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更第278天
亲密关系还受到了人们成长的经历以及经验所影响。
这个影响从婴儿时期就开始产生了,比如最具代表的是巴塞洛提出的四种依恋类型。它分别是安全型、痴迷型、恐惧型和疏离型。
据研究显示,在婴儿时期形成的依恋方式,会以同样的方式体现在亲密关系的相处中。
1、安全型
在婴儿时期,如果婴儿能得到妈妈的无条件爱护和及时的回应,比如饿的时候马上就有吃的,哭的时候马上得到拥抱,生病的时候得到悉心的照顾。
那么,婴儿就会安全感十足,会认为他人都是友善的、可以信任的,于是便会发展出一种安全型的依恋。
这个依恋方式,让他们能够快乐、自在地和他人进行相处,而且很容易与他人发展出轻松信任的人际关系。
如果你认为依赖他人是轻松愉快的,追溯到原生家庭、童年时期,你会发现你对于亲情是非常积极和信任对方的,那么你与伴侣之间的关系也是轻松愉快的,你们之间的关系是属于安全型的。
2、痴迷型
如果在婴儿时期不能得到及时的回应,或者过度满足,婴儿的小世界就会崩塌,他会从以为自己无所不能到发现自己原来什么都不能。
于是,他就会产生焦虑、过度紧张和过度依赖的情绪,进而会过份的贪求。
这种不安全感发展到亲密关系中,他们会认为很难去信任和依赖别人,追溯到原生家庭、童年时期,也会发现记忆中的父母也是矛盾和冷漠的。
在亲密关系中,痴迷型的人会不断地从对方身上会索取,希望对方能无条件地满足自己,把自己的喜怒哀乐交到他人手上,通过对方的肯定和赞许来认同自己。
3、恐惧型
如果在婴儿时期,父母是带着敌意或者勉强而为之的态度来照顾婴儿,不回应也不满足,那婴儿就会对这个世界充满恐惧,认为这个世界都是不好的,同时展现出极强的攻击性。
这个恐惧发展到亲密关系中,他们会害怕被拒绝、害怕失去而选择回避与他人产生亲密的关系。因为一旦与他们过于亲密,内心就会重新感受到那份抛弃感,所以宁愿从未开始。
4、疏离型
疏离型和恐惧型都属于“回避型”。他们都抗拒与他人过于亲密,所以一有不顺就怀疑和迁怒于他人,不容易与他人建立亲密和信任的关系。
而疏离型和恐惧型区别在于:恐惧型的人是虽然回避与他人的亲密关系,但他们仍然希望能得到对方的爱和关心,只是他害怕被拒绝和欺骗,或者因此离不开对方。
而疏离型的人则是直接拒绝与他人的相互依赖,他们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喜欢我行我素,而不会在乎别人的眼光和是否喜欢自己。
从回避亲密和忧虑被弃的二个维度来对这四种依恋形式进行分析,我们可以看出:
对于安全型的人来说,他们很少会与回避亲密以及担心自己被抛弃,这当然是最理想的依恋形式;
对于痴迷型的人来说,他们渴望亲密,又害怕亲密,他们不敢付出,因为害怕被拒绝和欺骗,所以只能一味索取,过度依赖他人,并容易在亲密关系中产生各种猜疑、负面的情绪;
对于疏离型的来说,他们喜欢独行独断,所以不担心被他人抛弃,因为他们从来不与他们产生太过亲密的关系;
对于恐惧型的来说,他们对这个世界充满恐惧,也对亲密伴侣充满了不信任,他们生性多疑,他们极力与他人发生亲密关系,又渴望有人会喜欢自己,关心自己。
虽然以上维度似乎很清晰地把人们的依恋模式进行了分类。
但是,我们也不可以直接简单粗暴地把某人直接归于某个类型当中,因为每个维度下面的也会分成许多的层级,比如处于疏离型和恐惧型的人,他们之间的高低分之间也会存在极大的差异。
这就需要用到更准确的测量方式去进行测试,以找出其处于维度之中的那个相对位置。
还有另一个重点在于:婴儿和成人的行为表现会反过来影响到对方对待自己的行为,这是一个双向的过程。
比如妈妈在怀孕期时保持积极、乐观、开心,那么这个孩子就比那些焦虑矛盾的妈妈生出的小孩更有具安全型依恋。
但凡事都可以改变,哪怕是一个天生就难缠、易怒的孩子,如果妈妈能够与做到无条件的爱和回应这个孩子,他们的安全型依恋也会得到很大的提升。
李雪写过一本书《当我遇见一个人》,她提出母婴关系的重要性,我们的大部份信念和价值观都源于成长的经历和经验,而原生家庭,我们的妈妈,是最初塑造出我们信念的人。
妈妈对待婴儿不同的方式,让婴儿产生不同的依恋方式,从而改变了他们的信念、行为,继而把它们复制到往后的亲密关系以及其他人际关系上。
虽然婴童时期的经历对我们来说极其重要,但这些形成的依恋模式和信念依然是可以随着我们后期的人生经历有所改变,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地学习和觉察自己。
这条路也许很漫长,但却也是重塑自己的唯一路途,而亲密关系就是最好的道场。
欢迎交流,个人微信号:ForeverLove_1999(萧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