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亲人不在各地的守孝下葬风俗应该不尽相同,今天简单说下我们这边的风俗。
人死了,一般都会说人老了。死后在我们这边一般会放置三天,五天,七天,九天等时间不等。放置的时间都是根据下葬合适时间计算的。常规来说,现在大都是放置五天。
放置在家的时间,就是亲子守孝的日子。至亲的儿子女儿在守孝期要寸步不离的守着。吃饭喝水都有人给端过来。开锅后第一碗饭是给儿子的,端过来后要上供,在死者的供台上摆着一个小罐,每一顿都要先夹进去一些,累计到出殡的最后一顿加满。
守孝期,一般都有村里认识的人来吊唁。这种都是女婿迎来送往,吊唁的人是女,女儿就哭,跟着吊唁的人一起哭完,才能止。吊唁的是男,儿子哭,男的一般会烧纸磕头,然后女婿喊还礼,儿子止哭叩谢。然后女婿会递颗烟,和吊唁的人聊会儿。
吊唁在我小的时候看来很不可思议,门口走着的时候人们还谈笑风生,一坐下来就扯开嗓子立马开哭。哭的还特别的有节奏感,一边说话数落,一边哭。喊停的时候又能立马就停了下来。年幼的我很不明白没受委屈为什么哭的时候不需要酝酿一下,停的时候怎么可以不抽噎一下。大了或许才懂得大人是真的可以控制眼泪的。
到了晚上,就是熬夜的时间了,晚上通宵不睡。死去的人已经躺在那不吃不喝了,这时候熬夜不过是熬得香和蜡,香不允许断,蜡不能灭。这种熬现在看来是多么没有意义的事。生前照顾病人必须熬夜还有一定的意义,逝去后的熬夜熬得或许是一种惦记吧。
我们这边一般是中午下葬,在最后下葬的那一天,会有主事的人和后家,商量好入殓(入棺)的时间。后家指的是孝子舅舅家的人。如果孩子不孝顺,舅舅来了,会在这一天有惩罚。现在一般只要不是特别过分的,做舅舅的也不会特别的为难。之前的时候规定的是后家不满意,死者是不能入殓出殡的。现在大都没那么苛刻了,一般都不怎么挑剔了。
入殓的时候,会在棺里先放垫背纸七张,然后放垫背钱七个。然后铺的放上,安置死者。在放好后,会有女儿用酒去沾下脸。之前的时候是因为放置几天怕尸体腐烂,沾下。现在放置冰棺,但是这个传统也留了下来。在死者的肩上一般都会放置个肩搭,纸糊的,里边装满了五谷。寓意是离开的路上给自己备的干粮。在袖子里会有儿子女儿塞的钱,路上给难缠的小鬼儿。然后把死者的上身周边放置一些死者生前穿的衣服,下身周边放置一些死者生前穿的裤,是为了给死者带的衣服。我觉得更大的意义是为了让死者在棺中不晃动。然后被子盖上,封棺。封棺的时候,大钉子钉进去,人们开始喊死者的称谓,喊着躲钉子。钉完了,开哭,出殡。整个入殓的过程不允许喊名字,也不允许喊称谓,死者是必须全部遮掩,不让见天日。
出殡的路上,孝子在前,中间是棺,后面跟着的就是女眷。长长的队伍,如果之前有唱大戏的,唱大戏的唱,孝子们要一直哭,哭到坟上。
到了坟上,入葬的时候也是不允许喊名字,不允许喊称谓。等棺安全入土后,儿女们进墓里,要用柏树枝,倒退着扫出来,把里边尘世间的脚印全清了。然后孝子开始填土。整个墓填上之后,开始摆贡品烧香的时候,女眷们坐下来开哭。
坟上完毕回家到门口后,会有一个盆里边放着刀,然后要湿下手翻翻刀。我至今都不明白为什么要湿手翻刀。
一场丧事下来,人累瘫真的是有的。爷爷去世的时候,10多岁的我在安葬完爷爷后,整个人回来连着睡了两天。
我所描述的不过是一个大概的过程,中间的各种细节,各种规矩,还有好多好多。但是现在经历的这些,比起小的时候经历的,感觉还简化了好多。或许若干年后,流程会比现在的更简洁。不管丧事怎么一个流程,还是活着的时候多尽一份孝心,多一些陪伴,胜过死后种种种种。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