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艺术精神2

艺术精神2

作者: 握好倾斜的伞 | 来源:发表于2023-07-22 16:59 被阅读0次

    《艺术精神》主要收录有亨莱作于20世纪10年代的文章、致艺术院校师生的书信、演讲稿,书中内容并未形成严密的体系,读者阅读时能随心所欲、不受编排顺序的禁锢,豆瓣这条短评十分贴切:“这些短章可以像画作一样挂在墙上,供学生徜徉期间,时而停下来做个速写”(@ malingcat)。不过也因为如此,内容或多或少重复,加之“老生”语调,或许会教人厌他的噜苏;可是看到“每位同学都要熟悉……”,不觉莞尔,又绝无故弄玄虚,纯然是一个真诚的教画先生了。

    亨莱从画家的角度,涉及造型艺术的实际形式,但用意绝非在单纯的技法,而是“发掘出其敏感的本性和审美想象力”,“美是观者脑海中愉悦的感觉”(P87、88)。他写色彩、块面、线条、笔触,谈头部与背景、姿态与空间,用的最多的词大概是“流动”,绘画顺应着画家的感觉,而非在条条框框的甬道内木然前进。“我并不是建议做一个‘受科学束缚’的艺术家,而是做一个不受无知束缚的艺术家,一个理解他所用的方法的艺术家。”(P187)亨莱是反学院派的,反对其中机械描摹的部分。这或许也与摄影术的普及有关,他将纯粹技巧的摹写与摄影术等同,而真正的艺术(或“高级艺术”)并非物质主义、只摹仿表象,而是记录画家的情感、阐释其中的精神,当时逐渐程式化、失却精神的印象派也就被目为新的学院派。

    外封底图所采用的《爱尔兰小女孩》(Little Irish Girl, 1913) via. Sothebys

    与马修·阿诺德的文学观相似,亨莱将艺术与人生美育结合,于是蓬勃的大词诸如爱、幸福、自由、心灵、生命、表达自我、伟大精神,比比皆是。所谓艺术精神——真理建立在对人性的信仰之上,艺术家是“真正生活的人”(P195),艺术创造是感受生活的途径亦是感受的结果,因此《艺术精神》开篇便是《做自己心中的艺术家》。他冠艺术学院以“工厂”之名,认为学院式的机械抹杀了艺术,只不过,真正文化工业生产的工艺美术则几乎未收入亨莱眼底。

    艺术精神放置于实际,亨莱意识到艺术需要表现某种时代特质:“当今最好的画作中最好的东西是用以前的方法不能捕捉到的,也不能靠过去画家所惯用的元素来实现。……我们在各处朦朦胧胧感受到的、有时非常微弱的某种东西。”(P65-66)彼时他亦是垃圾桶运动(Ashcan art movement)的领队,画下美国城市的角角落落,从中发掘出绘画的“美国性”。“我们生活在一个奇怪的文明社会……头脑和心灵充满了恐惧,充满了矫揉造作……常常连美都认不出来”(P173)。

    Snow in New York, 1902 via. Wikiart

    同时,我们也能看到些前瞻性的论述。“艺术的一切表现都不过是人类精神前进中的里程碑,朝向那尚待被感知,远未被把握的东西”(P69),通常认为的“现代艺术之父”塞尚的绘画,在他眼中是“对更真实的认知的追寻”。“未来伟大艺术家们的语言会更简洁,会更少去描摹……将有一场与含糊不清的斗争”(P46-47),20世纪初,艺术在实验室般的巴黎层出新奇,1917年在纽约展览的《泉》则又将源出观念艺术的滥觞。他又觉得“巴黎的沙龙和大规模年展是对艺术有害的机构”(P153),80年代开始,艺术领域出现“策展转向”(curatorial turn),这一过程仍未停歇。

    《艺术精神》中译可见陈琇玲、孟宪平、张婷三种,南大社为新出的张译。手头只有一本,翻译好坏一时难以比较,南大社此书装帧却颇为别致。20*11.5cm的独特尺寸,加上红色腔背硬装和厚实的内页,阅读体验极佳。可惜书中配图黑白印刷,囿于纸幅尺寸偏小,聊胜于无。

    【片段选读】

    艺术是持续的

    我觉得巴黎的沙龙和大规模年展是对艺术有害的机构。艺术不应该被隔离集中到一年中某六周的时间。艺术应该是持续的;展览应该是小型的。每个人都喜欢第五大道,因为画商的画廊里有一系列小型展览。我们喜欢这所有的展览,因为它们没有超出我们的承受能力,因为它们被分成小组,一个画廊一个小组。因此,比起它们一起挤在一个大杂烩里,我们能看到更多东西,享受到更多乐趣。第五大道上的艺术是持续的,我们在那里,一年四季都能有所发现。

    大展不应该是人们所期望的。在世界各地,艺术已经变成了一个带着沙龙的三环马戏团。对现代艺术史熟悉的人都知道,“沙龙画”是一种特殊的、生长非常茂盛的杂交品种。

    (《一幅草图》,第153页)

    美在于对象吗?

