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与课程建构》有感
4月12日,再次走进心理健康课堂和班级管理课堂,感觉依然是这么熟悉的场面。记得去年,我就获得过心理健康课堂优秀学员。这学期,我依然选择了这门课程。作为一名从教24年的老教师,一直希望在班级管理中得到更好的成长,也很希望在管理班级中用到一些心理学来帮助我更好的管理班级。心有所想,只要沿着一个目标发展,一定会有所收获。去年我用所学知识,让班级管理跟上了一层楼,获得了学校优秀班集体、优秀班主任称号。但这不是终点,只是一个新的起点。我决心本学期继续参与这门课程,借鉴优秀的班级管理方法,缩小与孩子之间的代沟,引领他们更好的成长。
杨向东教授的《核心素养与课程建构》,基于当前课程改革需求,为我们提供了如何更好的去解决面临当前教育所面临的许多困惑。《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提出要研究全程育人、综合育人、全面育人,加强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核心素养视野下,我们要积极行动,以学校办学理念为统领,重点培育“新”“美”特质和核心素养,倾力建设和实施“新美”课程体系,使学生在享受美丽童年的同时,为智慧人生蓄力,为精彩人生奠基。尤其是乡村教师,更要进行深入学习,用最新理念武装自己,用新的知识来引领我们的孩子,让他们不输在起跑线上。
《核心素养与课程建构》有感所谓核心素养,是新时代背景下对“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关键所在。指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突出强调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更加注重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6大素养,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等18个基本要点。 它所要坚持的基本原则是:第一,坚持科学性。紧紧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要求,坚持以人为本,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与教育规律,将科学的理念和方法贯穿研究工作全过程,重视理论支撑和实证依据,确保研究过程严谨规范。第二,注重时代性。充分反映新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新要求,全面体现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确保研究成果与时俱进、具有前瞻性。第三,强化民族性。着重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把核心素养研究植根于中华民族的文化历史土壤,系统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要求,突出强调社会责任和国家认同,充分体现民族特点,确保立足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它需要具备必备的品德、专业能力和价值观念这三点。而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更应该重视情境教学。通过全方位将不同学科融合在一起,真正从理论到实践让我们懂得如何才能更好的构建核心素养体系。
《核心素养与课程建构》有感感谢杨教授为我们带来如此生动的一课,让我们更加明确了当前教育对教师提出的新挑战。我一定会跟着你指明的方向,努力走下去,做最好的自己,用全新的知识让我们的孩子更加快乐的成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