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许你该找个人聊聊》
作者:洛莉·戈特利布
这本书应该是我目前读过的心理学方面的书里最好读的一本了。作者通过描述自己来访者的故事以及自己的故事,让我对心理咨询又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
解决问题最好的办法就是直面它。我们无法逃避内心的痛苦,你只能接受它,接受生活带来的不确定性。大多数时候,我们才是自己的狱卒。我们给自己设限太多,导致只看到了眼前的栏杆,而没发现栏杆两边是自由的。
书里触动我最深的是关于夏洛特的部分。这让我发现情绪上的很多反应确实和原生家庭密不可分。有些人很难完全享受快乐和幸福,在快乐的时候也在担心它随时会离开,永远做最坏的打算,杞人忧天。曾经,一个朋友和我分享快乐后,我问他现在是什么感觉,感到快乐吗?他说当然啦,他很幸福、很快乐。我说那就好,很怕你会为快乐的转瞬即逝而悲伤。包括他的回避性人格,无法接受别人对他的好、对他的关注,很难投入到一段感情中。在他发觉了这些状态很久之后,他才意识到“他一辈子都在尝试克服自己的各种不安全感,但他现在才刚刚开始真正地喜欢自己。”
以前有些人总为自己的敏感感到痛苦,但当自己现在真的麻木了,会发现要把一种情绪调到静音状态,其他情绪也都会同步状态,比如快乐。把没什么感觉当作感觉好点了,但其实感觉就在那,总会通过其他方式把它表现出来,比如暴饮暴食,或是丧失食欲。
“我们在一生中跟自己交谈的次数比跟其他任何人交谈的次数都要多,但我们对自己说的话也不都是友善、真实和有帮助的,有时甚至都不能尊重自己。”,心理治疗某种程度上就是帮助我们重新认识自己,接受自己的不完美。其实自由并不在前方,而是在我们的内心深处。有时我们明明拥有一把钥匙,能打开更好的未来,但就是需要有人提醒我们一下,钥匙被我们遗忘在哪儿了。
一些摘录:
>> 心理治疗师从一开始就知道,他们见到的每个来访者都只是一张抓拍的快照,只记录了某个人的某一个瞬间。或许这张快照的拍摄角度不怎么令人满意,刚好捕捉到了你尴尬的表情,但一定也会有把你拍得容光焕发的照片,捕捉到你正在打开礼物时的表情,或是和爱人一起面带春风的样子。无论是好是坏,都只是那个瞬间的你,并不代表你的全部。
>> 感到痛不是出于你的选择,但你选择了让自己痛苦。
>> 我们以为罗列遗愿清单是为了避免遗憾,但事实上我们是在靠它回避死亡。遗愿清单越长,越是代表我们想象中自己还有很长时间可以去完成。
>> 人们渴望被理解,也渴望理解别人。但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我们最大的问题在于不知道自己有什么问题。我们总是踏进同一个坑里。为什么我不断重复地做着那件一定会让自己不开心的事呢?
>> 一个囚犯在不停地摇着铁栏杆,绝望地想要出去——但其实在他的左右两边都没有栏杆,都是可以出入自由的。这个囚犯只需要往边上走走就万事大吉了,他却还是疯狂地摇着铁栏杆。我们大多数人都是这样。我们觉得自己完全被困住了,被捆绑在情绪的牢笼里,但出路其实就在那儿,只要我们愿意去看到它。
>> 投射作用是指来访者将自己的想法强加到他人的身上,而投射性认同是指来访者通过诱导,将想法导入别人的内心。例如,如果一个男人在工作时对他的上司感到恼火,他回到家对妻子说,“你看上去很生气。”那么他是在投射,因为他妻子其实并没有生气。但如果是在投射性认同的情况下,那个对上司感到恼火的丈夫回到家后,会把他的怒气转移到妻子的情绪里,让她感到生气。投射性认同就像是把一只烫手的山芋扔给另一个人。当愤怒被转移到妻子身上之后,那个丈夫就不会再感到愤怒了。
>> 人们想给自己的问题找到一个快速的解决方案,但殊不知一开始导致他们情绪问题的,就是生活中太过匆忙的节奏。他们以为现在的忙碌是为了以后能有机会享受生活,但往往,后来就没有“后来”了。人们长期处于受干扰的状态下,似乎丧失了和别人相处的能力,也丧失了和自己相处的能力。
>> 当人们不知道改变会带来什么的时候,往往不愿意放弃现有的东西。这个阶段的痛点是改变意味着失去,而新情况又叫人不安。虽然在朋友或伴侣这些旁观者看来,这个像仓鼠跑轮一样的过程让人发疯,然而当事人就是需要一遍遍重复同样的过程,重复的次数甚至会多到令人觉得荒谬,但只有这样他们才能最终准备好要去改变。
>> 有时原谅是很微妙的,就像道歉一样。你向别人道歉,究竟是为了让你自己好过一些,还是为了让对方好过一些?你是真的为自己所做的事感到抱歉,还是其实觉得自己做的事完全在理,只不过是想通过道歉安抚那个认为你应该觉得抱歉的人?道歉究竟是为了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