    艺术家有时会被问道:“你为什么要画丑陋而不是美丽的事物呢?”在判断什么是美什么是丑时,提问者很少会犹豫。对他来说这已有定论,他觉得美是一个既定的事实。他还认为美在于对象,而不在于表现。那么,他应该为伦勃朗画的绅士肖像付高价,而对伦勃朗画的乞丐厌恶地转身而去。幸运的是,我们距离伦勃朗的时代已经非常久远,所以没有发生这种事;而这两个人,绅士和乞丐,现在在上好地方的墙上并排挂着。但人们并没有领悟,美在于对象这种想法依然还在。

    画家想把这个婴儿画成他所看到的穿着平常衣服的自然模样。孩子的母亲想让他/她穿上新衣服,戴上新帽子。结果除了看到婴儿四英寸大小的小半边脸,其他什么也看不到,剩下的全是新衣服。

    一天当中,有许多东西流逝。

    (《艺术的个性与自由》,第162页)

    埃尔·格列柯

    他的作品示范了应如何构图,也就是说,他把各种力组合在一起,构成了一个伟大的整体。通过积极的掌控、协调,实现了画面整体的连续性。他的作品内部相互重叠、相互作用,如同小溪。作品中向上的运动宛如一团火焰,他还大量利用了光的运动。

    格列柯《揭开第五封印》(The Vision of Saint John, ca. 1608–14) via. MET Museum

    你画下的每一笔都是建构的一部分。所有与基本思想无关的东西都会破坏画面。构图原理应是发展原理,作品中要有发展的精神。艺术家必须投入他在自然界看到的力量和能力,他必须看到可以建构的元素。从画布的一角开始画她脸上的红晕,这就是构图,然后就有一股力量贯穿画面。因此,好的构图是意志的表达。要有进展意识,艺术家要会运用自然规律。发展等于美。所有的结构都是由变化构成的,也就是说,变化是建构的因素之一。

    注意,构图是你个性的表达。不要看事物的本来面目,要看你眼中它们的样子。

    模特的线条是构图的要素。你在大我或小我中转变时,线条也随之变化。你用这根线条是为了加深印象。尽力看见真实的东西,而不是表面的东西。一个孩子透过表面或事实看到了真实,但后来在艺术学校里,却被教导去看表面的线条。不要再摹写表面了,你不能只看见你的对象,而要将它看透。

    一幅画中不必满是事物。日本人欣赏简单的比例,但我们周围从来都充斥着琳琅满目的东西,因此欣赏不了日本的建筑。我们在纽约的大部分生活都与他们的简单原则直接相反。

    好的构图就像一座吊桥,每条线都增加了力量,而没有带走任何力量。正如惠斯勒所说,一件艺术品从一开始就是完成的。如果只有十根线条,那么这十根线条是你领悟最深的那些。构图是一将样东西放在结构中正确的位置,使它能自由实现最好的自己,这是对事物关系的正确认识。

    让线条互相碰撞不是构图,线条之间的关联必须要有目的。

    获得掌控观者的艺术,那就是构图。

    确定你的构图是为了表达自己,不是为了构图而构图。

    每个部分都应该和另一部分紧密相连,引导观者看完整个画面。

    不要让画布上的空间显得空洞。

    装饰不是拉平物体,它是建构。


    为了欣赏《性与艺术》发现的这本宝书,作者从创作手法的角度去阐释绘画中的每个元素,辅助图册的旁注解说,一切忽然显得有意义起来,不是教科书式的标答灌输,而成为获取美、获取快乐的主动探索。

    艺术教育是个有意思的“推拉”过程,既要让艺术走下神坛,惠及众生,又要保持美的距离,避免庸俗化。

    在这本书中,艺术精神是关乎幸福的指数,完成人的身心全面发展,成为富于创造、不断探索、大胆并善于自我表达的生命体。创作涉及深度观察、深刻感受,以及自我状态的完整记录,展现其人格、头脑和心灵。

    艺术精神是团结的力量。人们通过艺术摆脱时间和空间的阻隔,建立起理解和知识的神秘纽带。欣赏艺术也是与高尚的人谈话。

    艺术是现实有意识的再现,符合表达之物和作者存在状态的连接,美的感受在认识到事物的正确关系和含义时发生,并实现自由。作品因画中人物的逼真还原,而显得亲切生动。

    艺术还是打开底层逻辑的钥匙,除了理念和技法教学,作者还会偶尔吐槽一句:“作品反复无常正是由于没有重视价值。反复无常的政府也是如此。”可爱死了。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艺术精神2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unvxp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