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亮与六便士》的主角——思特里克兰德的原型是著名后印象派画家高更,月亮隐喻人的理想,而六便士应该指的是现实生活、生计、物质。小说描述了男主放弃证券公司的工作、放弃富足的生活、放弃17年的婚姻和子女,跑到了巴黎学画画,过着穷困潦倒、疾病缠身的日子,最后终于画出了满意的作品,却叮嘱死后要烧毁,最后的那幅画应该就是《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什么?我们到哪里去?》
男主是个典型的理想主义者,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不受世俗左右,敢于为了梦想忍受孤独、病痛、贫穷、饥饿。而他画画,也只是为了达到自己想要的境界,不是为了出名、不是为了变现。只是为了画画,纯粹为了内心的满足,画得好或不好也不顾外界的评论,跟着自己的感觉走,画自己的画。他知道他从哪里来?是什么?要到哪里去?并一直践行着,只为自己活着。
男主后来遇到的两个女人,也是奋不顾身,疯狂爱着男主、不顾生命、不顾贫穷。也是两个理想主义者,和英国男主的老婆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小说势必夸张了些,也许高更并没有这么彻彻底底地洒脱,但现实生活中,有多少人知道“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什么?我们到哪里去?”并愿意为自己的意愿过一生,不顾其他。
仅从男主而已,我就难以想象,他需要多强大的内心才能做出这种选择,首先是道德、责任,不说他的妻子,自己亲生的儿女说抛弃就抛弃了,由没有收入的妻子带着;其次是生活品质,如果说英国的生活精神层面是不合他意的,但至少物质上丰衣足食也还体面,在巴黎阴暗的小阁楼、吃不饱、睡不暖,都说由奢入简难,他这可是由奢到贫困、拮据啊;再者就是疾病的干扰,危及生命还能如此从容;最后是孤独,寻梦路上的孤独。最近很火、惹人泪的《寻梦环游记》,剧中的爸爸当年也是为了唱歌的梦想离家出走,最后耐不住对家人的思念决定回家却被同伴毒害,后悔自己当初的为了唱歌离家出走。同样都是寻梦,电影更加人性化。而小说作者把男主描绘成了一个绝对的理想主义的追梦者,虽然过程坎坷,最后成功。我想去推崇这种完全不顾及其他的追梦人,不是宗旨,但是却引导着读者思索“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什么?我们到哪里去?”找到自己的梦想,并且不忘初心,在这纷繁的社会里,苟且眼前的同时,努力按自己的意愿,过一生。
现实中,每个人不论是否富足,总有过得拧巴的地方。不同的人群,有不同的牵绊,而且人是越长大在乎的越多,拥有的越多怕失去的越多。小时候喜怒哀乐可以很简单、童言无忌,长大了开始懂得旁人的意思,开始在乎别人的评价。成长的路上,不断在做加法,当得到的越来越多的时候,是否会停下来想想自己的初心、想想是自己的路是否走偏。我们可能不应该、是肯定不能像小说中的男主那样,做彻底的减法,但是适当的放下一些枷锁,为自己活着,为自己心中的信念努力,而不是全为了旁人过活。
我们需要生存、需要社会这个平台,但时时问问自己: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什么?我们到哪里去?,看看自己是否在为之努力,无愧于心地过着。
苟且于眼前,也不忘初心,记得按自己的意愿过一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