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职场变化极快,知识更新的也极快,所以我们需要保持终身学习,才能不被职业市场淘汰。但是职场人根本没那么多时间系统性的上课,通常都是靠下班后自学。
付费和打卡的兴起,也加速了人们的知识焦虑。看着朋友圈里大家都在打卡读书,学习,健身,不做点什么的话好像只有自己在浪费光阴。在这种氛围下,一看到网课的文案就热血沸腾,好像学完以后就能走上人生巅峰,只在刚买课的时候听完两三节课,就再也想不起来买过这门课了。买过就当看过了。
或者早上通勤路上听“得到”,中午趁着一点空闲听一门课程,晚上做家务的时候听书。可是能力没有变化,薪水没有变化,心态倒是学崩了。问题出在哪里呢?是网课没用,还是你没用对方法?
工作其实也不止我们这样,美国人也这样。
根据宾夕法尼亚大学2013年的一份报告,他们在Coursera上开设的16门课程,获得证书的学员为4%。哈佛大学在edX上开的课程完成率也只有6%。
不是课程没有用,你是不具备自学的能力(以下简称自学力)。错把过程当结果是我们自学最容易犯的错。你是“学了”还是“学会了”,“学会了”是你不但懂得概念,还懂得如何付诸实践。大部分人连“学了”都没达到。而一些能力强的人,不但能够快速有效地学习,还能把能力变现。
万维刚老师在《精英日课》里提出在互联网时代“自学”是学习的主要模式。因为在互联网时代,你可以很容易地得到基本上任何课题、任何难度和层次的任何一本书。
美国教育家苏珊·克鲁格(Susan Kruger)提出”成功教育金字塔“理论认为,自学是金字塔顶尖的行为,想要达到自学的目标,必须具备金字塔下方两个基座的能力:自信和自我管理。
自学的能力,才是职场人最稀缺的能力自学得有自信。人在面对威胁的时候,会把自己封闭起来,无法接受新的东西。自学在面对学习材料的时候,得有足够的自信才行。你要相信自己可以从一堆学习材料中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
自学得有自我管理的能力。自我管理能力包括我们现在常讲的,注意力、自控力、时间管理的能力、规划力等等。你得知道自己该学什么,怎么学,怎么安排学习节奏和把关学习成效。 这些都是“软技能”。
克鲁格引用对全球500强的CEO们的调查表明,他们75%的长期职业成功来自软技能,只有25%是来自专业技能。
万维钢老师说,自学是以“我”为主的学习态度。你学习一个东西不是因为别人也在学习,而是“我要学”。
自学的能力,才是职场人最稀缺的能力关于如何自学,贺嘉在《表达力》一书中总结道:能够快速学习全新领域知识的人,一般有两项能力很强:
第一,建立知识框架的能力;
第二,总结方法论的能力。
”3W1H“帮助我们建立全新领域的知识框架
建立概念体系就是,能够把新学到的知识和已掌握的知识联系起来。建立起一个思维系统以后,就能够迅速的运用于不同的领域。关于镜像神经元的研究发现,我们可以通过模仿别人学会做一件事。同样我们可以模仿别人的概念,建立起自己的一套概念体系。 贺嘉在《表达力》力中,给出一个”3W1H“建立知识框架的方法。
这个方法分4步:
为什么(why):为什么要学习这个领域?
是什么(what):这个领域最重要的概念是什么?
如何做(how):这个概念如何落地,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
谁(who):这个领域中谁做的最好,我们可以跟他学什么?
