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古代文化
【历史】刘禅时代(19)

【历史】刘禅时代(19)

作者: kentarou | 来源:发表于2018-01-22 08:45 被阅读0次

    甘露之变

    公元258年对于魏蜀吴三国来说都是一个重要的年份。魏国经历了诸葛诞叛乱,司马昭镇压了叛乱,标志着支持曹魏皇室的武装力量基本清楚,魏国已经完全进入司马家时代。蜀国陈祗去世,黄皓抬头,标志着国政开始迅速下滑,无法挽回。而吴国则是在孙休带领下再次将旁落多年的皇权夺回,从而让吴国再度步入正轨。事实证明,吴国是三国中最后一个灭亡的国家(被晋朝所灭,非魏国)。

    自从黄皓掌权开始,姜维失去了朝廷内的重要支援,他自己的嫡系都在外地,刘禅又是个小富即安,没有上进心的皇帝,因此他的北伐主张已经得不到重臣的鼎力相助,于是他消停了,足足四年没有对外用兵。

    蜀国消停了,吴国重新走上正轨,但此刻的魏国有一个人越来越不安,他就是皇帝曹髦。

    六年前,十四岁的曹髦被司马师立为皇帝。司马师的本意是找个年少的皇帝便于操控朝政,事实上也做到了这点,不过他似乎过于轻视了这位少年皇帝。

    曹髦相当聪慧,到什么程度。登基后不久,司马师曾经问过中书侍郎钟会关于曹髦的情况,钟会说了八个字“才同陈思,武类太祖”。

    陈思就是陈思王曹植,太祖就是魏国太祖曹操。

    司马师听了,半晌不语,然后轻轻地说:“若真如此,真乃社稷之福。”

    当然司马师内心的真正想法谁都知道。

    曹髦小小年纪能得到如此评价绝非简单的恭维之语。

    虽然年少,但是由于过早目睹了家庭变故、宫廷争斗和皇室日衰的政治现实,他显露出了与年龄极不符合的成熟和世故。

    当他接到太后懿旨前往洛阳的时候,群臣在城门外跪拜迎接。而曹髦也向诸人还礼,官员们大吃一惊,说:“君不拜臣,主上不可乱来。”曹髦轻描淡写地说:“我并未登基,同样是人臣,岂能不拜呢。”

    来到皇宫门口时,曹髦又下车步行。官员们一看,忙说:“天子可驾车入宫。”曹髦则说:“我受皇太后征召而来,尚不知是为何事。”于是执意步行前往太后寝宫参拜。

    曹髦谨慎得体、大方稳重的言行赢得了朝野的一片称赞。

    他本身学识渊博,擅长书写诗文,绘画也相当不错,琴棋书画皆擅长。他对文学及礼仪极为重视,一直与文官讨论相关话题,并不断地对不足之处进行修改完善。他还主动设立三老五更,为德高望重的退休老干部提供优厚的待遇。因此虽然年纪十几岁,但得到了文官集团的一致拥护,不过此举也让司马昭开始对他有了猜忌。

    这里要说说三老五更,这是什么制度呢。

    在古代,为了卓显德高望重的高官,特别是老官,也为了显示皇帝虚心受教的态度,设立了三老五更。明确规定皇帝要以父亲的地位侍奉三老,以兄长的地位侍奉五更,尊养他们。

    皇帝向他们表示敬意时,需要跪拜,三老五更吃饭时,皇帝亲自割肉,蘸酱,送上,吃完后皇帝还要亲自跪拜送三老五更回家。由此可见在古代,特别是元代以前,君尊臣卑的情况远远不像想象中的那样。

    蒙古人统一中国后,废除了汉族很多优秀传统,在他们眼里,这种严重委屈皇帝的行为绝对是大逆不道,要彻底废除。

    后来的明朝在某些程度上恢复了民重君轻的思想,看过当年明月写的《明朝那些事儿》的读者应该都知道,明朝的皇帝其实每天过得提心吊胆,言官们极其活跃,经常把皇帝骂的狗血淋头。

