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的信息时代,最不缺的就是碎片化的知识。面对海量的知识、信息,我们经常会感觉学不过来,无所适从,自己仿佛淹没在其中。本文介绍的这种认知,将有助于解决这样的困境,它就是结构化思维。
你打开了认知系列的第一篇文章
戴小巫欢迎你来这里刷新你自己~
什么是结构化思维
在了解结构化思维之前,我们先分析一下结构。
结构,可以说是世间万物的本质属性,它体现的是事物的构成元素以及各元素之间的联系。如果觉得这个定义有点抽象,那么下面这张图在一定程度上展现了结构大概是什么模样:
万事万物,皆有结构,皆是框架,皆成系统——所有事物,它都会包含有许多小的结构,它自己就是一个结构,它又是一个大结构的一部分。
知道了结构是什么,我们再来通过它的一大特点,进一步认识结构。它最核心的一个特点就是符合MECE原则,指的是一个完整结构中的元素应当能做到相互独立、完全穷尽(Mutually Exclusive, Collectively Exhaustive),即没有遗漏元素,元素之间也不存在重叠。
了解了结构以后,就可以很自然地理解结构化思维。它是通过选择、改善或构建结构,来更快速、全面、深入地进行学习、思考与表达的思维方式。说得直白一点,它就是把事物看成结构,用这种方式来认识、处理事物。
为什么结构化思维很重要
把事物看成结构,这一认知听上去也没有那么高级,但它确实是一个不容易做到、非常重要的认知,所以我把它作为第一篇认知系列文章的主题。结构化思维的重要性可以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 全局性
有了结构化思维,我们就不会局限在零碎的细节中,而是能将零碎的知识组织起来,形成结构,看到事物更高、更全面的层次,从而抓住事物的本质。
其实,我们所说的大佬、专家等等,就是在某个领域,拥有着层次丰富、内容完整的高质量结构的人。所以,真正的大佬应当是能够用最简洁的语言,介绍清楚一个领域或者讲清楚一件事情的人。
而我本人,就尝过没有结构化思维的苦果。以前的我在学习中,凭借的纯粹是一种思维上的蛮力,比如对零碎知识点的理解能力、记忆力等等,对于像结构化思维这种巧力几乎一无所知。
在做某些教辅材料的题目时,我还在心里嘲笑写教材的老师怎么这么傻,一些很简单的题目还要去分析它问的是什么方面的内容,真是多此一举。
当然现在我知道傻的人是我,老师还是有水平的,因为在那样分析的时候,背后已经隐含着一个知识体系,也就是结构,作为支撑。
后来到大学里,零碎知识的数量,以及复杂、抽象的程度都急剧增加,只会用蛮力的我便逐渐感到吃力了。
尽管总体成绩还算可以,但这只是因为考试考的只是零碎的东西,我比较善于应对,而那些以写论文、做报告为主要评价标准的课更需要思维的巧力,我的成绩相对而言就不好。
现在回头再看,那些大学里的课程,很多我都讲不出学到了些什么。有时候有人问我,你这个光学专业是学什么的,我也讲不出来。因为我只知道细节,没有全局性的结构。细节容易忘记,但是只要保留下结构,那就是有所收获,没有白学了。
所以,如果没有全局性的结构化思维,一个人很容易深陷在细节之中,就好像纠结于树叶,无法找到树枝、树根;徘徊于山脚,无法欣赏到山腰、山顶处的风景。这会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一个人的经验积累、见识增长、能力提升。
2. 有用性
结构化思维是一个很有价值、很有用的思维方式,特别是对于解决问题、理解新的东西。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尤其是比较复杂、宏大的问题,如果能找到一个结构,那就有了分析、解决问题的思路,然后只需顺着思路,填入细节的信息、观点即可。
很多时候,我们做事情没有思路,或者思路混乱,关键就在于没有一个结构来帮助我们顺藤摸瓜、按图索骥。
没有结构,我们拥有再多的知识、信息、想法,它们都只是散兵游勇,各自为战;有了结构,我们便能排兵布阵,用兵如神,各个击破。
举一个在参考的书中看到的例子。给你这样一个问题:如何看待洋酒行业当前所处的宏观大环境?
