态理论: 它由Bronfenbrenner & Morris 提出(2006),这个理论的基本假设是“儿童发展存在于一组嵌套结构中,每一个嵌套在下一个中,就像俄罗斯的套娃一样”( P22)。这个嵌套系统把儿童、家庭、学校、社区,乃至社会文化系统融合成为一个整体,构成了儿童成长的系统生态。
儿童发展生态理论矩形图(1)时间线:
<1>出生→幼儿→小学儿童→初中生→高中生→大学生→社会人
<2>入学→青春期→步入社会
(2)系统观:
<1>微系统:儿童
<2>中系统:学校、家庭、社区
<3>外系统:大众传媒、法律服务、更广泛的社交关系
<4>宏系统:意识形态、文化习俗、法律、亚文化
3.学龄段儿童青少年成长的主题:
→_→学业发展 与 青春期成长
(2)强调“身心和谐”发展 (科学观)
(3)强调积极健康理念 (积极观)
二、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目标(具体要求)
《纲要》规定的具体目标包含两个层面:
首先,优先面向全体学生的健康成长提高服务;
同时,为有心理困扰或心理问题的学生提供帮助。
→_→
1针对全体学生
<1>学会学习与生活
<2>正确认识自我
<3>提高自主自助和自我教育能力
<4>增强调控自我、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
<5>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
→_→相应的可以概括为六个方面:学会学习、认识自我、人际交往、情绪调节、社会适应、生涯与生命
————目的是: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即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
2.针对有心理困扰或心理问题的学生
(1)2012年版《纲要》将“心理障碍”修改为“心理问题”(凸显发展性、避免被贴标签);
(2)《纲要》针对有心理问题学生的帮助包含三个方面:
<1>进行科学有效心理辅导;
→_→小资料:美国学校心理辅导的主要做法(傅宏,2003)
<1>咨询( Counseling): 咨询室建设
→_→个别咨询 (私人、个别、深入的、考虑个别差异的);
→_→团体咨询(5-8个成员) (结构或无结构的成员可以从交流和反馈中获益)。
<2>顾问(Consultation): 家庭教育/教师成长
→_→帮助父母和老师更有效工作(为他们提供必要的知识、技巧、协助他们看问题更客观,并获得必要自我监控)。方法包括:个别讨论、演讲会、家长学校等。
<3>案例管理(Case management): 特殊个案监管
→_→主要对一些特殊需要学生的成长提高必要的监控。
<4>辅导课程( Guidance curriculum): 心理健康教育课
→_→有计划、有系统地提供与学业、职业、和个人/社会化发展有关的信息、知识和技能。
<2>及时给予必要的危机干预;
→_→小资料:创伤与心理危机:
当个人暴露于严重的令自己或他人受伤害的情境中,会导致剧烈的情绪反应,产生心理创伤。包括如儿童受虐待(包括性侵)、家庭暴力、学业/职业受挫、犯罪受害者、抑郁、灾难后心理创伤( PTSD)、校园/工作场所暴力等。
研究启发如下:
→_→研究显示,超过90%的个体会在创伤后逐步自愈;
→_→适当干预,有助于个体康复;
→_→也有少数个体会发生极端行为:暴力犯罪或自杀。
<3>(加强预防教育)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
三、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任务(“做什么”)
《纲要》规定,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任务: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增强学校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开发学生的心理潜能,减少和避免各种不利因素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培养身心健康、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_→解读与思考:
关于主要任务,对比两个版本的《纲要》,可见以下特点:
<1>服务素质教育
<2>使学校德育工作更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3>为了培养身心健康,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四、工作方针(“怎么做”)
《纲要》规定在执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任务和具体任务的过程中,各地各学校应按照“全面推进、重点突出、分类指导、协调发展”的工作方针,不同地区应根据本地实际情况,积极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1.全面推进:
(1)由表及里,逐步深化
→_→从观念影响、制度建设,到开设课程、建设心理辅导室
(2)从学校、家庭,到社会
→_→逐步建立学校、家庭和社区心理健康教育网络体系。
2.突出重点:
(1)开发最为符合学生需求的课程;
(2)“面向全体学生”,建设心理辅导室;
(3)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3.分类指导:
考虑我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不平衡性,不搞“一刀切”:
(1)大中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继续推进和深化工作。
(2)农村和边远地区,尽快完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机制加大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硬件设施的投入,通过好的人才政策来稳定心理健康专业教师队伍。
4.协调发展: 逐步改变全国心理健康教育的不平衡性:
(1)政策支持,即坚持优质资源向农村、中西部地区倾斜
(2)区域合作,即“城乡结合,以城带乡”——使领先地区保持发展、落后地区迎头赶上。
→_→几点思考:
<1>观念上: 立足以人为本(以儿童为中心),从理解和尊重开始(关于惩罚的思考);
<2>策略上: 重点在于预防教育,应避免或减少以治疗为目的的过度“专业化训练”;
<3>做法上:重视多途径并举,逐步形成心理健康服务体系。
→_→聚焦:如何通过正面引导帮助儿童养成好习惯?
行为管理:
<1>针对行为: 具体、对应、及时
<2>注意持久影响: 养成行为习惯
→_→从家庭层面看——了解新型家庭特点,科学开展家庭教育:
<1>“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习近平)
<2>“要积极推动家庭教育纳入基本公共服务体系”(陈宝生)
→_→
(1)首先,需要理解家庭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
<1>夫妻关系影响儿童心理健康发展
<2>家庭结构影响儿童心理健康发展
<3>家长态度影响儿童心理行为问题的发生
(2)其次,要科学引导家长让互动更具人性
<1>以呵护与关爱家庭优先;
<2>把预防教育作为主要内容
<3>可以通过自助/互助形式开展
<4>不追求标准答案,重在启发反思
(3)同时,社会影响也不容小觑
——建立/完善制度体系,防范/化解心理危机
——主要内容如下:
→_→着眼于成长,有序开展预防性宣传教育
→_→防患于未然,设置必要的保护限制措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