    不过到了清朝又彻底沦落了。

    清朝的满族统治者,为了皇权的不被旁落,对汉族进行了极大地改造,包括剃发、文字狱等等手段,使得中华文明受到极大的破坏。事实证明,清朝统治中国后,中国的国力就开始直线下落,而此时的西方,不列颠王国正经历了工业革命,成为新的世界霸主。

    清朝对汉族的长期高压统治,也使得很多汉人丧失了本性,逐步成为满清的奴才。其中前期的范文程、洪承畴等都是杰出的代表,即所谓的汉奸。

    到了中期,最突出的代表无疑是张廷玉。

    张廷玉以其出色的能力,忠心耿耿的态度,侍奉雍正十三年,官居保和殿大学士(内阁首辅),可谓是位极人臣。雍正死前遗嘱张廷玉死后配享太庙,整个清朝只有他一个汉人得到该荣誉,所以也可以称他为清朝汉族第一人。

    当然了,张大学士得到这些荣誉所付出的代价是巨大的。

    到了乾隆上台后,某天突发奇想,想恢复汉族的三老五更传统,此传统自从元朝开始已经消失快五百年了,乾隆能有这个想法还是相当不错的。

    既然是汉族传统,自然就去咨询汉族第一人张廷玉的想法。

    张大学士直截了当地对乾隆说,此乃古礼,古人思想古怪,搞出这种大逆不道的形式,让皇帝蒙羞,早就该废止。现已停止五百年之久,如今岂可再开此不良风气云云。

    于是乾隆打消了这个念头。

    张廷玉以其忠心的奴才姿态赢得了满清帝王的赞赏。

    时间再回到三国,当时受封三老的是王祥,五更的是郑小同。

    王祥就是非常出名的卧冰求鲤的主人公,为了母亲能吃到活鲤鱼,他不惜躺在冰上,用体温来融化冰块,然后捕鱼,可谓是孝顺之至。

    而更令人惊奇的是,这个母亲并非王祥亲妈,而是后妈。这个后妈之前对王祥一直很不友好,但王祥以德报怨,侍母至孝。

    于是王祥的事迹流传千古,美名远扬。

    受封五更的郑小同具体事迹不详,只知道他是帝师(曹髦)之一,不过能做到这个位置他的为人可以想象。

    但是讽刺的是,郑小同最后是被司马昭无耻地杀害了。

    那天郑小同有事去拜见司马昭,双方聊谈甚欢,司马大将军估计茶喝多了,就去上了厕所。

    回来后突然想起来办公桌上有大量的机密文件,这下司马昭忐忑不安,就问郑小同有没有看过那些文件。

    郑小同回答没有。

    司马昭思索再三,为了确保信息安全,决心杀了小同。

    杀之前,他对郑小同说:“宁可我负你,也不能你负我。”

    这句话和曹操的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如出一辙。

    虽然聪颖无比,可惜大权旁落,大事都由不得自己做主,情形与之前的孙亮孙綝如出一辙。

    司马昭给小皇帝定的角色是人偶傀儡,他则是幕后的操纵师,一个动手,一个表演,官员是观众,票房必定大卖,收入丰厚。

    可是时间长了,小皇帝不甘心一直做着人偶,也想角色转换,由台前转移到幕后体验一下。

    当然这种换角与现在的换工作不同,具有极大的风险(生命危险)。

    到了甘露五年(260年),人偶皇帝曹髦实在忍不下去了,决定主动换角。

    因为在那一年的四月,在群臣的鼓动下,小皇帝被迫封司马昭为晋公、加九锡,此时已经到了忍无可忍的地步了。

    五月初六晚,曹髦安排亲信护卫李昭、焦伯部署兵士,准备讨伐司马昭。同时紧急召见侍中王沈、尚书王经、散骑常侍王业前来觐见。

    三人到来后,礼毕,曹髦不说废话,第一句便是流传千古的歇后语:“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三人一惊,尚未回话,曹髦继续说:“我忍受不了他的羞辱了,不能坐等被他废黜。就让我们君臣在今天解决此事。今日当与卿自出讨之。”

