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关于读书:
一、读书要用“心”
说到读书,想起一段话:“读书要用“心”去读,学会反观自己,推己求人。找到书中亘古不变的东西,使自己的心灵面对一个陡然开阔的境界,才算找到了书中的精髓。”
回想自己的读书生涯,关于读书,我表示很惭愧。陶渊明有句话说:“好读书不求甚解”。我对这句话特别深刻,虽然从小靠着过目不忘的记忆力,很多东西就像进入了电脑的中央处理器一般,但是根本没有经过梳理或是归类,更没有分析和总结,也就无法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
比如高考那会儿,记得那时每天有大量需要记背的信息,尤其是语言文字方面,成语、诗词鉴赏、古文背诵,所以直接采取了最粗暴的应付式方法:死记硬背。以至于很多学过的知识,曾经可能遇到的疑惑,今天看来仍然不知所以然。
记得曾经读过老子在《道德经》说过的一句话:“道可道,非常道”。这句读来朗朗上口的话,时隔多年仍不懂其中深意。虽然网上有不同见解,可自己始终没有理解其中深意。上网查阅资料有说,北宋以前有三种看法:1)道若可以言说,就不是永恒常在之道。2)道可以言说,但不是人间常俗之道。3)道可以言说,但道非恒常不变之道。
所以,读书不理解,就像吃东西不消化一样,吃得再多也没有用。“理解”这个词本就不是那么简单,只有读懂,并且能用,才是理解。
二、读书要讲求方法,有的可泛读,有的则需精读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这就要求我们我们不能盲目地读书,要有目的,讲求方法。培根说过:“有的书只需要染指,有的要囫囵吞枣,有的则要咀嚼消化。”这实际上是要告诉我们读书是有技巧的,不能平均用力,要掌握灵活的方法。所以读书没有机械的规定,要因人因时因事而宜。
对于一些读经典书籍,经得起时间和历史沉淀的有用的书,其实特别值得我们去精读、细读。读一部文学作品,初次阅读可以泛读,取其大意,然后回过头来重读,对精彩的部分细读,逐字逐句地读。遇到有疑惑的字词可以查字典;有疑问的历史人物和背景,可以翻阅资料以予证实。同时可以做笔记,写感想,或者反复阅读。只有读懂读通了,才可以真正了解作品的精髓,而书中的文字就仿佛有了生命一样,跃然纸上。
比如最近读《经史百家杂钞》,面对通篇的文言文,一开始真的头疼得不知道如何下手,只能凭着感觉泛读一次。阅读过程中总会遇到很多生僻字、通假字、或者多义字,以及文中涉及的人物历史背景等等,一次读下来真的不知所云。于是带着这些问题回头再读一遍,查字典,了解历史,结合译文,这样读一遍之后对文中大意就有了基础的认识。但是这样还远远不够的,很多文言文知识需要认真学习,甚至逐字逐句地去读。
举个例子,《项羽本纪》的词类活用,如:“学剑,又不成,项梁怒之”,这里“怒”字解释为:以……为发怒,意动用法;“梁掩其口,曰:毋妄言,族矣”,这里“族”字意为:灭族,名词作动词。只有通过学习字词句式,才能真正理解句子在文中的意思,才能真正理解全文。
三、要养成坚持阅读的习惯
坚持阅读尤为重要,不管读什么,尤其是读经典作品,最好坚持每天输入。这就好比学习一种语言,如果读读停停,语感会退化,学习的热热情度也会退减,最后可能造成半途而废。所以只有经过长时间的积累和沉淀,才可以形成稳定的阅读习惯。
在我们有限的生命里,在这个令人浮躁的社会生活中,如何让自己过得充实、有意义?有人说:要么读书,要么运动,身体和灵魂必须有一个在路上。把时间浪费在有意义的事情上,是一件多么美好的事。
当我们徜徉书山的海洋里的时候,内心是充盈的,因为每一位作者的每一个作品,都有一个不一样的人生。它总能告诉我们些什么,我们总能学到些什么。比如读鲁迅的作品,从他犀利的文字中可以感受到作者愤世习俗的人生态度,他的文字也给人传达了一种精神力量。在黑暗的封建社会里,他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让人感受到他内心深处的坚强不屈与无畏无惧。
四、思考与阅读相结合
