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苏东坡传》33 命运最后的低谷 流离海南

《苏东坡传》33 命运最后的低谷 流离海南

作者: 时与猫璞 | 来源:发表于2024-04-26 06:35 被阅读0次

    绍圣四年(公元1097年)四月,白发染霜,子然一身的苏轼被章惇再贬为琼州(今海南省海口市)别驾,昌化军(治所在儋州,即今儋县)安置,并勒令不得签书公事。据说在宋朝,放逐海南是仅比满门抄斩罪轻一等的处罚。

    苏轼曾遭遇两次严重的政治迫害,第一次是四十五岁那年因“乌台诗案”而被贬至黄州,一贬就是四年。第二次是在五十九岁被贬往惠州,六十二岁时又被贬至儋州,到六十五岁才遇赦北归,前后在贬时间六年。

    苏轼回想一路贬谪,只有在杭州过得最为惬意,当时他还自比唐代的白居易。之后元祐六年(公元1091年),被召回朝。短暂的平静之后,因与当权者政见不合于元祐六年八月被调往颍州任知州。元祐七年(公元1092年)二月又被调任扬州知州,至元祐八年(公元1093年)九月又被调任定州知州。随后便是一路左迁,一路流离,终至流落到儋州。

    (苏轼在被贬的反复游戏中疲倦了,很佩服文豪的韧性。有的人如果是他这种经历,估计早就辞官不做了。虽说古代辞官也有难度,但是以苏轼的才能如果真想辞官早就辞了。大概是苏轼接受家庭的教育,是为国为君主尽力吧,所以无论如何艰难,他都从未退缩过。)

    苏轼的两个儿子非常孝顺,陪伴着老父亲到了广州。在广州,长子苏迈泪眼迷离地向自己的父亲告别,因为这一走,不知何时才能相见。苏过则把妻子留在了惠州,子孙们也交由妻子照料,他要陪父亲苏轼到海南岛去。他要照顾父亲,那里那么偏僻,缺衣少食,他怎么敢放心年迈的父亲一个人在那生活!两人上溯西江,走完几百里到达现在广西的梧州,再南行转到雷州半岛渡海。

    五月十一日,苏轼在离梧州不远的藤州(今广西省藤县)与苏辙相会,六月五日,兄弟二人到达雷州(今广东海康)。雷州是苏辙的被贬之地,有生之年,再次相见,两兄弟痛哭流涕。每天苏辙都陪着苏轼谈心说话,到了六月十一日,苏轼不得不离去了。

    临行前,苏轼曾写信给朋友:“某垂老投荒,无复生还之望。昨与长子迈诀,已处置后事矣。今到海南,首当做棺,次便做墓。仍留手疏与诸子,死即葬于海外,生不契棺,死不扶柩,此亦东坡之家风也。”

    苏轼又一次走到了命运的低谷。海南岛比蛮荒之地的广东惠州更为偏远。越是到老,苏轼越是吃苦,一生际遇,苦到心凉。(凡事总是坏的时候越来越坏,其实否极泰来的时候并不多。)

    七月二日苏轼抵达儋州。这里果然不适合居住,不仅气候潮湿,浑身瘙痒,夏天闷热时一身酸臭,冬天有浓雾大风,难以抵挡,秋雨期间又是湿气漫天,什么都发霉,人的关节似乎都会生出湿气来。有一次,苏轼甚至在床柱上见到过一大堆死白蚁。“此间食无肉,病无药,居无室,出无友,冬无炭,夏无寒泉。”这是真正的贬居。

    元符元年(公元1098年)九月十二日,苏轼在日记中谈到自己的困境。

    吾始至南海,环视天水无际,凄然伤之曰:“何时得出此岛也。”已而思之:天地在积水中,九洲在大瀛海中,中国在少海中。有生孰不在岛者。覆盆水于地,芥浮于水,蚁附于芥,茫然不知所济。少焉,水涸,蚁即径去,见其类,出涕曰:“几不复与子相见。”岂知俯仰之间,有方轨八达之路乎?念此可以一笑。戊寅九月十二日,与客饮薄酒小醉,信笔书此纸。

    苏轼贬居儋州近三年时间,苏过一直陪伴在他身边。苏过可谓是父亲的良伴,他会帮父亲打理杂事,也会和父亲一起研习诗文,一起作画。在父亲的教导下,苏过很快成为诗人和画家,他的文学作品流传至今。

    在岛上,苏轼同样结交朋友,他还制墨、采药,一天下来忙得不行。除此之外,还在儿子的协助下,苏轼收集各种杂记,编成《志林集》。当年苏轼兄弟分注五经,谪居黄州期间他已完成《易传》和《论语说》,如今在海南岛他又完成了《书传》。最杰出的成就是完成了一百二十四首“和陶诗”,他在颍州就开始和这些诗,直到贬居惠州,被迫闲居乡下,他又完成一百余首。到海南后,他完成了最后九首和陶诗。

    苏轼一生景仰陶渊明,他曾说:“然吾于渊明,岂独好其诗也哉。如其为人,实有感焉。”

    (苏轼相比陶渊明更入世一些,官职也比陶渊明高很多,如果单论文豪一类的古人来说,苏轼也算是官运不错了,虽然有很多低谷,但总算是得到过重用还做过帝师。)

