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简书差不多已有三个多月,其间通过自己写文,评论他人的文章,与文友讨论,有许多感慨,收获良多,个人又感觉恰逢迎来了一个学习的转折点,不能不用心总结一番。
龙猫1. 良师益友。
a) 为何要寻找朋友
为学过程中虽应能耐孤独,但若有几好友共同交流,共同进步岂不更好?况且简书上有许多学问好,又谦虚平易近人的老师,朋友,长期交流很难没有收获,正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同样的道理,多同有学问的人做朋友,与他们在学习上多交流,在长期的耳熏目染之下,哪能没有收获呢?孔子讲“无友不如已者”,未尝就没有这个意思,多和优秀的人交流。
b) 如何向别人学习?
既然觉得人家有学问,讲得好,那如何向人家学习?如何与有学问的人交流才能更好的理解别人所讲的知识,从而让自己有所收获呢?这个问题我近期似乎发现了一个有用的方法,用心看文章,并且自己用心组织语言评论,而后更要用心思考别人的回复。我举几个最近的例子:
与赵大山老师的交流
在赵大山老师《《道德经》杂谈:止战》中,我评论道 :“妙音居写过一篇《孙子兵法》中的“仁慈”。再读大山老师的这篇文章,我感觉老子和孙子在这方面有共同之处。老子讲:“杀人之众,以悲哀泣之;战胜,以丧礼处之。”孙子讲:“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为不得已。”都是不得已,虽战亦怀悲天悯人之心。”赵大山老师回复:“有所不同,老子是慈中有战,孙子是战中有慈。”很简单地就将我的理解纠正了,从而让我对此二者又有了更加清晰的看法。
与一篇读罢的交流
在一篇读罢的《读史手记-你可以不学历史,但你一定要学会历史思维》一文中,我评论道:“我怎么觉得我读史不多,却也有了历史思维。大概就是有点考究,换位思考,不臆断,不妄言,我感觉这个是由做人奉行慎言慎行,在生活中运用一段时间自然而会的,与多读历史也许正有共通之处,就像您在一篇文章中提到过文史不分家,只顾研究历史事件而不分析人物的性格和为人,就容易有片面的看法,或者甚至不知所以然,所以读史若不懂人情事故的话,怕是会困难重重。”
一篇读罢回复:“还有一个就是保持思维的理性,历史研究对待任何观点和史料以及人物,都是保持警惕的,不轻信,这个你可以读我的另一篇文章:关于李敖回忆录的书评。历史思维本身就包括理性思维,只是把它历史过程化。如果只有理性思维,或者坚持某一理论或道德标准,就会陷入虚无和相对主义” 。
这句话简直戳中了我的盲点,更使我大为一惊,我是否过于坚持儒家理论或道德标准了?虽现在还未陷入虚无和相对主义,但若不做出改变或许后面真会如此,由此让我重拾读史的决心。
颜回不愚
《论语》为政篇中也有这样的例子。子曰:“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孔子说:“我整天给颜回讲学,他从来不提反对意见和疑问,像个蠢人。等他退下之后,我考察他私下的言论,发现他对我所讲授的内容有所发挥,可见颜回其实并不蠢”
虽说这里体现了颜回很聪慧,但或许更多的是告诉我们一个道理,还是要多加交流的,若非老师如孔子这般还细心考察学习下课后的言行,谁知道他是否有认真听老师的课呢?没认真听课的话,他是否听懂了呢?是否有所收获呢?这个对于老师来说是不知道的,对于学生来说,不多问也是容易让自己思想封闭的。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孔子又讲:“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不到学生努力想弄明白,但仍然想不透的程度时,先不要去开导他;不到学生心里明白,却又不能完善表达出来的程度时,也不要去启发他。如果他不能举一反三,就先不要往下进行了。这句话反过来就是要想继续学下去,就要会举一反三,如何举一反三?要能完善的表达出来,要想完善的表达出来先需要心里明白,实在想不透怎么办?还是需要老师的开导。由此可见,作为一个学生,提问是很有必要的,即便是在简书上大家不是师生的关系,但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2. 互动的重要性,不孤芳自赏
a) 写文究竟要不要给人看
君子不患人之不知已,患不知人也。纯粹个人感悟也许会让人看不懂,看着收获不大,若能结合具体事情,再表达一些看法或许会更好。要善于讲得出,正如我们写程序的去求职一样,简历上讲自己会这又会那的,可能都是虚的,人家未必会信,还是要通过面试时具体聊天人家才能了解到,因为技术是否讲得出可以窥测到他实际的了解掌握的情况。反之若自己表达不出,就要反思自己对一些东西是否有真的了解和掌握,这是给人看的好处。君子就应该这样,不怕人家不了解自己,而是努力去将自己好的一面展现出来,彰显美德,进而希望对他人产生一点好的影响。
b) 如何给人看?
多用心去看别人的文章,他人自然也会与我一样用心,这点是相互的。
c) 勿忘初心
非要为名利而求人看,而是希望对他人有所帮助,于自己有所益处,道理不可乱讲,强讲,力求真实,不妄言。
3. 如何提升自己文章的阅读体验
a) 内容不可空泛
专谈感悟,专讲道理,使人读之欲昏昏欲睡,最好能结合事情来说明。
由我个人一惯写的文章来看,我自觉写得也不算差,道理应该也没乱讲,但体验应该不算好,有时自己都会忘了当时想表达的是什么。我也问了我妻她的看法,她说写得很真诚,但或许道理讲得有些多。所以我应该使内容更具体一些,言之有物,结合具体事情或故事来说明。
b) 故事不可随意瞎编
引入故事时须理性客观,所以较好的方式是多读史,历史中本来就有许多真实感人的故事,若不知借鉴未免太过浪费历史学者的辛苦成果。
4. 在简书这样的大环境下,如何自处?
a) 如何看待简书?
平台大了,自然什么样的事情,什么样的人都有,但至少简书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比较干净的环境,可以关注自己感兴趣的文章,对于不感兴趣,不喜欢的文章,也没有必要去评头论足,各人因阶段不同,际遇不同自然有不一样的看法,从中能有所收获就应当心怀感激,反之也要尊重他人辛苦的总结成果。若心中仍怀有不平之气,大可回头继续反思,抱怨不满一般来说无甚益处,有意义的做法是提意见写看法,正如《论语》中所讲,“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多向坚持认真写文的简书前辈学习。
b) 提升自己
如何提升,自然是多读书,是否有必要去儒释道通通读个遍呢?庄子讲“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庄子说,生命是有限度的,而学问知识是无穷尽的,拿有限度的生命去追求无穷尽的知识,多危险呀。儒释道三家的知识,恐怕任意一家的知识都够一般人学一辈子,哪有时间去一一钻研呢?这个问题固然不可忽视,但若是对于一个连基础性书箱都没读过的我来讲,又不太合适。所以我需先读史来丰富自己的阅历,以求看法更加理性,从而减少自己因一家之言而对于事情的看法有偏颇。而后再根据自己兴趣去慢慢读书。
以上大概就是我来简书这三个月的收获,着重写了近期关于评论交流的感悟,因为我认为认识到自己的不足是很可贵的,如此才能使自己有明确的努力方向,文章也会越写越好,其他都是老生常谈了,还在坚持二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