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天,我们打开手机,都会看见各种新闻,明星周边新闻、社会民生百态、世界风云变幻...
我们已经身处一个信息洪流的世界,在海量的新闻之中,我们还能看见事实与真相吗?我们还能看见这个世界的本来面目吗?
这个问题,值得深思。今天分享的书,给我们带来了深刻启示。
《看见》书名:《看见》
作者:柴静
出版: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1.内容概要
第一章 | 别当了主持人就不是人了
讲述柴静从湖南卫视进入央视后的早期经历。
重点写她和白岩松搭档做《时空连线》节目的故事,在央视新闻评论部的工作氛围和见闻印象,她做的第一期关于“剖腹产”节目的惨败,亦师亦友的同事们对自己的批评帮助,新疆大地震时赴喀什采访的经历。
图片来自网络第二章 | 那个温热的跳动是活着
写了非典时的新闻调查经历。
重点写她和团队冒险深入疫区采访的故事,他们面对的医护人员、病人、伤者和家人,包括跟随救护车奔驰在长安街、深入人民医院“天井”调查疫情、团队驻扎小酒店接受隔离的惊心动魄的经历。
柴静用文字还原了非典的全城恐慌和疫情中人们的生死离别。
第三章 | 双城的创伤
讲述武威一周之内五个少年连续服毒自杀事件。
开始以为是邪教组织,当地政府不支持采访,学校和家长也是各种掩盖和不解,
柴静和同事经过深入调查后才发现,其实我们成年人并不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对他们之间感情的依赖和天真的誓言更是一无所知。
最大的迷,是孩子的内心世界,能不能打开它,是我们每个人面对的问题。
图片来自网络第四章 | 是对峙,不是对抗
记录了调查采访一系列尖锐社会事件的经历。
其中包括:医院违规出车抢病人、农村征地难题、村委会贿选事件、房地产黑幕、山西繁峙矿难、民营企业家被双规等事件。
对于柴静而言,善良的人做“对抗性”采访,不会跃跃欲试地好斗,但当他决定看护真相的时候,是绝不撤步的对峙。
第五章 | 我们终将浑然不分,像水溶于水中
讲述了几个边缘题材的采访故事。
采访吸毒的女人阿文,她被捕后送去强制戒毒,又被戒毒所卖去卖淫。寻访在广西被超期羁押28年、饱受折磨的人。
采访同性恋求而不得的爱情、名存实亡的婚姻背后的故事。
第六章 | 沉默在尖叫
讲述了诸多女性因反抗家庭暴力而杀夫的犯罪故事。
她们杀夫,皆是因为家暴或者性虐待。经年累月饱受摧残,最终为了自己、孩子和家人的安全而奋起反抗。
采访同时涉及到这些女犯的父母和孩子困难重重的生活,父母垂垂老矣,孩子伶仃无助,实在让人心痛。
书中还有对“疯狂英语”李阳家暴事件的采访,看过之后,不禁让人唏嘘。
图片来自网络第七章 | 山西,山西
讲述了自己老家山西的污染和环保问题。
涉及到焦化厂违规建设的问题、煤炭过度开采带来的一系列环境问题和安全生产事故。
这一部分,柴静回忆了自己小时候的家乡、分析了近些年山西过分依赖煤炭的发展现状、记录了普通人因环境破坏和污染而生活日益艰难。
这一部分字里行间,流露出对自己家乡的热爱和现状的反思。
第八章 | 我只是讨厌屈服
讲述的是一些人对不公正事件的抗争以及对公民权利的捍卫。
其中包括:陈法庆因环保问题状告地方环保局和政府、郝劲松为维护公民权益打的七场官司、全国牙防组被诉、北京郊区垃圾焚烧厂建设冲突、小区物业费冲突事件等。
这部分主要表达的是,我们每个人都要树立公民意识,对于自己受到损害的权利,就要努力维护、勇于向侵害者挑战。如果听之任之,将来会失去更多的权利。
第九章 | 许多事情,是有人相信,才会存在
写的是《柴静两会观察》专栏节目背后的故事。
柴静讲述了自己采访两会代表和就两会提案问题展开讨论的故事,写了自己开通两会博客与广大网友保持交流的经历。
