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 || 法家的管理思想

作者: 淡水泉 | 来源:发表于2019-05-15 09:20 被阅读18次

    文 / 淡水泉

    随笔 || 法家的管理思想

    法家思想大约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当时中国的奴隶制已经开始解体,正处于由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的历史大变革时期,生产力的迅速发展促使奴隶制经济的瓦解,伴随着上层建筑的“礼崩乐坏”和生产力的进步以及封建经济的发展,新兴地主阶级的“法治”思想逐渐形成,他们主张打破传统的“礼治”,反对世卿世禄的奴隶制等级特权制度。

    分封的诸侯在建立自己国家的同时,都广开言路,改革创新以提高自己的综合实力。随着商鞅变法在秦国的成功推行,春秋时期法家思想开始粉墨登场了。但是随着刘汉王朝的全国统一,为提倡修养生息和吸取秦王朝灭亡的前车之鉴。除汉武帝外的历代君王仍然比较喜欢推行儒家的思想,所以法家影响渐渐薄弱。但就西方而言,基本上都是依法治国,一切建立在法的基础上再讲究德。而在我国,二千多来儒家思想是建立在德的基础上再讲究法。所以从现代社会的发展来看,在法家思想统治下的社会秩序,相对于儒家可能会更为理想。

    法家的代表人物有很多,以春秋战国时期的几位最为著名,他们是商鞅、申不害与慎到等,其中韩非子的理论则成为法家的集大成者。

    一般而言,法家思想有三个基本理论,首先是“好利恶害”的人性观 。法家思想认为人的本性本来都是喜欢好东西,厌恶不好的东西。所以,我们如果要他人有良好的行为,就要奖励他;要避免他人的不良行为,就要给他一定的惩罚。用赏与罚来解决这一问题最为合适。例如,商人一般都是好利的,我们就为他提供良好的政策或是为他准备一个宽松的环境,商人就会在此追逐利润。同时,商人也有很多不良的行为,我们就制定各种各样的法律,让他知道如果犯法,将会受到惩罚,这些惩罚和条文使得商人恶害,于是他便不敢去行害,因此只得做好事来追求利益。“好利恶害”是建立在人性本恶的基础之上的,所以说法则制定的关键在于赏罚分明。

    多年前,我在街头看到一本书,叫做《世界上最伟大的管理原则》,买回去看了看,是很薄的一本小册子,大概一小时就读完了。这本书中谈到什么是世界上最伟大的管理原则,总结起来就是咱们中国人常说的四个字——赏罚分明。该赏的行为我们赏,此种行为就会被重复,因为被赏了,能得到好处,以后可能就会变为很好的示范;该罚的行为我们就应该罚,如果得不到惩罚,这种行为将会不断地延展下去,最后会导致一发而不可收拾。所以,领导者必须赏罚分明。下面有一个故事,有趣地说明了这个问题。

    从前有一个苏格兰渔夫,每日白天在湖泊上抓鱼,晚上把船板收拾干净,坐在船头上一面喝酒,一面欣赏月色。苏格兰人酿造的威士忌堪称一流,酒非常美味,月色也很漂亮,因此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渔夫感觉非常好。有一天晚上,他坐在船头边喝酒边欣赏月色,突然间从水中冒出一条蛇,口里叼着一只青蛙,眼看这只青蛙就要变成蛇的美餐,青蛙就叫渔夫救他,渔夫大动恻隐之心,跟这条蛇讨价还价,说:“蛇,你干吗要抓这只青蛙呢?它多可怜,你把它放了吧。”蛇说:“奇怪,我累得半死终于抓来一只青蛙想吃掉,你却叫我放,那我放了它,会得到什么好处呢?”渔夫左看右看什么也没有,就说:“你把青蛙放了吧,我请你喝一杯威士忌。”这条蛇嘀咕着:“威士忌是什么玩意呀?不管他,反正下面还有很多青蛙,先放了它再说,先把你的威士忌喝喝看,到底好喝不好喝。”于是蛇把青蛙放了,然后就张着口在那边等着喝威士忌。那个渔夫很有信用,端起一小杯威士忌,往这个蛇的嘴里倒下去。金秋时节,这条蛇直肠直肚,一杯威士忌下肚,感觉非常温暖,于是就又沉到水下了。而渔夫觉得今天做了一件好事,对自己更加满意了,于是继续坐在船头,边喝酒边欣赏月色。 但是过了一会之后,那条蛇又上来了,口中又叼着一只青蛙。这条蛇对渔说:“来来来,我要喝威士忌。”这渔夫一看糟糕:刚才游戏规则没有讲清楚,没说只有一杯,如果这条蛇一直抓青蛙没完没了的话,那该怎么办?但是没办法,先救眼前这只青蛙再说吧。于是,渔夫对蛇说:“好,你把青蛙放了吧,我再请你喝一杯威士忌。”蛇就把青蛙放了,第二杯威士忌又喝了下去。这时候渔夫坐在船头想:岂有此理,如果这条蛇今天晚上来来去去,本人的威士忌岂不是要全送给它?正在他反复思量的时候,情况发生了变化,这次上来的不是一条蛇,而是六七条蛇,每一条蛇口里都叼着一只青蛙,因为这条蛇在水中奔走相告,说:“抓青蛙吧,上面有一个傻瓜,每抓一只青蛙,都可以喝一杯威士忌!”这条蛇是喜欢抓青蛙,还是喜欢喝威士忌呢?当然是喜欢喝威士忌,因为它知道抓一只青蛙就会有威士忌喝,于是它不断重复抓青蛙的行为。

