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性格,大多数人听过最多的一句话就是:“性格决定命运”,这句话耳熟能详,听得多了也就信了,以致于大多数人觉得没有毛病。
这句话其实忽略了一个前提条件,那就是命运是由选择决定的,若要说“性格决定命运”这句话成立,那么也就是说是性格决定你的每一个选择的,显然,在选择的这个维度上,性格只是其中的一个影响因素,影响你最终下决策的还有你身处的环境,你的清晰使命等等因素决定。
举个例子,在沟通这件事情上有个概念就是沟通信噪比,说的是在对方的角度上你在沟通过程中有效信息与噪音之间的占比,这个值越大,说明你的沟通越有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你觉得你的沟通底稿都想得很清楚了,你觉得你说的话在你看来已经非常完美了?
在说清楚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思考一个问题:
所谓性格的内外向的判断标准是什么?
你可能会说这还不简单,外向就是那些落落大方,话很多的人,内向就是那种羞涩,不敢过多展现自己的人。这个答案只能说从表象去看待问题;把我们的情绪释放方式看做一个能量来说,从释放能量的不同来说,外向的人比较偏于向外去释放自己的能量,而内向的人比较偏向于向内去独处思考来释放能量;
举个例子:如果给你放假一天让你自己去决定怎么度过?
外向的人就会偏向于去约一些朋友去聚会,逛街,聊天......内向的人则会更多偏向于独处,一个人呆着看看书,听听音乐,看看电影.....这两种不同的选择趋向无关好坏,只有适不适合自己,在这个维度上很多事情的成败与性格关系不大,而是你是否采取了合适自己的路径方式去提升自己的能力。
回到上面的那个问题,有两个不同性格的人,一个外向一个内向,假设他们都知道沟通信噪比这个概念,也知道沟通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达成共识;
那么如果与你沟通的对方是个外向的人,希望更多听到的是有关于视觉层面,情感层面的信息,而你采取逻辑结构的分析,这样的沟通显然这个信噪比就比较低,沟通就比较无效;从你自己的层面出发,假设你是个内向的人,你却逼着自己采取外向的路径沟通,显然这个效果会大打折扣。
回到选择这个维度上,在人群中又细分了三种层级:
第一种层级的人所做的决定大部分都是受环境影响的,他们没有独立的“自我意识”,某种意义上来说这类人只是基因的一个载体,在环境的变换被动地选择着表现与否;他们的选择标准是“感觉好不好”,“是不是符合我下意识的设定”;从自控力的角度上来说是自控力很低的一些人群,注重即时满足;这类人在人群中占据大多数
第二层级与第一层级的主要区别在于自己开始有了“我”的意识,理解自己是独特的,是与众不同的,不再是nobody,而是me。他们注重延时满足,是些弄明白“我是谁”,“谁需要我”的人群。这类人群的决定系统受性格影响比例较大。
第三层级的人群是受使命影响决策的人,他们是超越个体自身利益的人群,他们做决定的标准更多是关注这个决策“如何能够体现自己对他人的价值”上,让其他人的生活因为你的行动而有所不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