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微信,群聊消息少则两三条,多则两三百甚至是上千条,麻将群、读书群、健身群、K歌群、公司群、校友群……形形色色的人群中总有一个属于我们,只是,有些人更多的参与其中,有些人参与的少,甚至压根就不参与。
从小到大,我的人群经历由多到少,直至归零。这似乎也很自然,小时候在家乡,既有父母陪伴,还有儿时的伙伴,以至亲戚家的兄弟姐妹等等。成年以后,外出求学,人群基本由同学所组成,大家上课时间上课,其余时间娱乐消遣。再后来,进入工作岗位,基于个人工作原因,人群基本也就消失了。当然,也有很多和我截然不同的人群经历,比如一辈子都待在一个地方的,也有成年后外出求学,而后工作又回归家乡的。然而,在这些人群中,有些是你主动选择的,也有些是你被动加入的。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在诸多人群中,有两类令我印象深刻。第一类是以娱乐消遣为主,组队游戏、麻将、K歌、聚餐等等;另一类是读书学习为主,共读群、写作营、健身群、训练营等等。在这其中,让我联想到了一个类似的现象。读书的时候,若是老师或者班委组织游玩,大家都会满怀期待;与此相对,若是老师安排大家以小组形式探讨问题,则反应迟缓。细想来,这是和人的天性有关,娱乐活动能刺激人分泌更多的多巴胺,进而让人感觉快乐,此外,此活动不需要太多的劳力耗神,似乎也为大脑和身体节省了功耗。反之,阅读和健身则需要主动支配自己的大脑和身体,若是没有此类习惯的人,强制他主动去做,难度往往很大。
有了人群,接下来人群中的次第也便显现出来。有人偏组织,就有人偏参与。我们常常把这位组织者冠以情商高的称号,一来他参与的人群多,二来他作为组织者的身份,两者合一也确实在人群中少见。他们既能八面玲珑,还能领导安排,着实令人佩服。回想一下,小时候的孩子王,读书期间的班委,工作岗位的领导,都是此类人。然而,出于我的个人生活轨迹,却只知其人,却始终未见其人。想来,也可能是一种幸运,因为,我自觉天生不太善与组织者打交道。
我想,应该有很多人和我有类似的秉性。我们在人群中总是注意那些一言不发的人,动作轻微,甚至略显木讷的人。这就像是人们总是喜欢和自己相似的人一样,自觉自己是一个普通的参与者,那那些同样是普通的参与者的人就肯定可以做到互相理解。此外,普通人的参与者也好像给人一种弱者的感觉,同情弱者,仰慕强者,又似乎是一种常见的价值观,于是,我们这些参与者也就在这纷纷扰扰的人群中有了一方归属。
作为参与者的我们,更多会照顾到大多数人的感受,甚至有时为难些自己。表面看来,身不由己,不过我们也总是会默默的对自己说“既然身处其中,也就顺其而为就好,没有什么大不了的。”
人群中的你是什么样的人呢?你是做出了主动选择,还是被动的加入呢?你身处人群中是娱乐多,还是学习多呢?不管是哪个人群,我希望你都有属于你,且仅仅属于你自己的理念,那个时候,那些和你理念契合的人群就会更多,反之越来越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