柴静在这里展现了基层民众对两会的密切关注和真实诉求,再现了代表老毛为农民代言争取权利的故事。
第十章 | 真相常流失于涕泪交加间
记录了福建农村拆迁、《中国改革》杂志被诉案、重庆土地拍卖冲突、福建归真堂药业活熊取胆等一系列事件。
柴静认为:采访不用来评判,只用来了解;不用来改造世界,只用来认识世界。
记者的道德,是让人“明白”。准确是记者这一工种最重要的手艺,而自我感动,感动先行是准确最大的敌人,真相常流失于涕泪交加间中。
图片来自网络第十一章 | 只求了解与认识而已
记述了对虐猫事件中相关当事人的深入采访,对未成年少女诬陷校长并作伪证事件的调查,讲述了耍猴人的不易。
在柴静看来,通往人心之路是如此艰难,有时候甚至要付出自己的生命,才能取得他人信任。
但是又必须在真相面前放下普通人的情感。因为我们面对的真实人性有无尽的可能,善当然存在,但恶也可能一直存在。
第十二章 | 新旧之间没有怨讼,唯有真与伪是大敌
通过当年的幸存者和摄影师讲述了唐山大地震的故事,以及三十年之后灾民见面会中的感人事迹。
围绕崔永元摄制《我的抗战》节目的初衷、《朝日新闻》的读者来信专著,阐述自己了对历史的认知。
柴静觉得,对历史说真话,就是对现实说真话。
第十三章 | 事实就是如此
回顾了当年对周正龙拍华南虎照片事件进行采访的来龙去脉。
围绕华南虎照片的真假之争,展现了一级级领导们的不容置疑,一个个机构的不求甚解。
这一部分,结合晚晴官场独特现象和我国社会的人情导向,柴静提出,我们要摆脱自身造就的蒙昧,要有科学精神、独立意志,勇于去探寻真相,因为真相往往在于毫末之间。
第十四章 | 真实自有万钧之力
写了2008年汶川大地震时在灾区所做的直播和专题报道。展现了消防队的抢险救灾、震区人民的生离死别。
通过记述北川县城边杨柳坪村叶哥叶嫂遭受丧子之痛、振作起来认真生活,志全抢救了别人家孩子却痛失抢救自己爱女,杨柳坪村村民互帮互助共渡难关的事迹,展现了震区父老乡亲们的顽强。
第十五章 | 只听到青绿的细流声
围绕《奥运瞬间》节目,讲述了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动人故事。
柴静并没有像别的记者一样奔着金牌运动员进行采访,而是注重挖掘感人的人物事迹,即便是在普通人看来,奥运赛场上的失败者。
展现了伊拉克的田径运动员达娜、德国体操运动员丘索维金娜、德国举重运动员施泰纳、香港自行车运动馆黄金宝、台北跆拳道运动员苏丽文、美国步枪射击运动员埃蒙斯等运动员背后的动人故事。
奥运之美,不仅在夺取金牌的一刻,还有那些蕴含着人类精神的不朽瞬间。
第十六章 | 逻辑自泥土中剥离
柴静做《新闻调查》六年,做的最多的就是征地题材。
这一部分,针对农村征地问题进行了深入探寻。
农村征地起始于八二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的“城市的土地属于国家所有”条例,柴静由此层层抽丝剥茧,逐渐触及到农村征地问题的核心。
同时,通过农村经济问题专家陈锡文的论述,展现了土地问题背后蕴含的错综复杂的经济问题、法律问题、社会管理问题。
图片来自网络第十七章 | 无能的力量
记录了德国人卢安克扎根广西南宁板烈村,以志愿者身份陪伴当地留守儿童。
从世俗的意义上说,卢安克是个典型的失败者,没用的人,他对留守儿童的教育没有显著效果,不可效仿,也不可推广。但是他的存在,有一种震撼人心的力量。
柴静认为,卢安克的事迹,会让人们对很多固若金汤的常识和价值观产生疑问。卢安克并不是要打翻什么,他只是掀开生活的石板,让你看看相反的一面。
第十八章 | 采访是病友间的相互探问
深入报道了药家鑫事件及其之后的事态发展。
柴静没有单纯地批判药家鑫的所作所为,而是通过采访药家鑫父亲,展现了药家鑫的独特成长经历、还原了他的肇事起点和内心世界,让人深刻理解这个事件背后的故事和对社会的意义。
柴静认为,我们都是时代的患者,采访在很大程度上是病友之间的相互探问。
