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谁能懂你?
——读《优秀教师的成长:关键事件》有感二
孩子,谁能懂你?——读《优秀教师的成长:关键事件》有感二《童诗,最美的际遇》是《优秀教师的成长:关键事件》中的第二篇文章。此文是江苏省特级教师顾文艳老师的教育随笔。顾老师在本文中讲述了因为他3岁儿子随口吟出一首诗,让她不得不惊叹:儿童是天生的诗人!继而深思:为了尽可能的保留孩子天性中的诗意,她可以做些什么?于是在这种教育情愫促使下顾老师开创了童诗教学。这不仅为孩子们的人生打上了明亮的底色,也为她自己在教育生涯中收获了太多的甜蜜。
“天是云的家 云是雨的家 为什么会下雨 因为 雨宝宝要出来玩玩”,这是顾文艳老师三岁的儿子随口吟出的小诗。顾老师惊叹:“儿童是天生的诗人!”这让我深有感触,在脑海深处泛起层层涟漪,并深深相信:儿童是天生的想象家。
孩子,谁能懂你?——读《优秀教师的成长:关键事件》有感二记得2016年5月12日,我有一次组织孩子们讲故事。有一个名字叫做卿的女孩子,她给大家讲的故事是《公主和王子》。她举止大方,娓娓道来。
很久很久以前,在一个美丽的海边,有一座古老的城堡。城堡里住着一个美丽的公主。一天,公主想到城堡外面去玩。于是她带了几个随从就离开了城堡,展现在她眼前的是一望无际的漂亮而又辽阔的原野。各式各样的花儿琳琅满目,应接不暇。微风吹拂,芳香扑鼻,于是公主非常兴奋,在原野中狂奔了起来。也不知道跑了多久,突然有一只豺狼向她跑来,就在这时……
孩子们敛息屏气,听得很入神。卿起初讲得很顺畅,过了一会儿,减慢了速度。作为老师,可以看得出来,卿已经忘记了原来的故事具体内容,但是她并不紧张,很是从容。既然开始编起她的故事来了。她边编边讲,竟然讲了十几分钟。让我不得不佩服,她是一个天生的想象家了。
孩子,谁能懂你?——读《优秀教师的成长:关键事件》有感二讲到这让我不禁想起孩提时候的记忆。1985年暑假七、八月间,正是农家“双抢”时节,家人们都忙于抢收抢种,收稻、插秧。马上读小学三年级的我,也有自己的“农忙”任务,那就是每天中午在父母与哥哥们回家之前蒸好饭。蒸饭是一件技术性不高的活儿。那时候烧的是柴火灶。先把锅洗净,然后放上甑,紧接着添上水,浸没甑边缘一寸左右。随后就是把早上煮粥时捞出来的半熟米饭上至锅中,用饭盆盖上。最后就剩下生火了,待至饭盆周围蒸汽四起之时,饭就蒸好了。我家是一大户人家,一天要吃一斗三升米,所以要蒸的饭可是满满一大盆,蒸饭的时间需要半个小时左右。这是让我觉得最无聊的时刻。
每当这个时候,我就会吆喝上三五个比我小几岁的小朋友,围坐在我的周围,听我来讲故事。其实是让他们陪我生火蒸饭,驱赶无聊。至于讲故事,我是即编即讲,信手拈来,得心应手,讲得兴致高时手舞足蹈。小罗罗们也听得甚是投入,是不是发出阵阵笑声,前仰后合!在今天看来,童年的我,想象力丰富,口头表达能力也很强。随着年岁见长,特别是在初中三年,一味读书,想象力与口头表达能力都受到了限制。如此一来,初中课文王安石的《伤仲永》,就变得非常容易理解了。
有科学家做过这样一个实验。他们把孩子分成两组,一组是听老师讲白雪公主的故事,一组是看白雪公主的动画片。之后让两组孩子画出心目中的白雪公主。
听了故事的孩子画出的白雪公主各不相同,而且孩子们会根据想象,赋予白雪公主不同的形象、装束和表情;看了动画片的孩子,画出的白雪公主全都一模一样,因为他们看到的都是一样的。
过些天,科学家又让这两组孩子再画白雪公主,听故事的孩子这次画的和上次的又不一样,因为他们又有了新的想象,而看过动画片的孩子,画的和上次还是一样的。
这个例子告诉我们:动画片把故事中的角色模式化了,这束缚了孩子的思维。孩子看动画片,其实也是听故事的一种形式,如果我们想保护孩子的想象力,就讲故事给他们听,而不是让动画片来给孩子讲故事。
北大教授郑也夫说,12年的中小学教育,把人修理的没了想象力和创造力,只是一个考试机器,中国教育除了“洗脑”就是淘汰一些有个性和创造力的人。
作为老师和家长,我们不得不承认:孩子确实具有超强的想象力,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与受教育程度的增加,反而想象力越来越匮乏。让我们掩卷沉思:孩子,谁能懂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