读书,还有一点比较重要的因素,就是思考与阅读相结合。也就是说,在阅读的过程中,要不断地思考与联想。所以读书不能光用眼睛去读,而要用“心”去感受。钱钟书说,读书“必深造熟思,化书卷见闻作吾性灵,与古今中外无町畦”。
在我们攀越文学这座高山的时候,纵横古今中外,得化书本的知识为灵性感悟。所以,光读书不思考,囫囵吞枣之后,实际上只会浪费时间。比如,一个人一年读了一百本书,其实未必就比一个人把某本书读一百遍来得好。把一本书读一百遍之后,最后变成自己的东西,才是读书真正的意义。所谓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综上,读书不是为了拿文凭或者发财,而是成为一个有温度懂情趣会思考的人。书虽然不能帮你解决所有问题,却能给你一个更好的视角。读书影响潜在......它会在不知不觉中影响你的思考、逻辑、谈吐、与人共事等各个方面。共勉之。
(2) 关于写作:
一、初涉文字时的迷茫
提到写作,想起自己以前的文字,其实水平都停留在很肤浅的表面上。一直以来,只是随心所欲,写的都是一些无关痛痒,甚至有点无病呻吟的文字。回看过去的文字,觉得自己特别幼稚,思想狭隘,内容空洞,现在读来就是不知所云。然而可悲的是,直至今天,从我的文字里面读到的依然是一些虚无缥缈的东西,没有可读性,没有价值。有人评论我的文字说了一个字:飘。
何谓“飘”?简单地说,就是文章总是停留在理论层面,语言看似华丽实则无味,似是而非的一大堆比喻会把读者带入短暂的审美疲劳。文字描写空洞,与主题毫无关联与意义。文章没有紧凑曲折的情节安排与精确简明的遣词用句,没有吸引人读下去的欲望。
于是我开始有意识地去审视自己,并且找来一些别人写得比较好的文章来做对比和学习,发现自己确实存在“飘”的问题。写出来的文字就好像是飘在空中一样,双脚离开了地面,没有结合具体的实际,写来写去就是一个人在哪儿自说自话。
二、个人坚持写字的心路历程
记得自己最初写文字始于写日记,当然大多写的只是心情,少女情怀的心路历程。后来在qq空间写随笔,在我写了一些随笔以后,我突然发现,为什么写完以后,不知道自己想要表达什么?真的很可笑!于是写了一段时间以后,终于不写了,因为找不到灵感。
直到后来的朋友圈,当我发现生活枯燥无味,心态焦虑不安、内心感到孤独的时候,我又莫名其妙地想起了文字,我想用文字来安放自己的灵魂,我渴望在文字中寻找一片宁静。于是我又开始写,写着写着我发现,写出来的文字已经没有以前那么虚了,至少我知道自己写的是什么。而且在写的过程中,我发现有些一直以来都想不通的问题,或者一些不明白的道理,现在已经慢慢开始理解了。我突然觉得,一个人的阅历和经验可以影响你对某些事情的态度和看法,而这种心态的变化,又影响了自己的文字表达能力。
在朋友圈之后,在今年五月份,我无意中进入了简书。凭着对文字的热爱,我开始跟着一群小伙伴写日更,那一次日更持续了一个月。在日更的过程中,刚开始每天都很快便完成了一千字以上的文。渐渐地,发现素材的匮乏,已经写到没有东西可写了,感觉那一千多字都是挤出来的,生拼硬凑,东借西筹,真的好无奈。可尽管如此,我还是如期完成了30天的日更打卡。
日更结束以后,我终于松了一口气,同时也在反思和总结。我明白了,没有东西可写,是因为素材库的东西少得可怜,没有更好的输入,就无法有质量地输出。两个字:匮乏。还有一句话:平时没有认真观察生活。其实很多素材来源于生活,只是自己从没有用心去发现。除此,坚持日更,让我明白了,只有坚持写,认真并且用心写,总会越写越好。所以,要提高写作水平,首先得建立自己的素材库,其次要多看书多学习,只有坚持有效的输入,才能更好地输出有质量的文字。
三、个人文字存在的问题
在简书日更之后,我来到了现在的学习群,从一进群的那一刻开始我就懵了。先生布置的作业真是让我头疼不已,一进来就是我从没读过的四大名著。作为一个声称热爱文字的自己,我表示无比的惭愧。可是还是硬着头皮去阅读了与作业相关的原文内容,进行改写、扩写等。
记得改写《三国》那篇作业,我写了三遍,可谓烧脑。重复写的原因很简单,因为跑题。我终于知道,原来文字是不能乱写的,不能光看文字表面就开始胡言乱语,背离史实,不懂就得查,弄明白。于是我开始查找与原文相关的史实材料,用纸画人物关系图,捋清人物关系和相关历史背景。经过查阅资料,反复推敲原文,写到第三次的时候,终于及格了。那一次,我发现自己写作上存在的问题:跑题。
