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历史长河中的天平山

历史长河中的天平山

作者: 一苇杭之03 | 来源:发表于2023-11-11 21:16 被阅读0次

          唐宝历二年(826),山半有白云泉,泉水清澈甘洌,白居易赋《白云泉》诗,天平山名由此日著。同年,僧永安在天平山南麓建“白云庵”,亦名“天平寺”。

            北宋天圣六年(1028),僧人择梧在宝历遗址上拓建庵院,仍称白云庵。

            北宋景祐元年(1034),范仲淹(989-1052)出任苏州知州,建州学。庆历四年(1044),范仲淹因高祖唐柱国丽水县丞范隋安葬于天平山左麓,及曾祖范梦龄、祖范赞时、父范墉安葬于天平山右麓,按例得置功德寺,奏请白云庵改功德香火院,邀名僧法远住持,法远还在白云泉边筑云泉庵。

    仁宗赐其寺额白云禅寺,并以山赐之,天平山乃归范氏家族所有,由范仲淹创设于皇祐元年(1049)的范氏义庄负责管理。自此范氏称之为赐山,俗呼范坟山。因其曾、祖、父三世都被追赠为国公衔,三处墓葬在民间又被呼为三太师坟。范仲淹殁后,被谥为“文正公”,他的后代又在白云寺南建文正公祠,以奉祭祀。

    北宋宣和五年(1123),庆州经略安抚使宇文虚中奏建范文正公祠于庆州(今甘肃庆阳),用以纪念范仲淹,宋徽宗赵佶书赐庙额为“忠烈”。宋室南渡后,苏州于绍兴年间改建新庙,揭“忠烈”之榜于门。每年上巳,三司率僚属等皆来致祭。自此以后,三太师祠、范公祠、忠烈庙的称呼相互交织混合。宋元易代,离乱之际,忠烈庙圮毁。

    元至元二十二年(1285),范氏义庄主祭范邦瑞重建忠烈庙。元末兵乱,忠烈庙、白云寺又毁。

              明初,白云寺得以重建。现存洪武二十五年(1392)道衍和尚姚广孝所撰《天平山白云禅寺重兴碑》,惜碑文已漫漶。

          正统八年(1443),巡抚周忱等出资重修忠烈庙。

          万历四十三年(1615),范仲淹第十七世孙、福建布政使司右参议范允临(1558-1641)弃官归苏,修葺祠庙,建天平山庄。范允临将从泉州带回的380棵枫香树苗,植于天平山麓。每至深秋,彤红灿烂,有“万丈红霞”之称。

            明末清初时,毁废于乱世。

            清康熙初,范允临之子翰林院检讨范必英( 1631-1692)在天平山庄建范参议公祠。

              康熙四十二年(1703),清圣祖爱新觉罗·玄烨南巡驾临天平山,题“济时良相”匾额,赐忠烈庙。乾隆五年(1742)至七年,前大同知府范仲淹二十四世孙范瑶陆续修葺天平祠墓。

              乾隆六次下江南,四次到天平,题匾额赋诗词,现有“高义园”题匾,“学醇业广”题匾,以及御碑亭中四首诗、高义庙壁间两首诗。

            咸丰十年(1860)至同治二年(1863),天平山遭兵燹,损毁严重。同治年间,范氏义庄主奉范学炳重修高义园,并在白云寺的遗址上重建“白云古刹”。

            民国期间,范仲淹二十六世孙范厚甫为阻止采石宕户侵入天平山地界奔走呼号,终于取得官方禁令。天平山及附近诸山的岩石为优质石料,是建筑和装饰材料中的上品,历来有开山采石与禁止开山之争。自天平山被赐予范氏后,得到历朝政府和民间的保护。民国时,天平山范氏界内自宋以来严禁采石的成规渐堕,山中宕户偷采严重。

              吴县县政府、苏州公安局、吴县公安局也三令五申,要求保护好天平名胜,严禁采石,并派骑巡队护山。

            1954年,苏州园林管理处接管天平山。

    四、天平山布局:

          天平山根据山体环境,可分山上和山麓两个部分,山上以自然形胜为主,山麓以人文景观取胜。

          山上部分,以山势高下,自下而上分为三个区域,从山下至“一线天”称下白云,“一线天”至石屋为中白云,石屋至山顶为上白云。

            山麓部分,西部有先忧后乐牌坊,由西往东依次为范仲淹纪念馆、忠烈庙、白云寺、天平山庄、范坟以及童梓门区域。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历史长河中的天平山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utllw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