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继续做好统编小学语文教科书的宣传和使用工作,传播统编小学语文教科书的正能量,促进广大教师积极研究课堂教学,不断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在教育部教材局的指导下,人民教育出版社于2020年12月5日至6日在福建厦门召开了“第二届全国统编小学语文教科书优质课教学观摩展示活动”。
会上,义务教育教科书编者分别对优质课教师的说课进行了点评和指导,看了网上直播之后,收益颇丰,分享两个观点。
郑宇老师在评课时,讲到的第一个观点是:有所为,有所不为。顿时,激活了每一位观课者的思路,大家一定会取得一致性的意见。
郑宇老师为什么提出这样一个观点呢?首先,是围绕本次活动的主题阐述的。本次活动的主题是“长文短教,难文浅教”。统编版教材使用之后,有人提出“课文长,学生读不完”“课文难,教师不好教”等问题。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针对这些所谓的问题,又如何去解决?编者给出一个较好的解决方案,面对篇幅较长的课文需要用“短教”的策略,面对较难的课文需要用“浅教”的策略。
怎样实施“长文短教,难文浅教”的策略呢?首先要在“短”字上讲策略,还要在“浅”字上做文章。郑宇老师的观点是:找准着力点。如果学生面前只出现一篇文章,没有一点儿阅读要求,那不是教材,更不是学材。所以,“短教”、“浅教”的策略,应该体现在阅读的重点上。重点在哪里?有三个地方足以体现:一是“单元导语”,二是“课后训练题”,三是“文前提示语”。着力点就是指学习的重点,也是统编版教材对学生的基本阅读要求。
掌握阅读课文的重点,需要理解编者的编排意图,找到阅读重点;需要参阅《教师指导用书》,确定阅读重点;需要结合学情,制定阅读重点的策略。之前,我在一些讲座中,例举统编版教材三年级上册《童话王国》单元时,每一个课时学到哪里为好?用了几个“学生领悟到此,够了”,说明学生在学习阅读重点的时候,师生双方不要“越位”,也不能“缺位”。
“长文短教,难文浅教”是陈先云理事长倡导的,是一种很好的阅读策略,是系统论和方法论的高度统一,具有极高的权威性和指导性。
会上,陈先云理事长针对目前的阅读教学现象,特别指出:教师是理性的,学生是感性的。
确实是这样的,有的教师说教材难教,但也有的教师说教材没什么可教。其实,还是“定位”有问题,相对应的策略肯定也有问题了。同样一篇课文,如果不按照教材的编写意图来学,教师的理解程度绝对与学生的理解程度不一样的。我们老师不能把自己的理解强加给学生,要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找到“儿童最近发展区”,按照教材要求,转换到学生理解的最佳程度。
理性是建立在感性基础之上的。理性和感性与年龄有较大的关系,不同学段的学生,他们都具有“理性”与“感性”之分。教材在编排上是比较科学的,调整后更为明显。
“教师是理性的”需要做出“理性”的思考。这些“理性”的思考如果变成教学行为,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就是一种策略。这种策略完全是为学生赋能,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提高学生的阅读素养。
面对“长课文”,教师则不能“长文长教”,需要“理性的短教”。面对“难课文”,教师则不能“难文难教”,需要“理性的浅教”。
“学生是感性的”需要做出“感性”的认识。改变事物从认识事物开始,了解事物的规律,揭示事物的本质。
“学生是感性的”需要从兴趣入手。感兴趣是感性的关键点。
面对“长课文”,学生则不能“长文长学”,需要“感性认识”。面对“难课文”,学生则不能“难文难学”,需要“感性浅学”。
我想:无论是“长文短教”,还是“难文浅教”都要在阅读重点上,建构阅读体系,实施策略阅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