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可以假装严肃,却无法假装诙谐。
————
鲁迅如凿井,胡适如开河;胡适如讲学,鲁迅如用兵。
读鲁迅如临火山口,读胡适如出三峡。
那年代中国读书人的思想不归于胡,即归于鲁,及其末也,双方行动对立对决。
————
告诉大家一个算是半公开的秘密吧:
餐厅从业者一一包括老板,厨师,前台员工——对于情人节这天订位来吃饭的客人在心里是非常鄙视、瞧不起的。
注意这跟钱没有直接关系,各个餐厅——尤其是高档西餐厅——都爱搞什么情人节套餐情人节特别菜单之类的,就是想赚这帮人的钱,但是哈哈,你的钱被人赚到了,结果还被人瞧不起,鄙视了。
纽约以Momofuku系列出名的名厨DavidChang说,他喜欢的「好客人」从来不会在周末之类忙的时候去光顾一家牛逼餐厅。
首先在最忙的时候你不会得到最好的服务和招待,更重要的是在像周末节假日之类专程「打卡」一家牛逼餐厅的跟平时去的「熟客」完全不是一拨人,熟客会有意选择避开高峰日子,而熟客才是餐饮从业者最重视最瞧得起的一拨客户。
当然归根到底还是跟钱有点关系,说白了,那些日常消费得起某家餐厅的人跟那些偶尔去一次甚至一年非要赶在情人节这一天才去一次的人,不是同一类客户,前者才是他们需要好好认真对待有感情的金主,而后者...
已经好多年的情人节没有过了,有人说,生活要有仪式感,可能有的人比较注重这种节日的仪式感,我是比较粗的人,对这种仪式感没有兴趣。
我还是比较喜欢这句话,只要遇到对的人,天天都是情人节,不是对的人,什么都没有意义。
————
倒也不是买不起,就是觉得不值。
那就是买不起。
————
对待孩子,我们应该培养一个生产者,而不是一个消费主义者。
很多家长意识到,这个时代,孩子特别容易掉进消费和享乐的大坑,沉溺于"奶头乐",成为扶不起的阿斗。
人生意义没有东西支撑,就会成为一个空心的、可怜的人。
想要培养出精神富足、全面发展的人,就要从小让孩子体验生产、创造的快乐和自豪。
这些体验,是滋养人生的营养,构建意义的材料。
这里的生产者,并不一定是早早地让孩子去打工,切入生产的社会角色,而是用劳动改变环境、创造价值。
生活能自理、会做力所能及的家务(不论男女),这就是生产者。
这里的创造者,并不一定需要发明新的东西,成为一个小发明家。
学东西的过程,也可以变成创造的过程。
重走一遍前人的创造之路,既是学东西的高阶技法,又是产生自豪感和自信心的有力手段。
其中的关键在于,获得知识要靠自己动脑筋思考,而非死记硬背。
创造是智力发展的精髓,生产是造就精神富足之人的根本。
————
与农业社会的自给自足不同,现代工业社会是高度分工的。
孩子的日常经验,是非常破碎和肤浅的,他们通常只接触到消费的一面,生产的一面并不对他们开放。
有破碎的知识、无完整的见识,成为孩子理解真实世界的硬伤。
参观工业化大生产的流水线、施工现场等活动,则是一种补救。
————
写作是一条小径,让我们得以在小径中和自己相逢、相知、相守。
我们可以试想,大千世界所有众生,“卵生”的虫蚁不会写作,“胎生”的猫、马不会写作,“有色”的草木,“无想”的石头,都不会写作。
写作是人类特有的行为活动,是固定在人类DNA中的特质。
就像被“写”下的《独立宣言》和其他不可被剥夺的人权一样:“我们拥有生命、自由、写作、追求幸福,以及写作的权利。”
而且,写作是件不需要太多物质条件的事情——你只需要有最普通的一张纸、一支笔(或者有人习惯用电脑敲字),加上你的想法,就可以解决问题。
如果你也不知道干什么,可以拿起手机或者手中的笔,写起来。
会说话就会写作,所以不用犹豫。
————
复杂深邃的灵魂不一定配拥有世俗意义上更好的生活。
除非能把灵感转化为创造力,并且创造出来的东西能被世俗所接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