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办公厅30日发布关于转发国家发展改革委、住房城乡建设部《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实施方案》的通知。按计划,2020年底前,一些重点城市的城区范围内先行实施生活垃圾强制分类,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达到35%以上,垃圾分类工作进入了快车道,专家表示,推广垃圾分类刻不容缓。
垃圾怎么了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生活垃圾巨增,每年全国城市垃圾的产生量大约在1.8亿多吨,农村生活垃圾的产生量大约在1.7亿多吨,而我国目前的垃圾处置能力只有2.8亿多吨,一些城市垃圾处理能力严重不足,导致城市垃圾污染问题越来越严重,已经成为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制约因素。
垃圾太多,处理能力不足。
垃圾分类的好处
《方案》要求,遵循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的原则,实施生活垃圾分类,可以有效改善城乡环境,促进资源回收利用,加快“两型社会”建设,提高新型城镇化质量和生态文明建设水平。
垃圾分类后,可实现垃圾减量、资源再利用,既省下了填埋所需土地,又减少了焚烧所产生污染,还可以变废为宝,有经济价值。
垃圾分类可以减少占地,减少污染,变废为宝。
垃圾分类现状
在北京、杭州等地,垃圾分类试点已经推行了十多年,却未见明显实效,出现许多问题。居民对垃圾分类意识跟不上,毕竟对个人来说要付出时间和精力,这是一笔成本开支。分类后的垃圾运输跟不上,有的地方虽然居民已经对垃圾进行分类,垃圾车一来还是混装。后端对分类垃圾并没有分类处理,能烧的都送到发电厂焚烧,烧不了的就送到垃圾填埋场,前期环节均做了无用功。
垃圾分类没问题,环节一多问题多。
“专家”建议
这是网络上搜到的一些建议:纸类应尽量叠放整齐,避免揉团。瓶罐类物品应尽可能将容器内产品用尽后,清理干净后投放。厨余垃圾应做到袋装、密闭投放。引导居民将分类后的垃圾直接投入收运车辆,逐步减少固定垃圾桶。某地还出台“不分类、不收集”政策。
大多人家能叠放整齐的纸都留着卖钱,不会当垃圾扔。用完的油瓶很难洗,洗干净也要浪费水,洗洁精又造成污染。垃圾密闭投放,需要专用的垃圾袋,消耗更多资源。垃圾直接投入收运车辆,想像一下,每当垃圾车来的时候,小区大门外黑压压一片人头攒动,全是退休的老头老太太,每人手里提几袋垃圾,煞是壮观。垃圾都在袋里,收运人员该如何验收?如何保证收运的每一车垃圾回去后不用再次分类?
垃圾分类好,环节一多难执行。
垃圾分类难往了谁
有人算了一笔账,每年产生垃圾多少,填埋费用多少,焚烧费用多少,这是一笔惊人的费用。
也有人算了一笔账,每年可回收快餐盒、一次性筷子、废塑料、废纸易拉罐等,可以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
如果上面这两个公式都是对的,这事就好办了,用回收垃圾赚的钱补贴处理垃圾的费用不就得了,真实情况不是这样。
有业内人士算了笔账,以广州为例,如果持续3至4年,仅垃圾袋就需14亿元,以200人配1名指导员计算,广州市1800万人,每年需花费40亿元。这样的投入,即便对于发达城市来说,几乎也是不可想象的。环卫市场大多是国营企业,经费不足才是垃圾分类工作迟迟不能推行的重要原因。
国企没钱了。
谁出钱
《方案》明确,要充分发挥市场作用,形成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按照污染者付费原则,完善垃圾处理收费制度。官方同时鼓励社会资本参与生活垃圾分类收集、运输和处理,积极探索特许经营、承包经营、租赁经营等方式,通过公开招标引入专业化服务公司。
谁的垃圾谁出钱,引入社会资本参与收集、运输和处理。
谁来分类更好
对这事,好的经济学家思考的问题是,每一件事都要考虑成本,垃圾分类也要考虑社会成本,到底垃圾分类的环节,是交给每位居民来做,还是放到工厂最后的环节里面统一处理,哪种做法成本更低?
日本的垃圾分类做得好,采用的是先由居民分类,但垃圾处理厂就主张减少甚至完全取消居民的垃圾分类,因为集中处理更有效。其中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因素,岛国地小人少,所以日本人养成了不乱扔垃圾的习惯。我国地广人多,要让13亿人都学会为垃圾分类,难度可想而知。
如果垃圾分类交给个人,他必须学习,学会了还得会拆分,有时一件垃圾上会有不同分类的东西,这是个人付出的成本。分类之后的垃圾得分开存放、分开运送,带来成本增加。最终,这些垃圾到了处理厂之后,他们还要统一处理,再分一次。
垃圾分类引入市场机制,由市场来解决是个好办法,由社会资本参与生活垃圾分类收集、运输和处理,就一定要考虑成本,成本最终都会落到居民身上,过高的收费必然导致一种新的现象:偷扔垃圾,到时再来治理又是一笔费用。
垃圾分类好,集中处理成本低、效率高。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