    如果我们是一个领导者,下属来帮我们擦皮鞋,擦皮鞋就是阿谀奉承,我们会觉得很舒服,然后在他的肩膀上拍两下说“好,好”。由此他可能每天都会来,每天都夸你几句,你高兴,他也高兴,如此下去,这个领导者就危险了,因为以后你的周围肯定都是些阿谀奉承的人。那些不好此行的人们全都会离你而去。所以,有什么样的领导,就会有什么样的下属。而且你的手中掌握着生杀大权,如果不该赏的我们赏,不该罚的我们罚,这种行为推而广之,将会非常危险。由此可见,法家的思想很注重实效,“好利恶害”即是赏罚分明,对那些不良的行为、那些为非作歹的人,我们就要设定相应的惩罚制度,让人们不敢去做,从而引导他们向好的方面持续发展下去。

    其次是“不法古,不循今”的历史观。就是说要注重现实,不要一味地向以前学习。因为环境发生了变化,我们一切应以现实为主,与时俱进。例如,现在社会普遍认为死刑是不对的,是对人权和人性的抹杀,但新加坡就有死刑,除此之外还有鞭刑,一鞭打下去,定会皮开肉绽。所以,很多人批评新加坡的鞭刑不人道,但新加坡认为,这是本国的客观现实,对其有利就要去做。所以,法家最讲究实际,只要是能够防止那些不良行为发生,一些过激的手段仍要坚持去用,违法的成本越高,以身试法的人越少。不一定要以历史上或其他国家的做法为标准。

    再次是提倡“尚力”的国家观。春秋战国之时,法家的倡导者们都强调要加强国家的统治力量,他们制定各种各样的法律和税收制度,就是要使国家逐渐强大。所以,他们一般都强调国家要具备自己的实力,否则,很多事都难以完成。以色列的军队之所以能够对抗所有中东国家,基本上就是“尚力”,我们要有法律,而且要加强自己的实力。在东南亚,除了越南之外,十多个国家战斗机的数量总和才是新加坡战斗机的数量。也就是说新加坡国家虽然只有小小的六百平方公里,但它的战斗实力相当强大,假如打起仗来,新加坡有着绝对的制空权,而且它的军事基地也不在本土,分别驻守在美国、法国、文莱和澳大利亚。因此,只要战争一开始,这些战斗机将会往回飞,如此便会产生一种威慑力,这就是“尚力”的表现。如果你没有一定的实力,别人就不会把你当回事,这肯定是行不通的。

    当然法家的思想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我们要善于从正面中得到启示,也要将不妥之处作为反面教训。总结而言,其对现代企业文化建设的启示有四个方面:

    第一要强调法治精神。企业价值观是开拓奋进、勇于创新、诚实经营、信用至上,强调企业精神,要勇争第一。这些是所谓的法治精神,即一切都要有法可循。

    笫二要强调恶性管理。要求管理上制度严密、惩罚严厉、执法严格。新加坡就是这样一个国家,对恶性管理的要求相当严格。如果你在新加坡的街上乱丢垃圾,被警察逮个正着,除了罚款之外,还要你礼拜天抽两小时到公园中去扫地,而且必须穿一套劳改服装,这是很丢脸的事情。如果你再丢第二次,抓到的话会扫两天,如果你愿意天天去扫地,那尽管丢垃圾好了。可见,新加坡已经形成了一套很严密的制度。其实,这也有其非人性化的一面,但新加坡政府认为这样做比较有效,有利于严格执法。曾经有一个美国人在新加坡犯了罪,破坏了很多公物,结果被判刑6鞭,就是鞭打6下。当时美国的舆论开始大做文章,说新加坡的规定不符合人性,美国总统克林顿也为此事打电话给当时的新加坡总理吴作栋,说是否可以免掉这个人的鞭刑,吴作栋的回答是:“不可以,这是法庭判决,有异议可以再上诉一次。”结果上诉之后,大法官判减少两鞭。但仍然要执行。

    第三要强调论功行赏。用人制度要因功授官、扬长避短、不拘一格、重在实践。这一点很关键,有功劳就会被授官,法家极为讲究论功行赏,只要你有功劳就会被重用,而很少考虑其他因素有时会因此失之片面。

    第四要强调企业家精神。要求务实、小心谨慎、体道养性,同时又要有开拓创新和冒险精神。法家也有它反面的教训,例如法家思想缺乏对他人的尊重,缺乏对他人合法权益的肯定和维护,不能够平等待人,缺乏仁爱之心和对人的关怀。除此之外,法家主张轻罪与重罪同罚,有失法律的公平性,既造成管理资源的浪费,又不能以法服人。儒家思想是最反对法家的,认为法家思想只是会用强硬的手段,但人民将只屈服于其淫威之下,而不会得到实质的改善。但是,一个国家如果全部要用仁义道德来管理肯定是不行的,应该在建立法制的基础上再讲究仁义,就会比较理想。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随笔 || 法家的管理思想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uleua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