    三位王大人听得目瞪口呆,半天说不出话,许久,尚书王经回过神来,开始劝说小皇帝。说司马昭已经掌控朝政多年,上上下下特别是军队都是他的人,陛下您要讨伐他没有足够的兵力,冒冒失失地前去只是羊入虎口,九死一生,凶多吉少之类。

    王经就是五年前的雍州刺史,当年在姜维北伐的时候自我感觉良好,冒失地与其交战,结果一战便伤亡数万人,创下了魏蜀之间的记录的那位。

    后来上司陈泰替他解围,战后总结时,本应处斩的王经打通关系,逃过一劫,回到京城做官。这几年混得还不错,如今任职尚书,和皇帝曹髦走的挺近。

    应该说王经的话是句句真理,现在的形势的确不能马上摊牌,那样做只有死路一条。

    不过小皇帝已经顾不得那么多了,只见他从怀里掏出圣旨,狠狠地往地下一掷,说到:“不必多言,就这样决定了,死就死怕什么,何况并不一定会死。”

    随后曹髦前往拜见太后,之后带领侍卫、官僮数百人,前往讨伐司马昭。小皇帝身穿战甲,手持宝剑,大呼杀贼,估计中国的历史上是首次出现这种情景。

    王业、王沈一看,这时候必须马上确定自己的立场,是跟随皇帝,还是跟随司马将军。由于双方的实力相差太远,他们很快就决定向司马昭去报告,以免灭族之灾。

    走之前,他们问王经去不去,王经正色答复他们:“我的主子自始至终是皇帝,而不是什么大将军,主忧臣辱,主辱臣死,我是决然不会去的,你们去吧。”

    王经的忠义之举令其流芳千古。

    曹髦的军队一路向北,正巧遇到了入宫的司马伷(音同宙),他是司马昭的弟弟,看到皇帝众人这幅情景也傻掉了不知如何是好。

    曹髦此时高呼:“朕是皇帝,你们难道想弑君吗!”

    司马伷一行人于是纷纷走开了。

    曹髦旗开得胜,信心大增,加速向司马昭处前进。

    但此时的司马昭已经得到王沈、王业的告密,了解了小皇帝的动向,于是集结军队准备干仗。

    总负责人是亲信贾充,他带领的军队战斗力很强,绝非曹髦的那些杂牌军可比拟,正常情况下可以秒杀对方。

    不过曹髦是先锋,冲在最前面,还是一路高喊:“我是皇帝,你们退开!”

    众将士看到皇帝,又不敢上前了,生怕伤到天子,于是只能后退。

    曹髦不断向前,士兵们一直退后。

    贾充看傻了眼,这样只挨打不还手的打法,任你是少林寺武僧总教头也要被打死,再不想办法解决,估计自己连同司马昭真的要玩完。

    此时他的一个部下问他该怎么办,贾充便狠狠地盯着他说:“司马公平时养你们是为了什么,不就是今天吗?”

    这位名叫成济的部下也真是和当该死,他四肢发达头脑简单,一听上司发话了,知道该怎么做。不过他还有一点点智商,又问了一句:“要死的还是要活的?”

    贾充已丧失了理智,说到:“只要死的!”

    于是成济带着兄长成倅(音同脆)手持长矛冲向皇帝。

    来到皇帝车前,曹髦还是那句话(真以为自己是不死之身了):“我是天子,贼臣岂敢无礼!”

    成济不说废话,一矛刺了过去,曹髦挥剑抵挡,无奈对方力气太大,从车上跌落下来。

    成济反应很快,冲上去再补一矛,刺穿胸背,曹髦当场死去。

    曹髦是三国时期唯一的在任而被杀的皇帝,他的不畏强权,不坐以待毙的行为得到了后世的传颂。

    皇帝被臣子所杀,震惊了整个魏国上下。司马昭的叔叔司马孚得知消息马上赶赴现场,捧起曹髦的头,枕在自己的大腿上,失声痛哭:“让陛下被杀是为臣的罪过。”

