淞沪会战是全面抗战首战,从战前配备,战时指挥得失,战后影响来分析淞沪会战。
# 日军从北方侵华,为什么会爆发淞沪会战
日军蚕食中国,从东三省到华北,按照正常逻辑,从北向南稳扎稳打,为什么会在七七事变只有的一个月,突然在上海爆发最大的中日战争呢?从历史的角度往前看,七七事变只能说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但是标志着中日全面战争的事件确实上海813淞沪会战。上海是怎么打起来的,前面我们有讲过,日本对华的战略是不确定的,属于政府派和军人派,军人还分为陆军和海军派的博弈,所以各项战争都是偶发性的,包括七七事变和813之前的虹桥机场事变。虹桥机场由于日本军人强行进入被击毙,而在七七事变的背景下,中国抗日舆论强烈,再加上日本在上海只有3000人,而蒋在上海可是有三个德系装备师,还可以从全国调兵,华东是国军的大本营,于是蒋强硬回应,并主动进攻上海的日军。只是没想到日军3000人这么难打,持续了很久都打不下,直到日本政府决定增援上海,派了几个师团加入战斗,这才爆发了中日全面战争。所以这件事听起来不太像有战略性的一件事。从日本战略大事石原莞尔来看,应该从北方稳打稳扎,也有个侵华“持久战”的计划,但是挡不住军人不听指挥,狂妄自大,只知战争的胜利,不知战略的目标。从蒋后来的回忆录,有一说法是,这是蒋及其幕僚蒋百里故意这样的,意图是将日军从北向南的进攻路线,改为从东向西,这样国民政府有充足的战略纵深与日本进行持久战,同时在上海这个全世界的租界打仗,可以把英美拉进来。这个说法我一直表示怀疑,一个弱国,很难有这种战略的可执行性,战略也是被日本牵着,想到那打到哪。我的理解是日本没有持续一致的侵华战略,导致的后果是中国也没办法组织持续一致的防守战略,两支部队长期纠缠搅和,直到国际战场定了输赢,两个队伍才分开。恩,有点滑稽。
你想淞沪战争前,从1935年起,所谓持久战的三段论就一直存在,说好了持久战,为啥突然就打成了淞沪会战,导致蒋的中央军损失几乎一半,中奖少将就牺牲了14个,这不是持久战战略应该做的牺牲。所以对于统帅,战略和战术经常是脱节的,战术有各种因素和变化的影响,有时和战略不一致,而战略本身也是一种伪说法,成了才叫战略,输了叫想法,CEO统帅本人并没有那么坚信战略一定会成功。
# 如果不坚守,放弃会怎么样
事后诸葛亮来看,蒋主动进攻上海的日本人是对的,但是一旦发现日本增兵了,应该边打边退,早日转移上海南京的战略物质和工厂,如同后面的武汉,长沙战争一样。牺牲应该以一个师,两个师为底限,既能体现出抗日的决心,也有一开始就持久战的意图,同时把上海都炸成焦土得了,逼着租界的各国进来参战。淞沪战争和南京保卫战的失败,极大的鼓舞了日军全面侵华的决心。好比是生孩子顺产难过了几小时,还是破腹产了。这场仗当然是打不赢的,前面分析过了两家的军事实力的对比。
# 积极意义
这场战争的伟大意义在于它的精神意义,蒋告诉了日本和国内的军阀们几件事:一是日本我是坚决不屈服的,死也不屈服。二是我打日本是来真的,你们军阀都是口炮,赶紧tm听我指挥,进入统一战线模式。三是老百姓也看明白了谁是抗日的谁是假的,积极抗日的悲壮决心,加上一众文人的宣传与煽情,达到了动员全国力量组织抗日的组织目标。
2018.7.8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