第十九章 | 不要问我如此眷恋
柴静讲述了在《新闻调查》六年时间里,和同事好友之间的温情故事。
老范、老郝、小宏等好友,相互理解,彼此扶持,一起经历了太多事情、扛过了诸多困难。
第二十章 | 陈虻不死
柴静用一章的篇幅专门深情缅怀陈虻。
陈虻把柴静带进了中央台,对柴静有知遇之恩。他不停地鞭策着柴静在不断成长,以自己对电视节目深刻的洞见和深邃的思想,引导着柴静在记者的道路上一往无前。
同时,通过白岩松、崔永元等人的见解,刻画了智慧、尖锐并寂寞的陈虻。
图片来自网络2.读书感想
这是一本很容易被书名误导的书,或者说这个书名很容易让我们错过精彩的内容。直到看过之后,我才恍然大悟,书名原来特有深意。
就像柴静在序言中所写的:
“‘人’常常被有意无意忽略,被无知和偏见遮蔽,被概念化,被模式化,这些思维,就埋在无意识之下。无意识是如此之深,以至于常常看不见他人,对自己也熟视无睹。
要想‘看见’,就要从蒙昧中睁开眼睛。这才是最困难的地方,因为蒙昧就是我自身,像石头一样成了心里的坝。”
我们应该去看见具体的人、生动的人。这些人有自己的喜怒哀乐,有自己的爱恨情仇,也有自己独特境遇和困局。
电影《一代宗师》中宫二小姐说:“习武之人有三个阶段:见自己,见天地,见众生。”
我觉得柴静这本《看见》,就有异曲同工之妙。
总的来说,我觉得柴静所写的“看见”分三个层次:
看见自己。
这是柴静的一部自传性质的作品。
整本书看下来,我们可以看到柴静将自己进入央视这些年工作期间的经历和成长。
从最初一脚踏入央视,见到新闻评论部性格迥异、才华横溢的同事们,到参加部门晚会被当年主持人们欢脱的玩法惊呆,从被陈虻的各种敲打到能和他辩论...
她在文中回忆起自己那段青涩的央视主持人时光,让人不禁莞尔。
图片来自网络随后,是她制作各种节目所经历的重要事情,以及自己的体会感悟。我觉得这在全书一以贯之的。
柴静自己的独特经历正是串联起全书各个重大新闻事件、不同人的一条主线。最为重要的是柴静这些年,身为记者,自己的成长蜕变。
曾经的她,在演播室中,花枝招展,之后的新闻调查,让她经受了历练,她见到了更为真实的社会。当然,不免感性,会在过程中为受访者擦泪,也因此引起争议。
不过她逐渐变得更为理性和客观,知性而富有同情心。
我觉得这是“看见”的第一层含义。
看见他人。
一方面是新闻调查过程中采访的各种人物。
这些人中,有官员,有警察,有罪犯,有病人,有老人,有孩子,有同性恋,有卖淫女。
这些人有的居庙堂之高,有的处江湖之远,有的性格鲜明,有的情感丰富。
图片来自网络无一例外,这些人身上都有着吸引人的故事。
柴静写了和这些人物的相遇,对这些人的采访经过,或顺利或坎坷,在她平静稳重白描一般的行文背后,我们窥见了这些人身上所蕴含着的复杂的人性色彩。
耐人寻味的是,每一个新闻人物,其言行举止形象都能反映出一类人,他们所经历的事情,又是很多人曾经或者正在经历着的。
一颗水滴,可以折射出太阳的光辉,这些人物,每一个人,都能展现社会的一个侧面。
世界的真实模样,就随着这些人的故事徐徐地展现出来,如一幅画卷一般。
一方面是身边的同事好友。
我们跟随柴静的笔触,认识了一位又一位敬业的新闻工作者,比如陈虻、崔永元、白岩松、老范、老郝、小宏等,他们无不是在以自己的方式践行着自己的从业理想,更没有因为走得远,而忘记为何出发。
这些人物,真实还原了新闻工作者的工作状态和艰难坎坷,他们并不是光鲜亮丽的好像温室里的花儿,而是经历过狂风暴雨的吹打、事实和真相的淬炼。
记者的工作,并不是人们普遍认为那样光鲜亮丽。
记者的工作,包含着太多我们难以想象的苦与累,倾注了太多超过常人的汗与泪。
他们会去跨越山河大海,他们常常说走就走,他们也需要冲在灾难的一线,甚至有时候要同死神擦肩。
比如说,现场播报台风过境的记者,地震后进入震区遭遇了余震的记者,面对黑恶势力依然坚持正义立场的记者,这样的例子实在有太多太多...
