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图的结构思路来自易仁永澄
秉承的原则是:先抄再抄还抄不停抄,抱紧永澄大腿,把《如何阅读一本书》看完读懂
〇、为什么要读《如何阅读一本书》
1、想法:
- 年初在永澄老师举办”领读《如何阅读一本书》“活动时,我犹豫了,好像今年的目标里,参加读书活动(且用那么长时间!)不在我的计划内。
- 那时对易仁永澄还停留在“哦大神好厉害,是不是要敬而远之,以免看到我很差啊?”的印象里。(小我的想法)
- 一本工具书而已嘛,我感觉自己的阅读面还挺广的。有必要吗?没有吧?
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2、起因: - 3-4月花了一个月时间阅读《人类简史》,感觉自己在阅读和对世界的理解这方面,好像还有提升的地方啊。
- 6月初药山老师送给我一本书采铜的《精进》,告诉我这是一本含金量很大的书,要好好读。哦我好好读,读了一半,发现咋不太理解呢?有点费劲。
- 7月遇到一些问题,想要通过读书来解决,开始读《黑天鹅》发现每个字都认识,串起来完全读不懂,开始正视自己的阅读理解力亟待提升。
- 8月初拆书帮的贾老师在定级2-4时拆《如何阅读一本书》,药山老师在15分钟时间内用速读的方式拆了一本之前我们都没听说过的工具书,直接拜服。原来读书是这么读的!
- 开始在上下班的通勤路上听《如何阅读一本书》的音频,大概有点思路了。
- 9月读了第一章,又听了一遍音频,标了一堆重点,只是一本书而已,至于嘛?好难啊,要不算了?我要是多读点其他的书嘛,我的阅读量就上去了。上去了可不就有理解力的提升嘛~
- 参加真自由训练营听预习课,永澄老师问:有没有一直困扰着你没有去做却一直想去做的事?有啊有啊。我立刻想到了如何阅读一本书,写下来有点汗颜。转而想,这是一次刻意训练啊。木木童鞋,你不是要提升自己的理解力么?那多花费点时间,慢下来咋啦?
那么,从最初开始吧~
一、《如何阅读一本书》是什么样的书?
- 《如何阅读一本书》是一本阅读界的《圣经》(提到圣经,立刻就很肃穆,很权威对吧?)
- 我买的这一本是2015年9月第28次印刷(多次重印,说明经典)
- 永澄老师说,经过他的调查统计:
- 有60%的人没有读完
- 有70%的人没有读懂
- 有90%的人不会实践
二、《如何阅读一本书》作者与译者是谁?
- 作者信息:
- 莫提默·J·艾德勒:美国人,学者,教育家,编辑
- 查尔斯·范多伦:美国人,学者,编辑
- 译者信息:
- 译者郝明义,韩国人,出版人,作家,企业家。
- 他出版(含书写,翻译)的作品:《工作DNA》《一只牡羊的金刚经笔记》《如何阅读一本书》《阅读者》等
三、译序
1、要点:
- 如何阅读一本书一共有两版
- 译者(郝明义)了解本书的过程
- 原著两位作者的故事
- 译者的两点感受
- 羞耻:作为出版人竟然在本书出版27年后才知道它
- 庆幸:和系统性的经典进行印证,收获丰富
2、译序里的结构(永澄老师阅读译序的感受):
- 故事--感受--行动
3、阅读感受:
- 好奇要讲什么
- 不费劲的读完
4、有了两点联想:
- 拆书帮的RIA读书法
- 成人学习的方式:体验--理论--体验--理论
四、目次
1、本书的结构
- 阅读的层次
- 分析阅读
- 不同类型书籍的阅读方式
- 阅读的最终目的
2、永澄老师的疑惑:
目次的谋篇布局不符合结构化的要素(MECE原则)
(出自百度百科)
MECE分析法,全称 Mutually Exclusive Collectively Exhaustive,中文意思是“相互独立,完全穷尽”。 也就是对于一个重大的议题,能够做到不重叠、不遗漏的分类,而且能够借此有效把握问题的核心,并解决问题的方法。
所谓的不遗漏、不重叠指在将某个整体(不论是客观存在的还是概念性的整体)划分为不同的部分时,必须保证划分后的各部分符合以下要求:
(1)各部分之间相互独立 (Mutually Exclusive)(2)所有部分完全穷尽 (Collectively Exhaustive)
“相互独立”意味着问题的细分是在同一维度上并有明确区分、不可重叠的,“完全穷尽” 则意味着全面、周密。
3、永澄老师的自我解答
- 这本书的受众是固定的
- 用本书作者的思路去理解结构的原因
4、本书的核心要点
分析阅读
5、本书的结构
如果将核心要点分析阅读设置为X,那么目次的设置为:
- X的前提准备
- X的技术说明
- X的相关应用
- X的高阶阶段
五、序言
序言的思路如下:
- 序言目的
- 背景描述
- 原因分析
- 全书结构
- 致谢
1、序言里核心目的问题的提出:第一版畅销为什么还要写第二版?
