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在20世纪90年代,有人甚至认为,资本市场主要是国有企业资金纾困的平台和机制。在这样一种理念的指导下,我们对让什么样的企业上市缺乏正确的把握,加上当时的行政审批制,使得一大批完全不符合资本市场要求的企业上市了。所以,多少年来,中国资本市场都处在徘徊状态,欺诈上市、虚假信息披露、内幕交易、操纵市场等违法违规行为频发,严重扰乱了市场秩序,扭曲了市场定价机制。为什么在过去30年这样一个较长的时期里,中国资本市场发展不起来?核心在于理论上不清楚在中国为什么要发展资本市场,没有理解资本市场在经济运行中所处的地位。
2.沪深交易所建立的初衷是融资,所以在发展的相当长时间里,中国资本市场都被定位成融资的市场或企业融资的平台,这种定位差不多持续了二十七八年。这种初始的认识误区,客观上造成了中国资本市场存在基因上的缺欠:不重视财富管理,不重视企业选择标准的市场化,不重视企业成长性的选择标准。
3.资本市场出现前,企业融资活动主要通过商业银行来完成,但商业银行在功能上有重大欠缺,功能单一,惧怕风险。没有直接融资的市场,特别是股权市场,导致过去相当长时间里十分缺乏风险投资和支持科技创新的融资。很多企业都需要拓宽融资渠道,通过市场融资对资金进行长期配置,不会因为经济周期的变化而变化。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难免会有起伏,起伏时最大的压力主要来自商业银行。所以,企业希望通过市场来完成融资活动,我们把这样的过程称为金融脱媒。资本市场生生不息地发展,其实质是脱媒的结果。
4.随着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消费之后的剩余收入有越来越强烈的投资倾向。市场不发达时,金融资产种类较少,人们一般将剩余收入存入银行,通过储蓄存款来防范未来的不确定性。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人们发现,储蓄存款的收益越来越低,这种收益实际上是对近期消费的补偿,不是投资性收益。这种收益与经济增长没有关系。所以,社会必须创造一种机制,让越来越富裕的人群有投资的机会,而资本市场正好顺应了这种要求。当然,中国资本市场不是基于这个目的产生的,而是在解决企业融资难这一现实问题的过程中产生的。随着经济市场化程度的提高和居民收入的增长,对多样化的金融组合资产的需求越来越强烈。
5.核准制是发行制度的重大进步。核准制的思路是,试图让专业人员在分析企业的数据和资讯的基础上决定股票是否发行上市。这相比额度基础上的行政审批制显然是巨大进步。核准制当然也有欠缺,比如定价没有市场化。监管部门一般将20倍市盈率作为发行定价的基准,人为的、僵化的定价机制导致企业上市后连续出现10个涨停板的现象比比皆是。这种现象反映了这种发行制度有重大欠缺,于是也就出现了打新基金这种怪胎。打新基金是那个时代的产物。资本市场发行制度的改革就是要让打新基金没有存在的市场基础。打新基金是发行制度扭曲的表现。
6.关于如何改革核准制,我们探索了十多年。基本思路是,价格是由市场来确定的,不是由行政部门确定的,企业有没有成长性也不是由专家来判断的,专家只可以对信息披露和财务报表的真实性进行核查。成长性是要交给投资者通过市场机制来判断的。让发行委的专家把好这个关,目的是善意的,但结果不一定好。有时候目的善意但方法不对可能会带来更糟糕的结果。我们做很多事情的出发点和目的都很好,但方法错误,结果适得其反,所以方法很重要。方法要尊重自然规律,尊重常识。资本市场的制度、规则设计要符合资本市场的本质要求,符合经济规律。资本市场的进一步发展要求对核准制进行改革,呼唤注册制。
7.首先,对于中国为什么要发展资本市场,现在已经有了一个正确认知:正在从以融资为主甚至以纾困为主的落后认知,转向资本市场是现代金融体系的基石和核心的正确认知,这种认知的转向对发展中国资本市场非常重要。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需要金融的结构性改革,并据此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这其中,如何构建现代金融体系非常重要。现代金融体系不是装修豪华的商业银行,而是功能齐全、透明度高、资产有成长性、具有良好流动性的资本市场。这样的资本市场是现代金融体系的基石和核心。具有这种基石和核心的金融体系有较好的分散风险功能和风险定价能力。风险定价能力是衡量一个国家金融是否发达和先进的最重要指标。缺乏风险定价能力的金融体系是落后的,将存在潜在的、巨大的金融风险或金融危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