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嬴政,13岁称王,21岁亲政,22岁剿灭嫪毐叛乱和罢免权相吕不韦,24岁推行一统天下战略,38岁统一六国实现帝业。
从此,中国历史结束了长达500余年的诸侯王国分治时代,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封建君主制王朝,可谓名副其实的始皇帝。
武略上,更是兵锋所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可谓武功赫赫。南征岭南百越,收为版图;北攻匈奴于塞外,置44县1郡;迫使匈奴单于“头曼不胜秦”北迁十数年不敢来犯。同时,又大力开发北疆、西南之地、修筑长城等,均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之后,又统一了度量衡制度和货币制度;修筑了以国都咸阳为中心,四通八达的驰道,可谓中国历史上最早的高速公路雏形;统一了文字“隶书”,奠定了楷书的基初等一个个辉煌成就,尽皆被世人所称道。
但是,令人非常遗憾的是,就在公元前211年十月,始皇帝死后的次年七月,幼子胡亥在赵高和李斯的拥护下继承帝位,名为秦二世,秦王朝仅延续三年便宣告灭亡。
为何会出现这样的结果?
皆因始皇帝,惩错一子、用错两人。反之,也许历史将被改写。
其实,始皇帝有一长子,人称公子扶苏,刚毅勇武,为人仁和,并具有深远的政治卓识,只因其上书劝谏父皇:天下初定,人心未附,不可因儒生效法孔孟之道,便对他们进行严厉惩处,这样容易造成社会动乱,恳请陛下三思。意即:反对父皇“焚书坑儒”,反对父皇 “重法绳之臣”,这不明显的和父亲不是一条心吗。
因此,始皇帝大怒,当堂令其前往上郡,辅佐大将军蒙恬,督导长城修筑。此后,扶苏面对匈奴之敌,常常身先士卒,并多有建树,大将军蒙恬和诸将士尽皆赞誉不绝。
也许,始皇帝还有一层意思,可能认为扶苏性格太过仁和,不利统治天下,所以想令其在军中历练一番。其实,从扶苏之名的由来,便可知始皇帝对扶苏的喜爱之情和寄予厚望,也因此才准许其上朝参政。又因为,扶苏来源于《诗经》中的《山有扶苏》,有枝繁叶茂、人丁兴旺之意。但是,这一场历练竟成为了始皇帝的人生诀别,并且葬送了大秦帝国的大好江山。
公元前210年,始皇帝出宫巡视辖地,中途突发重病。因此,死前留下遗诏,意为传位扶苏。但是,中车府令赵高,却私行藏匿,后伙同丞相李斯将始皇帝的遗诏毁灭,并对外声称始皇帝留有遗言于李斯,命幼子胡亥继承皇位。于是,次年七月,在赵高和李斯的拥护下,胡亥顺利继承了皇位,称为秦二世皇帝。
当其上位后的第一件事,便是以扶苏身处边疆军中,不但毫无攻打匈奴战功,还有图谋不轨之心为由,逼其自杀。大将军蒙恬多番劝解,认为其中有诈,不可听信。但是,性格纯厚的扶苏,依旧认定皇命不可违,遂自尽而死。
至此,大秦王朝的最后希望也随之破灭。也因此,王夫之《读通鉴论》中叹道:“商始兴而太甲放,周始兴而成王危,秦并天下而扶苏自杀,汉有天下而惠帝弗嗣,唐则建成死于刃,宋则德昭不令其终,汔乎建文之变而憯尤烈。”
也许,有人会说,扶苏明显的有点懦弱,一纸赐死诏书,明显有诈,还要自尽。但是,由此也可知扶苏的性格纯良,这样的性格在乱世确实不太适合,但对于刚刚一统的秦朝来说,反而正好适合。因为,这时的天下,已经历的混乱的春秋战国时代,好不易容天下一统,对于百姓来讲,最需要的就是,休养生息,民生安定。
同时,更大的可能是扶苏不想引起兄弟相残,更不想引起刚刚一统的秦国因为内斗,又将四分五裂。这样的结果,绝对不是性格纯厚的扶苏愿意看到的,如果能牺牲自己一个,而保住嬴家基业,岂不是最好的结果。
从扶苏明知秦始皇的性格特点,依然不惧被其所惩,也要极力当堂指出始皇帝的过错就可以看出,只要是自己认为正确的事情,就会去坚持,那怕因此而失去性命。
这也不正应了时下人们常讲的一句话“合适的,就是最好的吗。
之后,昏庸无能的胡亥,听信赵高和李斯的谗言,将所有兄弟姐妹尽皆逼死。其中,更加令人发指的是,竟然将数名姐妹用石滚碾死,场面血性残忍,见者无不泪下。接着,又逼死朝中栋梁蒙恬、蒙毅、冯去疾、冯劫等重臣。
从此,朝在大权皆为赵高、李斯所把。谁知,赵高依旧欲壑难填,为了能独掌朝权,又以多项罪名教唆胡亥,对李斯处以极其残忍的“具五型”。意思,先在脸上刺字进行侮辱,接着割掉鼻子再行侮辱,后砍断双手双脚,并拦腰斩断,最后将尸体剁成肉泥。可见,古代政治斗争有多么的残酷与冷血。
到了公元前207年,由于胡亥的昏庸无能,又残忍冷酷,而赵高更是一个只会私斗的小人,更无政治眼光和管理天下的能力,最终引发了陈胜、吴广的农民起义,天下动荡,原六国贵族尽皆起身反抗暴秦。当胡亥明白过来,这一切的背后皆为赵高所为时,又被赵高先下手为强,遗女婿阎乐闯进宫中,逼迫胡亥自尽。
至此,曾经璀璨闪亮的大秦帝国轰然倒塌。
所以说,秦始皇人生最大的败笔,就是惩错一子、用错两人。如果,当初将公子扶苏留在身畔,又怎么可能轮到昏庸无能的胡亥上位;如果当初没有看错赵高、李斯的本来面目,胡亥又哪来的机会上位。
看来,人生看人识人用人,是多么高深的一门学问啊。
图片来源网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