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自幼爱书,每有好书便兴奋不已。小时阅读以画报为主,中学时代多读小说故事。大学时学习中文专业,接触了很多现当代作家的作品,获益良多。直到工作之后,才开始大量阅读教育专业的相关书籍。回首这段经历,我自觉读书过瘾,却也留有诸多遗憾。
有个故事,艺人林志颖带着儿子参加国外一家图书馆的读书活动,活动规定读书多的有奖品。父子二人,一直在不断的读书,速度远超他人。结果活动没有结束,工作人员,便请他们离开。因为其他家庭的阅读是在享受读书的过程,但他们父子只是为了赢得一场比赛。父子二人拒绝了图书馆给的礼品,回家反思。享受阅读,不要太功利,尽情地遨游书海,享受书香的浸润,这样才算是热爱阅读。
我的阅读内容由画报到文字的转换,是因为金庸先生的《鹿鼎记》。韦小宝上极皇权,下接市井,侠肝义胆,游戏江湖,获得了无数的赞许。但是我的老师却担心我会因为阅读这样的书籍走火入魔。他可能不会想到,因为武侠小说的积累,我才开始阅读王朔、刘心武、贾平凹、路遥、林清玄等作家们的作品。在这个书籍的世界里面,不仅有令狐冲的独孤九剑,还有《童年家事》中那令人不舍的家的念想,更有《平凡的世界》中孙少平为代表的一批年轻人对未来的憧憬。
上学时老师们均曾布置过读书笔记,可惜疲于应付,未养成能力,更未形成习惯,这是读书中的一大憾事。
大学时从舍友的书架上,抽出一本书,看到里面的内容格外震撼,什么人才能写出如此优秀的作品?“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旅程艰难曲折,遥远漫长。词人翻山越岭,登舟涉水,一程又一程,愈走离家乡愈远。一首《长相思》道尽了纳兰性德无尽的愁丝。“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文字更是富于意境,令人佩服。我忍不住的抄写下来。“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潇洒的文笔,豁达的人生都在几笔文字之间绽放。“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社会复杂诗人却仍然充满希望。这样的文字让人着迷,在这些诗歌短句之中,我开始习惯摘抄记录并且背诵。
可惜这摘抄和背诵给我带来的满足并未持续太久。在教学生写作,自己尝试写作的时候,我便发现了自己的肤浅。看过的书,多数只记得书名和情节;摘抄虽然有,可惜只言片语未能形成系统;背诵也不过是老师是要求背诵的几篇文字。每念及此,便心生惭愧。
我在给学生讲解文字风格的时候曾开过一个玩笑:古文用词言简意赅“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生庄公及共叔段。”十七个字,孩子都生了两个了。国外不然,莎翁的《罗密欧与朱丽叶》,一个故事讲完,两个人也没能走到一起,最后却只剩下两个悲惨的金像。
唐朝杜甫“两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一派生机跃然纸上。美国丹布朗在写《达芬奇密码》的时候,直接在书序中写道,所有关于卢浮宫的介绍,数据都是准确的。厚厚的一本书,不管是一个展馆,还是一道走廊,甚至是一幅作品凡有涉及都写得极为详实。这就是所谓的中国讲究意境,西方讲究写实?这问题,我到现在也没有找到答案。沈从文用唯美的文字塑造了一个绝美的湘西,我很纳闷那样简练的文字为何能写出如此令人羡慕的作品。刘震云在《一句顶一万句》中的语言风格也是越来越精炼,但是含意却越来越精彩。他们是怎么做到的?我开始在阅读中搜寻这些答案。
回顾过往,因为喜欢阅读,先是忍不住的看,而后是忍不住的摘抄背诵。直到做了点研究,才知道有些书为什么好看,有些文字为什么值得摘抄。书到用时方恨少,该早做点研究。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