    春花已落,夏叶未老,弥望满眼的青翠,苏轼虽然隐居,但却不孤独。元符二年(公元1099年)立春,他作一词。

    春牛春杖,无限春风来海上。便与春工,染得桃红似肉红。

    春幡春胜,一阵春风吹酒醒。不似天涯,卷起杨花似雪花。  (《减字木兰花·立春》)

    元符三年(公元1100年)正月九日,哲宗驾崩,年仅二十四岁。他父亲神宗有十四个儿子,他只有一个“刘美人”所生的孩子,只可惜幼年就天亡了。

    哲宗的弟弟徽宗继位,这位适合当艺术家的皇帝陛下,会欣赏,有品味,有眼界,但却没有治国的才能。在他死后,为这个国家留下了三十一个拥有继承权的皇子,还留下了几幅优秀画作。另外,还有一个哀颓的朝廷。

    徽宗延续了哥哥的施政作为,他重用同一批人,守着同样的政策。不过,徽宗赵佶即位的前几个月,由向太后摄政。那年四月,韩忠彦、李清臣为相,两人掌权之后,开始起复元祐诸臣。苏轼终于有了一丝自由的希望。到了七月,向太后还政给徽宗,但向皇后却一直坚持庇护着元佑党人。可惜时间没能太久,向太后去世了,自此再也无人可以护佑他们了,苏轼也失去了最后的希望。

    徽宗即位后,那年五月苏轼被调廉州(今广西合浦)安置。刚过海到雷州一个月,又奉诏授舒州(今安徽安庆)团练副使,被调永州(今湖南零陵)安置。元符三年(1101年)大赦,苏轼终于得到了一个难得的好消息,他获准自由定居了,复任朝奉郎,向北而寻归途。

    其实那时苏轼的身体已经大不如从前,比较虚弱,但他不屈的灵魂和人生观不容许他失去生活的乐趣。他在一封信中说:“尚有此身付与造物者,听其运转流行坎止,无不可者。故人知之,免忧。夏热,万万自爱。”

    病弱是因为有一年夏季来得很早,热度惊人。毒辣的太阳照在海面上,蒸腾而上的湿气自水面上升,熏蒸得他很难受。

    也正是因为环境恶劣,他得了痢疾,虽然后来病愈,却也留下了病根。

    自那次患疾之后,苏轼吃饭不消化,夜里睡不着,他还专门写了封信给米芾:“一晚上睡不着,端端正正坐床上光喂蚊子了,现在我还不知道今天晚上怎么过呢。”

    米芾接到信之后,赶紧送了药汤来。苏轼喝了之后好一些,但依然没有根治。好在苏轼坚持了下去,身体得到了调养。

    章惇倒台了,被贬到雷州半岛去了。他的儿子章援九年前是由苏轼亲笔提点的科举第一名,算来应该是苏轼的门生。但是自章惇翻脸报复之后,章援便再也没有提过这件事。如今他的父亲倒台了,章援又担心以苏轼的才能随时会掌权,一旦掌权,报复自己父亲章惇的话,那可怎么得了?

    这个章援便写了一封七百字的信给苏轼,很坦白地说那些年不能登门拜访是因为父亲章惇的原因,其他意思他也不敢多提,毕竟章惇得势之时真的是把苏轼逼到了绝境,他只求苏轼能回个信,看看意思,或者见个面,也能让他松口气。

    苏轼提笔回信,大意如此:“我与你父亲相交近四十多年,虽然中间有不愉快,但也无妨。现在你父亲年事已高,我刚听说他被放逐海岛了,也不知情况如何。那些过去的事,再提也没有什么意义了。我现在的状态也不好,还不知道能活几天,吃不下,睡不着,可能此生也见不到你们这些故人了。信写到这里,实在没提笔的力气了,世事如此,只能是一声叹息了。”

    这样一封语气平缓的信,却让章援捧纸而泣,悲从中来。自己的父亲与苏东坡本是好友,苏轼性情大度宽和,更是自己的老师,如今却都落得这样的晚景,除了哭,他也不知道该说什么了。章惇倒台了,命运终于对苏轼露出了微笑。

    他可以回去与家人团聚了。回想刚来的时候,绍圣四年(公元1097年),年已六十二岁的苏轼被一叶孤舟送到了徼边荒凉之地海南岛儋州(今海南儋县),遭受这仅比满门抄斩罪轻一等的处罚,苏轼却把儋州当成了自己的第二故乡,“我本儋耳氏,寄生西蜀州”。如今,儋州遍地都是东坡村、东坡井、东坡田、东坡路、东坡桥、东坡帽等等,连语言都有一种“东坡话”。

    (苏轼的个人品牌影响力在古代文人中也是一流的了。所到之处,文豪都能留下自己的痕迹。)

    苏轼才华横溢,照耀着这一片蛮荒之地。他在这里办学堂,许多人不远千里追至儋州向苏轼学习。苏轼来海南之前,宋代一百多年里海南从没有人进士及第。但苏轼北归不久,这里的姜唐佐就举乡贡。为此苏轼题诗:“沧海何曾断地脉,珠崖从此破天荒。”没有苏轼,便没有儋州文化。

    (苏轼的耿直和仁慈是他官场上失意的重要原因,政敌可比战场上的敌人狡猾得多,也残忍得多,惯会杀人诛心。不过,贬贬谁升升中,人生就这样到了暮年。文豪也是肉体凡胎,他到了人生最后的时刻。)

    --时与猫璞读书小字--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苏东坡传》33 命运最后的低谷 流离海南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uuhexjtx.html