    司马昭出场了,他不能不出来,虽然整个事件从头到尾他都没有参与,连人都没出现,但皇帝是指名道姓去找他决斗的,对抗皇帝的贾充是他的亲信大总管,杀皇帝的成济是他的门客,所有的人都认为他是幕后主使。

    他也和其他大臣一样,先是假惺惺地去皇帝尸身旁大哭一场,随后便召集大臣,成立曹髦同志治丧委员会,开会讨论具体善后事宜。

    大臣们来到会堂,由于绝大部分的官员都已经见风使舵转投司马昭旗下,所以对这个事件十分平静,没有太多的争议,唯司马将军马首是瞻。

    不过毕竟是刺杀皇帝这种大事,必须要大臣们全力支持,也要给天下民众一个交代。

    司马昭回顾四周,发现有一个人没有到来,不禁令他有些忐忑不安。

    这个人就是尚书左仆射陈泰。

    和王经一样,陈泰在五年前的姜维北伐中担当重要角色,成功解围,回朝后得到晋升。他从小和司马师司马昭兄弟关系密切,又是托孤大臣陈群长子,地位十分显赫。

    不过在对待曹魏皇室这点,两人有着根本性的分歧。陈泰对魏帝是十分忠诚的,发生这种事情令他悲痛万分,所以连司马昭的传令也不理睬。

    司马昭无奈,想尽办法,最后请了陈泰的舅舅荀顗(音同倚)去请陈泰过来。荀顗是魏国元老荀彧的儿子,对司马家非常忠心。

    陈泰一见荀顗便大哭,说:“人们都说我可以与您相提并论,但今天的事来看,舅舅不如陈泰。”荀顗脸色通红,十分尴尬,话也说不出。

    但陈泰思前想后,为了给皇帝讨个公道,最后还是去了。

    司马昭见到陈泰,大喜过望。由于大家都是几十年的故交了,所以客套话全部免除,直接进入正题。

    昭:“玄伯(陈泰字),你说天下人怎么看我呢。”

    泰:“要解决此事,唯有将贾充灭族,方能稍稍平息天下人之议。”

    昭:“······”

    司马昭对这个提案十分为难,为什么不能处死贾充呢。

    因为贾充首先是司马昭的贴身亲信,大管家。其次是司马昭的亲家,他的一个女儿贾褒嫁给了司马昭的次子司马攸,另一个女儿甚至嫁给了他的孙子司马衷(长子司马炎的儿子)。

    这样一个人怎么能处死呢,于是司马昭极其为难地再问:“可有其他方法,比如杀别人?”

    陈泰猛地抬头注视着司马昭,坚定地说:“我只知道比这个更严重的处理方法。”

    司马昭一惊,陈泰的意思很明确了,不杀贾充,那只能杀比贾充还要高的大官,贾充的老大不就是······

    司马昭眼看无法收场了,于是狠下心决定迅速摆平此事。

    他找到郭太后,逼迫太后以她的名义下旨,内容自然是颠倒黑白的诬蔑曹髦之词,把曹髦描述成比曹芳还要无能的废物,重点突出想刺杀司马昭一事,最后结论:判处死刑,剥夺皇帝称号。

    那毕竟之前做过皇帝,现在被杀总归要找个人来负责,贾充不能担当此重任,于是就把实际动手的成济、成倅两兄弟来背黑锅了。

    成济杀了皇帝,本还在等着封赏,结果等来的却是死刑判决,换了谁都要发疯,可怜做了冤大头。二人不服罪,裸奔到自家屋顶,在上面大骂司马昭,这个场景有多么震撼,想想都忍不住要笑。

    司马昭得知后暴怒,气急败坏之下命令士兵直接就地正法,免去了他们的差旅费。于是士兵们在下面乱箭将成济兄弟射死。

    此外,王经由于没有及时向司马昭告密,事后追责被视为对司马昭的叛逆,于是被判处死刑,灭族。

    而陈泰则由于此事过于伤心,没多久竟然悲痛过度而死了。

    曹髦的死也代表着曹魏家族的彻底没落,之后完全就在司马昭的阴影下度过了五年时光,随后亡国。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历史】刘禅时代(19)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ulnka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