比如试着用这个框架梳理我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
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因为我发现很多人都有想学点什么,但是不知道如何去学,网课买很多都没有实际作用,反而更加焦虑。我想总结我们到底为什么会这样。
通过找资料和结合以往的知识,发现是我们不会自学力。所以我们首先要知道,对于职场人自学力是很重要的一项能力。接着发现自学的基础是,自信和自我管理。那么我们在学习新知识的时候除了要自信和自我管理能力,具体应该做什么呢?建立知识框架,和总结方法。
自学的能力,才是职场人最稀缺的能力最后向这个领域很厉害的人学习,看看他们是怎么自学的。说到自学最厉害的人,《精英日课》里举了塔勒布的例子,就是《黑天鹅》的作者。现在我们都把极端的小概率事件叫做“黑天鹅”,就是他提出的概念。
塔勒布在学校的时候,就没花多少时间在课堂上,只保证能拿到学位,其他时间他都用来自学。在沃顿商学院读书期间塔勒布被概率学吸引,他感觉老师讲的不对,就跑到书店,买了几乎所有书名包含“概率”“随机”字样的书。花了5年时间,专研了随机现象,写成一本书叫做《黑天鹅》。这段时间可以说奠定了他一生的事业。塔勒布是一个顶级自学者。学习一个领域内很厉害的人的方法,可以省掉很多试错成本。
他是怎么学的呢?他看了大量的书,也就是收集信息和处理文本信息的能力很强。他自学专研,那他自己安排和实践学习计划的能力一定也很强。他一周自学30-60小时,跟我们日常工作时间差不多。自学要花很多时间去阅读,实践,不是听一堂课,看一本就能学会一个技能。
自学的能力,才是职场人最稀缺的能力总结方法论
方法论能够让能力从一个领域迁移到另一个领,能够让经历成为经验。为什么大公司里发生重大事情,比如并购、重组的时候喜欢花高价请咨询公司?因为大部分高管也是第一次面对这样的事情,而咨询公司有很多处理类似事件的经验可供参考。
咨询公司的方法论也特别的多。比如麦肯锡公司,在网上输入麦肯锡笔记法,麦肯锡读书法可以搜到很多相关的文章和书籍。
总结方法论也可以从模仿开始:经典模型-提出自己的假设-实践检验-再完善模型。
方法论模型1:循环轮
需要不断迭代的过程非常适合使用循环轮。最经典的循环轮就是:PDCA循环也叫戴明循环。
是由美国质量管理专家戴明博士在1950年,根据统计学家休哈特的PDS改进并广泛运用而来。最早运用于质量管理,后运用于各个领域。
例如你想在今日头条上写作并赚到钱,按照PDCA循环分为4个阶段:计划(Plan)、执行(Do)、检查(Check)、处理 (Action)。
计划一个月拿到原创,那么一个月得更新10篇文章,分解到周就是大概一个礼拜2篇文章。然后按照计划阅读、写作、发表。检查一个月写了多少篇文章,过了原创没有。如果过了,复盘这一个月计划的执行情况和体验,有什么可取的,又有什么要修正的,开始下一个PDCA循环。如果一个月没有过原创,分析是否计划没有执行彻底,为什么没有执行彻底,要计划执行彻底需要做哪些改进,开始下一个PDCA循环。
自学的能力,才是职场人最稀缺的能力方法论模型2:公式
这个方法比较适合用在一个比较熟悉的领域,如果用在不熟悉的领域,因为了解不全,很容易出现刻舟求剑的问题。
京瓷和KDDId 创始人,日本著名实业家稻盛和夫先生,在《干法》一书中对于人生成就的总结就用了一个公式:人生工作的结果=能力x热情x思维方式。
稻盛和夫先生就用这个公式,作为选任人才的标准。从这个公式出发,稻盛和夫坚持公司要用对事业有热情的人,而不是聪明人。
万维刚老师经常提到一个公式:喜欢=熟悉+意外。一个作品要让用户喜欢,要提供用户熟悉的东西吸引注意力,又要制造意外。我们用在写作上就可以,用读者熟悉的比如热点破题引出主题,提供知识增量,让读者能学到东西。
我们也可以根据自己的经验总结自己工作或者学习的公式,作为自己行事的准则。当然这个公式并不一定是一成不变的,随着你实践的增加,你可以作出修改。
总结方法的意义在于,可以提高下次解决类似问题的能力,以及能够用来处理类似领域的问题。增加能力的可复制性。
自学的能力,才是职场人最稀缺的能力我们现在总说要成为终身学习者。终身学习首先要具备的能力就是,自学的能力,要知道怎么自己教自己。自己教自己最重要的两点就是自信和自我管理。针对知识的具体实践就是:构建知识框架和总结方法论。
自信是一步一步积累起来的。当你靠自学弄懂了一个新概念,你会增加一点自信,验证一个概念并做成一件事会增加自信。自我管理也会在自学过程中逐渐完善。比如时间不够的问题,就要去做时间管理,精力管理。无法专心学习,就要处理注意力的问题。自学是一个不断完善自我的过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