后来有一周的学习要求是诗经,这一周的作业对我来说特别深刻,因为我终于知道了自己一直以来存在却没人给我指出的问题。记得有一次作业是以桃花源记为题,写一篇散文。在我写完第一遍作业的时候,我得到了一个字的评价:飘。
是的,这是我第一次知道自己文字的特点:飘。当时我又懵了,从开始的跑题写到飘,我突然有点怀疑人生,不知道自己一直以来到底都写的什么,甚至不知道自己是否适合写字。飘,就这样限制了我的想象力。何谓“飘”,在前面已经解释过,在此就不多说了。
四、克服自己文字存在的问题
记得有一篇命题,以“桃花源”为题写自己美好的童年,刚开始我过于追求华丽措辞,运用了大篇幅的文字描写了一对毫无意义的东西,没有表达中心思想,更没有结合实际例子,让人读来不知所云,根本看不到我的童年有多美好。于是我重新修改,精简内容,删掉了许多虚无缥缈的文字,增加了一些具体事例,才终于把文章中心拽回来一点。散文注重“形散神不散”,在行文过程中,必须拽住一条感情线,而线必须在手上握着,才不至于飘远。而且,老飘着,也累人,得落地休息休息。
有位朋友给我举了这么个例子,她写道:我很喜欢看云朵,一朵一朵的像棉花糖。在梦里,我常常梦到这样的棉花糖,软软的,咬一口,凉凉的如白糖丝,绵绵的入口,整个心就要化了。看着看着,我想起了妈妈,想起了家,想起了家门口卖棉花糖的那位慈祥的大爷。
这段文字不可谓不飘,但是最后落在棉花糖是家乡巷口的味道,是想家的味道。我想,这也许就是拉着“飘”的那条情感线吧。无论飘多远,手里必须拉着那条线,适当收一收,就可以变得很美且飘逸了。
经过这次“飘”,我终于明白为何以前的文字总是读来没有灵魂,不知所云,想来真的有点刻骨铭心,但是我觉得特别有意义有价值。往后写文字的时候,我会特别注意自己的问题,多看,多写,多思考。我相信,经过岁月的沉淀,经过时间的考验,经过奋战书山,自己总会落地的。所以我更加坚定了自己的决心,必须多读经典书籍而且要坚持读,认真读。我相信经典的力量,更喜欢经典带给人的魅力。
五、关于写作的几点浅见
1.明确写作目标
个人理解为,写作的目标就是确定主题思想,也就是明确写作目的。中心思想是一篇文章的灵魂和主旨,如果把握不好文章想要表达的思想,就会出现跑题。唐代杜牧的观点:写文章如不先确立中心,只是搬弄词句,说得越多,反而使道理越乱。
比如韩愈的《祭十二郎文》,这是一篇情文并茂的祭文,文章既没有铺排,也没有张扬,作者善于融抒情于叙事之中,在对身世、家常、生活遭际朴实的叙述中,表现出对兄嫂及侄儿深切的怀念和痛惜,一往情深,感人肺腑。
2. 确定读者
很多人写文的时候首先考虑的是“写什么”,“如何写”,但是往往会忽略“为谁写”,也就是忽略了写作受体。写作不仅仅是作者的创作,还包括读者的阅读和鉴赏。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就像莫言所说“无论是绿狗还是绿马,都是想让读者在阅读中感受到一种对常识的挑战与冲突”,所以写作的目的,不仅仅是自嗨,还要考虑作品给读者带来什么样的社会经验和情感体验。
在写作过程中,把自己的情感代入作品中描述,用心去感悟生活,用自己的感情真情地去写作,不要因为某些利益或者别的因素而让一个作家说着违心的话。比如福楼拜在写《包法利夫人》包法利夫人服毒自杀那节时,痛哭流涕,就象自己面临生死决择一般。情感真挚,只有真实感情的作品才能打动人,才能引起读者的共鸣。
3. 积累写作素材
做好以上两点,我们可以开始给文章写大纲,这就需要调动我们大脑的搜索能力。把大脑里面零零散散的碎片进行组织,列举所有可能适用写作的点子,想想什么该写,什么不该写等等。那么,素材来源于哪里?很简单,素材来源于生活,以及我们在阅读过程中所积累的知识。
所以平时我们要善于观察生活中的细节,要有足够敏感的思维,捕捉灵感的瞬间,并且记录下来,以作日后的写作素材。在阅读书籍、好的文章或者杂志报纸的时候,遇到好的句子可以记下来,这些都是很好的素材积累。
在《水浒传》中就可以找到很多相关的写作素材,书中描写了108个人物,其中有八个经典故事:拳打镇关西;倒拔垂杨柳;大闹野猪林;醉打蒋门神;大闹飞云浦;智取生辰纲;武松打虎;李逵沂岭杀四虎。每一个故事都是一个很好素材,值得细细品读,好好斟酌。
4. 关于写作中的触发
