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善于花言巧语,言语时又带着满脸谄媚之相的人,很少有具备”仁”的品德的。
承接第二章,孔子又对仁作出了更多的规范。
《易传》有言:”将叛者,其辞惭,中心疑者其辞枝,吉人之辞寡,躁人之辞多,诬善之人其辞游,失其守者其辞屈”。大意为:”将要背叛的人言语、神色中定带有愧惭,心中有疑虑的人言辞、神色多变,支离分歧。满面和善的人说话比较少,急躁的人说话比较多,诬蔑善良的人言语和神色游离不定,忽东忽西,失去贞操不能守节的人其言辞绕来绕去,飘忽不定,不面对正题,给自己找一些借口,还觉得很委屈。”有此种特征的人“鲜矣仁”。
从一个人的言辞,同样能够判断出他本身透露出的品德。
同样,《易传》有云”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见”通”现”:发扬、施展的意思。
能够把仁爱施行出来,受惠大众,才是真正的仁;能够把道理讲出来,让大众明白,并依理行事,才是真正的知。孔子周游列国也正是依此行事。
春秋末期,礼崩乐坏,孔子四处奔走、讲学,弘扬人伦之道,重归礼制。这就是孔子最为看重的”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