如果没有结构,那就会感到无从下手,或者只能给出一些片面、主观的回答,“嗯,总体环境不太好,经济都下滑了”。
但是如果告诉你,宏观环境分析常见的结构是PEST(Political政治层面、Economic经济层面、Social社会层面、Technological技术层面),那么即使你是个外行,你只要顺着这个结构去调查资料,组织观点,也可以给出比较完善的解答。
在理解、学习新东西的过程中,结构也能很好地提供帮助,展现出这些新东西处在结构中的哪个部分,与原来结构中的元素有什么联系。
有时候,我们觉得学习新东西很慢、很困难,仿佛从零开始一般,这就是因为没有运用结构。为什么大佬对于并没有接触过的细节,都可以理解得很快,甚至能看到专门研究细节的人看不到的东西,原因就在于大佬善于运用结构。
例如,我的公众号文章围绕的关键词——心态与认知,就是我用来理解人与人差异的一个结构。现在,当我读到一篇关于“打工者也需有创业者的心态”的文章时,我就知道它是在讲一种心态,进而与我已知的对待工作的心态“工匠精神”联系起来,发现它们的相似点与不同之处,这样便加深了对于所读文章的理解。
3. 普适性
结构化思维的普适性体现在它可以运用在任何事物上,而且每个人都可以运用这种思维来认识事物。在这一点上,它有点像我写过的心态中的开放,适用范围与人群非常广。
所以,结构化思维真的很重要。当这种思维方式已经在各行各业、各类人群中普遍地运用着时,如果你没有它,不善于运用它,毫无疑问会很吃亏。
如何培养结构化思维
首先强调一下,不管什么认知,知道是一回事,能不能做到又是另一回事。认知的颠覆也许看一篇文章就能做到,但认知的培养绝不是一朝一夕的,一定是长期的过程。接下来,就分析一下如何培养结构化思维。
1. 有意地积累、建立结构。
要实现结构从无到有的过程,无非两种渠道:拿来主义、自己建立。
拿来主义是指通过一定的学习、积累,直接获得已有的结构。凡是我们遇到的事物、问题,基本上都已经有人遇到过,也都会有值得借鉴的结构来处理。
这时候,就不必自己费心,直接把结构拿来用就好。一般地,前人总结的、某领域内的专家或经典书籍提供的结构,质量都是很好的。
常用的结构类型包括但不限于以下这些——
简单的:时间、空间、输入输出,等等。
N个要素类:3C战略三角、4P营销理论,等等。
二维矩阵类:比如按紧急性、重要性两个维度来分析任务。
流程类:比如产品价值链(研发、设计、采购、生产、营销、服务)。
当然,自己建立也可以,但是难度比较大,获得的结构质量好坏就依赖于自己的本事了。有两种方式:自上而下,直接通过自身的阅历、经验,思考出一个结构;自下而上,通过对于零碎信息、想法的罗列、归纳总结,最终提炼出一个结构。
2. 在运用结构的过程中,根据自己的情况,补充、完善已有的结构。
有了结构以后,并不是万事大吉了,还要多运用已有的结构去分析、处理问题。遇到新的东西,也要多结合已有的结构去理解。
在这个运用的过程中,也许你会发现结构还有不完善、不太符合自身情况的地方。所以,还需要不断地改进结构,使它逐渐地带上你本人的烙印,这样你运用它时会更加顺手、熟练。如果能在某个领域做到这一步,那就离成为这个领域的大佬不远了。
参考书籍:
1. 孙圈圈. 《请停止无效努力:如何用正确的方法快速进阶》
2. 王世民. 《思维力:高效的系统思维》
戴小巫
一位成长的小巫师
希望与你一起,
成为更好的自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