叶圣陶在《文心》里说出了写作最重要的是触发的功夫,“所谓触发,就是由一件事感悟到其他的事。你读书时对于书中的某一句话,觉到与平日里所读过的书中某处有联系,是触发;觉得与自己的生活有交涉,得到一种印证,是触发;对于你目前所经验着的事物,发现旁的意思,也是触发。”
所以触发,其实是一句话,一件事,一个理论,都可能引起你的感触,把它记下来,就是作文的好材料。每个人的触发点都是不同的,但必须是自己的新想法,也就是所感所想。如果一味的袭用,没有通过自己的思考和提炼,就等于照搬原文,就没什么意思了。关于触发,作者举了很多例子来说明,比如:“用月的圆缺来比喻人事的盛衰,用逝水来比喻年华难再,用夕阳来比喻老年,诸如此类”。
总的来说,若要写出好文章,需要多渠道去阅读,多方面去思考,还有就是要多多练习。因为只有练习才能记录下我们学习过程中的触发,而不断的记录才能做到熟能生巧。所谓来源于生活,却也高于生活。只有把所学知识运用于生活中,用心去读读周围这本没有字的书,用心去感受这个包罗万象的世界,才能写出有灵魂的文字。
5. 在写作过程中培养联想的能力
如何培养联想的能力,写出好文章,这就需要多读、多看、多思考。另外,联想必须紧扣文章的中心,与中心无关的联想写得再美,也不能使文章增色,相反,还有碍于文章中心的表达。
联想就是由一种事物想到与其相关的事物,即由此及彼,推物及人。展开合理的想象,首先要抓住事物特征边看边想。例如:朱自清的《春》里面的“春花图”,在描写春花的时候,由眼前的带着“甜味”的春花联想到秋天的甘甜的果实.
其次要抓住重点,边写边想。当我们准备写文章时,要考虑实物的特征,哪些内容运用联想能表达得更充实、更丰富、更具体。例如:我们在写雨景的时候,大雨可以联想到“无比宽大珠帘“;小雨可以联想到”牛毛细雨如烟、如雾、如尘“。
6. 在组织内容上,多涉及经典
比如写故事和小说,可以借鉴经典书籍关于如何塑造人物形象。人物刻画描写的基本方法可分为四种:肖像描写、语言描写、行动描写和心理描写。
在《史记》中有许多人物列传,都值得好好学习。例如司马迁笔下的人物信陵君,便采用了多种人物描写方法。在刻画公子礼贤下士的人物特点,花大量笔墨来描写了迎侯生的事件。如:当信陵君听说魏有隐士,动作是“往请,欲厚遗之”;面对侯生的穷且益坚,信陵君再“置酒”以待。通过如此描写,信陵君谦恭的作风跃然纸上。
再者,文中描写信陵君亲迎侯生中,使用了动作描写“从车骑”、“虚左”、“自迎”;到了市井中,面对侯生故意过访朱亥,他的神态是“执辔愈恭”、“颜色愈和”;到家之后,又以动作“引侯生坐上坐”,并且“为寿侯生前”。从这一系列描写,衬托出信陵君一副谦谦公子的形象,没有丝毫勉强,没有丝毫伪装。
这就是细节描写的魅力,人物是通过各种描写来塑造的,让人读来一目了然,在心中自然而然地形成人物形象。
7.找到适合自己的写作风格
每个人的文风是不一样的,都有自己擅长的文体。有人擅长写小说,有人擅长写故事,有人喜欢写情感类文,有人喜欢职场类文。可以选一个感兴趣的方向,坚持写一段时间,多尝试不同的方向,进行总结和思考。只有大量的高频度的积累和尝试,才能发现自己的短板和漏洞,以及真正正确的写作方向。
比如你喜欢写小说,要有丰富而细致的任务刻画;要有完整而多变的情节铺叙;要有具体而独特的环境描写。这三个特点不是孤立的,而是密切联系的。
丰富而细致的任务刻画,必须借助情节的充分展开;具体而独特的环境描写,则给人物活动、情节铺叙创造了特定的氛围。三者互为作用,构成了小说的世界。
总之,读书和写作,都是乐趣,如果当成任务,就没有乐趣可言。写作需要用自己的真情实感来写作,要用自己的感悟表达出来,不能为了写作而写作,这样的写作才有意义。
多读书,可以让人变得有智慧,对生活变得有要求。读书可以怡情养性,让人变得快乐和放松。而写作,可以洗涤人们心中的浮躁与焦虑,使人用心去感悟生命的真正意义,从而找到最真实的自己。写作,教会了自己看问题要有观点,要有态度,要时刻反思自己,正视自己。
读书与写作这件事,值得我们花一辈子的时间去浪费。我想,我就是我目前所认为的最美好的事情,值得浪费时间的事情。
网友评论
可是我还是不知道要从哪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