看见世界。
她看见了这个时代中,我们身处着的世界。
这个世界,有大都市的欲望羁绊,有小城镇的人情冷暖,有普通人的爱恨情仇,也有边缘人的重生与幻灭。
不同的人物事件,就是这样真实地存在于我们身处的世界,彼此映照,显露出世界的纷繁复杂。
图片来自网络书中所记录的新闻事件和人物,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折射出这个国家十来年时间中的巨大变迁。
这种变迁,有公民意识的觉醒,有法律制度的健全,也有有社会风气的转变。
除此之外,柴静还看到,此时此地,我们所面临的种种困境,同为时代病人的我们,所携带的病毒,所经受的病痛,以及我们为了美好生活,所需要付出的巨大努力。
这位著名记者、主持人,将回忆娓娓道来,在一系列的新闻事件中,见自己、见天地、见众生。
细细想来,我们自己又何尝不需要去“看见”?终其一生,每个人都需要去见自己、见天地、见众生。
见自己:就是看见自己的存在和价值,明白自己的优势和劣势,清楚自己的心性和使命。
见天地:就是看见这世界之广大和辽阔,认识到世界的复杂和美好,尤其是我们值得为之奋斗的那一部分。
见众生:就是看见众生的痛苦和幸福,众生皆苦,但是众生的幸福也各有所长。心怀众生,帮扶众生,就是见自己和见天地的终极意义。
看见,要从蒙昧中睁开眼,最大的蒙昧也是我们自己。
或许,我们终其一生,要努力做到的就是看见自己、天地和众生。如此,才不枉人世间走一趟吧。
图片来自网络另外,还有两点感想和大家分享:
面对争议,不要害怕。
就像书中钱钢老师说的,“在清水里呛呛,血水里泡泡,咸水里滚滚,十年之后咱们再来讨论。”可不就是么!
唯有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唯有时间,才能揭示最终的正确答案。
我们做正确的事,不要被他人的看法左右,不要被周围的舆论误导。既然我们确定了正确的方向,只顾风雨兼程地走下去,时间自会给出答案。
痛苦并不是财富,吃苦也是一样。
就像书中陈虻写的:“痛苦是财富,这话是扯淡。痛苦就是痛苦,对痛苦的思考才是财富。”
痛苦并不是财富,对痛苦的思考才是财富。这是我们应该早一点明白的事儿。
无论是工作,还是生活,都是如此。不能因为经历了各种痛苦就自欺欺人地以为人生财富无限。
吃苦也是一样,一味地吃苦同样得不偿失。
我自己也在反思:现在我还年轻,可以吃苦,可以经受磨炼,但这并不意味着多吃苦、受磨炼就能成长,特别是要警惕自己感动自己。
唯有对吃过的苦和填过的坑进行反思,调整完善自己,逐步提升个人能力和价值,才能收获真正意义上的财富。
与你共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