- 不仅是简单的更新
- 更是重新改写,编排
2、1940-1972年背景描述:
- 教育普及
- 识字人数增多
- 教育人士致力于教导某本的阅读根方法
- 政府人士持续投入改进阅读技巧(启发儿童阅读领域)
- 社会上有大量改进阅读的教育机构
3、四个原因:
第一个原因:错误认知
- 盲目追求速度
- 理解力也可快速提升
第二个原因:阅读层次低
- 阅读层次低,只能读小说
- 进入大学后,阅读能力无法提升
第三个原因:更新观念
- 学习如何阅读的新观点
- 对复杂的阅读的钐更完整的分析
- 灵活运用方法去做不同的阅读
- 新发明的阅读规则
- 阅读能力的结构
- 如何阅读一系列的图书
第四个原因:凸显阅读艺术
4、第二版的巨大改变:
- 第一篇是最基本也是最决定性的改变
- 第二篇和原版很近,也有大幅改写
- 第三篇是增加最多的部分
- 第四篇是完全新的篇章
5、其他
- 致谢
- 本书的目的之一:解决不同速度的阅读法
- 本书的目标:找到适合的速度来让我们更好
以上资料出自幸福进化俱乐部发出的阅读类产品《如何阅读一本书》,活动具体内容请详见:资源汇总站:http://htrab.com/
六、圣诞树模型谈感受
将《如何阅读一本书》里的译序,目次,序言老师讲的关于书中的思考要点罗列出来,不能不说是震撼的!
我是这样操作的:
- 看一遍书
- 听一遍音频
- 再看一遍书
- 边听音频边看书,同时看脑图,找重点,做标记
- 再根据音频与书及脑图的内容,自己做一遍脑图
- 做完脑图后写感受(写感受的同时,是回顾永澄老师的思路,再重看一遍书)
进度会很慢很慢,会持续做,慢慢来,一点点的阅读。
我有阅读大神药山同志做指导老师怕啥呢?!
(此刻药山老师躺枪)
四个收获:
1,成人学习的方式:体验--认知--理论(体验-现论-体验-理论)的步骤
2,书为何如此排列布局
3,书中逻辑结构的拆解,知道了书的阅读层次方式
4,一本经典的阅读致用类书籍
三个感受:
1,一定要慢下来,功不唐捐
2,老大讲的时候,不仅在讲书里的内容,还在讲有关成长的种种
3,做刻意训练 ,看似慢,实则是提升理解力的关键
两个改变:
1,改变了我对于阅读的认知
2,改变了我想要快点读完快点学习的念头,要带着问题,带着期待来阅读。
一个行动:
将内容罗列出来,写一篇感受,发至简书。
七、最后
在写完之后,我又重读了一遍译序,目次,序言。
这次更多的是带着永澄老师的神级阅读者的思路来读的。
庖丁解牛,不只看到文字,更要看到文字背后的逻辑脉胳。
万维纲先生说,读书时分析脉络时要忽略故事,分析完之后再把故事带走。好书要读两遍,第一遍是为了陷进去,第二遍是为了跳出来。
别人讲的再多的方法论,如果不去实践,不去理解,不去使用,还是别人的,只有自己主动阅读,主动理解,才能慢慢的真正成为自己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